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酒神"的背面:淳于琼尴尬的一生

"乌巢酒神"的戏称,对于他来说不算全是坏事,因为大家往往记不住"人"的名字。(本文非严肃历史考据)
“…袁绍收得乌巢败残军马归寨,见淳于琼耳鼻皆无,手足尽落。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这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中对淳于琼为数不多的描写,也是他最后出场的一幕。在《三国演义》这种“忠奸二分”的价值观下,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袁绍是一个酒囊饭袋,所以任用的都是淳于琼这样的臭鱼烂虾,而因为在上者昏庸,在下者无能,所以他最终成为数家。在网络空间中,对于三国人物也有许多昵称,因为在演义中淳于琼领军二万人马守乌巢,却因为酗酒连反抗曹操的表现都没有。因此被戏称为“乌巢酒神”。
这位被削成人棍的,以前也算是个体面人。
对于绝大多数小人物,史书往往是“对事不对人”。淳于琼也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他哪一年出生,也不知道他早年的那些经历,据史书记载,他字仲简,是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这些对于小人物都是无关痛痒的细节。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188年,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那一年汉灵帝为了抗衡越来越膨胀的何进外戚势力,组建了自己的亲卫部队“西园八校尉”,他和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并列。这八个人里有名不符实的:比如鲍鸿在讨伐葛陂黄巾时,因贪污军饷,被豫州牧黄琬弹劾,下狱而死;蹇硕虽然“壮健而有武略”,但本身却是一个宦官,所以在演义中也被塑造成一个无能小人。但其中也有后世豪杰,比如袁绍和曹操。夹在其他七个人中间,淳于琼感觉自己不上不下,实际上,他恐怕也没有能做什么大事,因为没有任何史书记载关于他的事迹。后来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淳于琼不知道经历了些什么,当他再次在《后汉书》出场时,已经成了袁绍手下一员将领。
兴平二年(195年)冬天,汉献帝在曹阳被李傕等人追逼,沮授劝说袁绍:“将军世代担任朝廷宰相,历代以忠义辅助国家。现在天子四处流离,宗庙被破坏,但观察各州郡,虽然外表打着义兵的招牌,内心实际打对方的主意,就没有忧虑关注国家为百姓着想的意思。而且冀州城大体平定,军队强大,士人归附,去西边迎接皇上,将邺县作为皇宫,挟制天子而号令诸侯,畜养兵马来讨伐不向王庭朝拜的人,有谁能够抵御呢?”袁绍是个耳根子软的人,眼看就要同意,这个时候淳于琼和唱起了反调:“汉朝王室衰败,为时很久了。现在想振兴王室,不也太难了吗?再说,英雄同时兴起,各自占领州郡,联合聚集徒众,动辄有上万人,这正像秦朝失去帝位,先得到的人成为天子。现在接来天子,动不动就要上书奏闻皇上,服从则权力太小,不服从则违抗皇命,这不是一种好办法。”沮授说:“现在接来天子,在道义上是合理的,在时机上是合宜的。如果不早决定,必定有其他人先去迎接。权变不可失去时机,成功不可嫌其快速,希望您考虑。”袁绍本身内心就容不下反对自己的人,几个谋士已经闹得自己脑壳发痛,再来一个献帝自己岂不是永居人下?于是就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我们现在知道,曹操捡了一个“献帝大礼包”,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个大礼对曹操,至少是利大于弊。对于这则故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中怒斥淳于琼的主意是“琼之情唯利是图,受天下之恶名而不恤”,还说袁绍听了他的主意,不失败才怪了!先不谈王夫之的思想与立场,我本人看到这则故事,也觉得淳于琼确实对献帝没有什么好感,或许他也想到,如果袁绍拥立了献帝,自己之前身为皇室亲卫军的身份容易让自己成为献帝与袁绍之间的“夹心饼”。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淳于琼可能是一个隐藏的“卧底大忠臣”,但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而且没有任何佐证。就算以最善意的视角揣测淳于琼的这段发言,也可以很明显看出,他对汉献帝这个小年轻没有什么信心。
一晃四年过去了,建安四年(199年),淳于琼似乎有了一次升职的机会。事情的起因是,沮授谏阻与曹操决战,违背袁绍的心意,郭图等进谗说:“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如果他逐渐强盛,用什么办法控制他呢?臣下与君主权力一样,国家就灭亡,这是《黄石》书中所忌讳的。再说,统率外面军队的人,不宜参预内政。”袁绍于是决定沮授统管的职权分为三个都督,让沮授和郭图、淳于琼每人主管一军,但不知道是因为全力备战,还是袁绍自己就优柔寡断,这个计划没有来得及实行。淳于琼没有能真的升职,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淳于琼并不是“郭图派系的”,不如说之前他支持郭图也是出于利己的立场,袁绍内部的谋士和将领,派系众多,和一盘散沙一样,不认真去读史料恐怕还不能认清;另一点能看出来的是当时淳于琼在袁绍心中恐怕地位还是很高的。因为后来表现比较出众的张郃,高览都没有出现在这名单上。
建安五年(200年),淳于琼的人生进入了倒计时。先是他与颜良、郭图攻白马,遭曹操轻兵掩袭,仓猝逆战,主将颜良被斩,淳于琼狼狈地逃走了。不仅没有能攻下白马,还失了一员大将,照道理袁绍应该把他冷处理起来,可就在同年十月,袁绍使淳于琼率兵万余,押运粮车,宿营北四十里之乌巢,沮授或许已经看出来淳于琼不堪大用,于是向袁绍建议派出蒋奇在其外围巡逻作为保险,但是或许是忌惮沮授的影响力,或者是对淳于琼还有那么点信心,袁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淳于琼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与保命的粮草,踏上了他的不归路。
官渡之战处于对峙之际,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背叛了袁绍,于是曹操知道了乌巢的秘密。曹操于是亲自带着五千名步骑兵出击。军队一律用袁军的旗号,兵士嘴里衔着小木棍,把马嘴绑上,以防发出声音,夜里从小道出营,每人抱一捆柴草。经过的路上遇到有人盘问,就回答说:“袁公恐怕曹操袭击后方辎重,派兵去加强守备。”听的人信以为真,全都毫无戒备。当淳于琼冲出营帐的时候,只见火光冲天,救火的将士四处奔逃。那时候天已渐亮,淳于琼和他的部下看到曹军兵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等到曹操进军猛才发现自己抵挡不过,只好退守营寨。从那一刻起,曹操军也发起了全面的猛攻。
袁绍听到曹操袭击淳于琼的消息。又拿不定注意,他的儿子袁谭和谋士郭图又开始给他刮耳旁风。袁绍下不定决心,于是派轻兵去援救淳于琼,而派重兵进攻曹军大营。当然,最终的结果是曹军大营没有攻下,淳于琼他们也没等来援兵。几天后,袁绍收到了几个小箱子,里面装着的是领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级,无数牛、马的舌头,还有一个不知名人士的鼻子。袁绍看着那鼻子,终于认了出来,他倒吸一口凉气,知道了一件可怕的事实:粮草没了,官渡之战也完了。
据《曹瞒传》记载,淳于琼被乐进所虏获,被带到曹操面前。看着眼前满脸红色液体的淳于琼,曹操问道,“你今天弄成这样,是什么源故?”,淳于琼面不改色,回答:““你今天弄成这样,是什么源故?“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胜败都是天意,你问我做什么!)曹操看着自己以前的同事,想着放他一马,这个时候投降他的许攸劝谏说:“以后他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不会忘记今天的(耻辱和仇恨)。”曹操思考了一下,终于还是下令杀掉了淳于琼。

对于淳于琼死前的遭遇,倒是还有点说道,因为《曹瞒传》是当时吴人记载曹操生平的“同人作品”,其中有很多刻意放大曹操缺点,甚至编造其“恶行“。比如上文所说的把人头,牛马舌头和淳于琼鼻子送给袁军的记载,很可能就是编造的,或者至少是夸大了数目或者将其他事迹“嫁接”到这个时间点上。但也正因为如此,《曹瞒传》中记载曹操正面事迹的记录可信度就很大。所以我偏向认为,曹操犹豫杀淳于琼应该是事实。那么如此就能够推论:曹操肯定认为淳于琼有用武之地,所以才会犹豫是否留他一命。而这个场景惊人类似《三国志》中吕布白门楼受斩的场景。我这里当然不是说淳于琼堪比吕布,而是想说明:淳于琼至少不是演义中那个酗酒无度的酒囊饭袋,他应该还是有一些领军能力,也有基本的政治觉悟。但是或许是因为曹操估计到淳于琼身为自己以前同事,可能会透露一些影响自己威信的过往之事(许攸也是因此而死的);或许他是知道淳于琼性格直率,恐怕不会承认现在这个“挟天子”的奸雄曹操。所以权衡之下,觉得留下淳于琼利大于弊,最终斩了他。(关键不是是否切了鼻子)
说到这里,还是有很多谜团。比如淳于琼到底是一个看清形势的忠臣,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死前的那段话到底是他展示了他的原则与道义,还是暴露出他毫无城府的蠢货?我不敢像某些人一样定下结论,因为历史不是结论,而是推演,而就我参考的史料和我自己的历史水平,我没有办法推演出一个让大多数人信服的结论。所以,和往常一样的,我又要借着古人,说一点自己的废话。
从淳于琼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失败不仅是因为自己技不如人,更关键的是他的顶头上司:袁绍的管理能力,比如袁绍想把沮授的权力分配给手下的其他人而制约他。这个原理在1000多年后的大洋彼岸,一群洋人做成功了。可是袁绍硬生生就是把问题弄得越来越糟,其原因当然是历史的局限:所有的管理模式在那时候都只能从上至下,所以一个管理系统的成功,往往只有靠一个“英明”的上层人物和无数“忠诚”的下层人物才能发挥效用。而袁绍这个上层做出的一切“分权”都只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地位还有喜好,而他手下的人物不是靠实际的功绩,而是靠给上层人留下“好印象”,犯了错并不是“权责一体”,而处处要提防和利用内部的无数无组织的利益集合体。所以我们看到袁绍优柔寡断,做的所有决定都是摸棱两可或者一厢情愿,而他明知道淳于琼不堪大用却依然让他领兵去送死。在这种被定死的权力框架下,淳于琼到底是忠于汉室还是袁绍,到底上头是个霸主还是渣滓,其人生轨迹都不会有大的变化。而这套框架被传承下来,其产物就是一种以模糊的“道德”“大义”来解释人类社会运转,而不是以一个人所处的上层建筑和他个体思想严格分析的理性技术,他有很多名字,但说得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好社会是靠好人,而社会变坏是因为突然冒出来的坏人。而这种逻辑不怎么能通用,因为很多从道德上的“好人”都没有能造出“好社会”。就以《三国演义》为例子,大多数角色可以分成两种:天造英才或者臭鱼烂虾。天造英才的关公,身前可以把实际上不是他收割的华雄,颜良文丑收入囊中,死后还可以化作鬼魂把人咒死。诸葛亮,是一个可以呼风唤雨,舌战群儒的大天才,而他的死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天不佑”;而臭鱼烂虾的诸如,董卓,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是天降下来给这个恶人的,一生下来就是肚子里能点油灯的大怪胎;而淳于琼,一个尴尬的角色,他没有什么成功,但是他的失败也似乎挑不出什么“原罪”,于是罗先生就给他安上了一个,于是他就成了一个不会带兵,一直需求的废物。自然,老百姓爱听,皇帝也爱看,大家都可以乐呵呵地认为:“人胜人是因为大道,人败人是因为天意”。
不知道淳于琼死的那天,天空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晴空万里,难免有些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