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解读三星堆发掘新成果: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引起强烈关注。20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在央视直播节目中谈到,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现“坑坑都很精彩,件件都很宝贵”,与1986年发掘的一批珍贵文物一样,是古蜀文明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此次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已有4座发掘至器物层,目前共出土了500余件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玉石器等不同类型。
雷兴山认为,和1986年出土了青铜神像、青铜人像等千余件文物珍品的1、2号“祭祀坑”相比,此次虽然发掘出了一些新器类,但概况相同,极有可能是同一批人、同一次活动的遗存,8大“祭祀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新出土的一件半米多高的顶尊跪坐人像,在1986年发掘的2号坑中也有同类器物,但只有十几厘米。这一大一小之间,是否还存在其他尺寸?它们遵循着怎样的器物制度?这些问题都很让人兴奋,“现在看来,这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后边还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35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谜团。作为本次考古发掘行动的参与者之一,雷兴山笃定重启考古工作采集到的新的信息有助于难题的破解:“考古的发掘,延展了历史的轴线,增强了历史的信度,丰富了历史的内涵,活化了历史的场景。”但他同时表示,一个新发现可能解决很多旧的难题,也往往会带来很多新的困难。此次发掘,一定会在学界,乃至社会上,掀起新一轮古蜀文明研究的热潮。
据3月20日下午举行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介绍,按照“考古中国”项目的计划,下一步,研究者将继续对新发现的“祭祀坑”开展精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并在“祭祀坑”的外围勘探发掘,把握祭祀区的整体格局、形成过程,以期系统、全面地把握古蜀文明祭祀体系,并将三星堆遗址纳入整个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巴蜀文明内在特质和联系,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文明化进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