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呵人类,你对逻辑一无所知!【揭露“杠精”文化的究极本质】

2023-08-12 09:32 作者:sksjdnd  | 我要投稿

哲学终结者:维特根斯坦

1.逻辑的起点

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逻辑在我们的心智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逻辑的本质与如何发生作用→功利性的追问:有没有一种确定性的让我们获得逻辑能力的方法和系统

逻辑的边界,终点,极限,在哪里?→2.逻辑的极限→有没有一种超越逻辑本身局限性的系统性的方法

1.

哲学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往回撤的过程,我们从怀疑世界撤回到了怀疑自己,从我们的人本身,我们追问其之前我们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后来我们认怂了,我们就问我们能认识什么,这就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你会说认识了之后呢认识了之后还在撤,继续撤,大家都同意了康德的说法,也就是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理性层面认识有限的世界,所以哲学到了现在怂的更厉害了,我们从怀疑我们认识的内容撤回到了我们产生这些怀疑的「思维形式」本身也就是语言

因为这种完全产生于人类思维的产物,我们总能研究清楚了吧,这点面子还不能给吗?如果我们的语言不能得到澄清,我们连有限认识里面的这些认知都是混乱的,所以哲学迎来了他的第二次转向,第一次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第二次是从认识论到语言分析哲学,其的标志性的人物就是波特兰罗素

他是个数学家,也是个哲学家,他用来澄清语言的工具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逻辑,可以说罗素把逻辑发展到了极限,他认为语言的混乱来自于我们概念关系的混乱,但是语言中的逻辑形式是像数学一样精准的东西,所以他发明了一套数理逻辑用来澄清,试图用来澄清语言的混乱,维特跟斯坦深处逻辑主义风头最盛的年代。并且还成了罗素的学生,他在罗素的基础之上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叫《逻辑哲学论》,当时这本书被维也纳学派拿到之后惊为天人,他们说我们终于得到了终结一切的哲学。维特根斯坦自己也觉得自己终结了一切哲学问题,所以就回到乡下教书去了,后来维特跟斯坦自己发现了他学术上的重大漏洞,然后亲手推翻了他,写出了他的第二本书叫哲学研究,他先是用逻辑主义中间的一些哲学,然后又亲手终结了终结一切哲学的逻辑主义,这就是著名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向

维特根斯坦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他前后的决绝和彻底,更在于他前后期分别带给了两个极端方向上的顶尖学术水平

分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再加上它本身是一个主动放弃了财产的超级富二代,和传奇般的一生,一站参战然后被扶被俘在战役里面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后来当乡村老师之后去修道院里面当园丁,二战爆发之后又去占地医院当护理员最后离群索居写自己的作品他随手丢掉,我们做梦以前要的就顺手够到了,我们做梦也不敢想,很具有传奇色彩,所以他维特根斯坦就是哲学界的超级偶像,如果还有哲学,还要选一个偶像来彰显自己的品味,你还能选谁?康哥有点无聊,你才有点神经质,舒本华的人品不好啊,黑格尔他黑过孔子。然后海德格尔听起来不错但是人家当过纳粹所以维特根斯坦就是根正苗红的最优解这今天有他镇场子我一点也不慌

逻辑的起点在哪里?

什么是逻辑?——狭义的,特质推理的规律

逻辑学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学问:从真到真

其研究“从”和“到”,而科学研究“真”的问题

从前提或者多个前提得到某个结论,这里面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样子的答案只有可能是你前面说的所有的东西,包含了后面所需要的所有的信息。

至于你前面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我就说我管不着,我也没有能力管,所以他和数学一样是一门关于形式的学科,而不是关于内容的学科,而形式永远不会创造新的信息,结论必须包含在前提里面,答案也必须包含在问题里面,因为你怎么把它「推」出来,这个是逻辑关心的事情

认知和心智的角度回答:我们思维中的形式从何而来?

概念/范畴

概念化和范畴化是心智的一个最基本动作

自我只有在关系中才得以显现,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来自于分别心,一切都发生在第二个概念发生的刹那,对认知障碍的克服叫做「判断」,逻辑学里叫做「命题」

逻辑学也研究基础命题,体现科学性

逻辑方阵:澄清基础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分自我与外物,外物与外物

关系:概念带来判断,判断反过来整理概念,随着概念的复杂,判断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研究其形式的「逻辑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衍生出关于词的关系的,词项逻辑,简单的命题组合变成了复合命题之后,就出现了关于句子的关系的命题逻辑,这些复合命题再复杂化,就出现了把复合命题本身当子系统的谓词逻辑

罗素派观点:所有的命题都是由简单的命题组成的,所有的简单命题又是根据我们的感觉材料在我们的经验中按照逻辑形式组成的,形式是意义的载体,因为概念在命题中才会发生关系,所以再简单命题的命题被叫做原子事件(有效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我记得我想过要穷尽逻辑,但我进行推进到推进不了之后,疑问只增又不能解决,实践不能,假设不成的,就没了有

逻辑原子主义:基于罗素派的观点,他们的分析哲学可以像科学那样自然,可以一样去分析世界,哲学可以获得如科学般精确的进步

维特根斯坦观点:世界不是事物的总和而是事实的总和,因为人只能局限于经验之内,而其中逻辑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语言之外的东西都不可说


世界被分为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但都可以用语言表达等有),有意义和无意义的


怀疑:为什么可说的部分一定有意义?

感觉材料怎么在我们的经验里转化成语言的?

从感觉→经验→语言

维特根斯坦解决:图式

什么是图示呢?

举例子:比如说当你说这里有一个苹果的时候,其实你是在画一幅画,概念和符号相当于画笔和颜料,然后我们的逻辑规则相当于构图的法则,这幅画完成之后,它反映的就是这里有一个苹果这样的现象

实质:在这个过程中是先有框架,再有内容,就像先有构图,再有我们的填充一样

维特根斯坦:图式就是连结经验世界与语言的纽带,命题是实在的图式,命题是实在的模型,因果律是主观意向,归纳法只有心理基础,逻辑存在确定性


逻辑,世界,哲学的极限

逻辑悖论:图式说

图式说假设了语言存在着一般形式,然后图式说就是用来描述这个一般形式的东西,但是图式说本身在语言之外,在经验之外,它是属于形而上的一种形式构造,你把图式说是语言的形态换成上帝是语言的形态,没有本质区别

同样的命题有意义不一样,有些概念本身有意义

转向:不是形式创造了内容,而是内容创造了形式


用逻辑去丈量语言,甚至生活,一定是简单,粗糙的,距离真实非常远

比如:计算机编程

但人有,在交互层面是理解代码是能够这样写的,但在代码层面是不能理解其本身为什么是这样写的,一个代码在交互层面所承载的意义远超其在代码层面所显示的全部

所以

总结核心逻辑:

底层原理可以解释表层现象,但是反过来却不行,表层现象最多能够描述,能够反映底层原理


比如:人性可以解释商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商业却不能解释人性,为什么这个样子的商业最多能够反映人性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商业本身是被人先塑造的

之前的错误认知:代码是底层,图形是表层,但其实图形是底层,代码是表层

妄图用语言来解释生活→成为哲学家

我们是顶着误解一个事物的冲动去理解一个事物的,我们持续的过度的超范围的使用语言,会带来语言的抽象病,带来思想的混乱

所以,是生活逼迫出了语言,语言逼迫出了逻辑,逻辑进一步逼迫出了哲学,进一步逼迫出了逻辑主义的分析哲学

解释原因:那些分析哲学希望用精准的逻辑来削平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但他们用来削屏这个世界的精确逻辑本身就是被削平之后的产物,所以这样做会带来两个极端的情况,就是一方面的过度简化的不像话,另外一方面这个世界又复杂到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最终的结论:哲学没有办法去解释世界,他只能去描述世界,哲学的作用就在于治疗我们的语言,清理那些形而上学带来的语言混乱,这才是一个哲学家应该做的事情,从解释的功能退到了描述的功能

维特根斯坦的第二次终结:终结哲学具体的人

维特根斯坦开始治疗人

治疗人的核心逻辑:发现一个问题没有答案或者发现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围绕“回到日常”

语言遮不上,也照不住的东西,从来没有什么本质的问题,对本质的执着才是一个问题,因为本质是我们人造的复杂,它是我们思维语言逻辑的产物,其们只占据我们思维的很小一部分,自然界,善恶丑美都没有本质

为什么会觉得某些很美?在我们理解之中,逻辑之外,他们让我们逃离了思维逻辑语言的逼迫,回到了之前存在的那个具体,但不能琢磨它,一琢磨就没了,因为思维和语言跟不上它们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们藉由我来到这个世界

问题的本质:世界上没有本质

语言的局限性:必须通过语言之外的东西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维特根斯坦后期:寂静主义,紧缩论

方法论:

1.不能没有逻辑的部分

关注「前提」这个东西,不追求原因,只追求结果的话,原因是不会出现的,所有的结果都来自于前提,仅限于计算,推理等逻辑的部分

不要随便给人扣神棍的帽子,只是人家真的无法解释有

批判性思维,输入里面加入逻辑,结构性思维在输出里面加入逻辑,刻意练习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2.只能没有逻辑的部分

正念冥想:正念冥想就是可以练习,他是我们消灭范畴,消灭概念,消灭逻辑,消灭分别心的刻意练习

问题之所以其问题是因为我们认为是问题

辩证法?只是描述?不是解释?其中的具体有,语言只是承载?而为解释

呵人类,你对逻辑一无所知!【揭露“杠精”文化的究极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