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小黑建筑考(一)

2019-10-03 04:04 作者:申不晦  | 我要投稿

罗小黑建筑考分三部分,

(一):龙游会馆

(二):无限小屋、遗迹岛、画虎书店、闵先生小院、现代建筑

(三):补遗(遗迹岛佛头、石窟,无限小屋的灯笼、门窗,龙游会馆的枋上彩画和雀替)

这是第一部分。

0. 龙游会馆全景

龙游会馆全景

1. 龙游会馆入口

龙游会馆入口原型应该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悬空牌楼,四柱三间,一主楼两边楼。

左:龙游会馆入口;右:承德悬空牌坊

2. 龙游会馆附属建筑一

四方攒尖、单层、亭阁式佛塔。这种佛塔源自北朝,唐朝时候发扬光大,中国现在没有唐代及以前的木塔留存,但从模仿木塔的石塔上可以一窥这种佛塔的样式(下图中);在日本还有许多模仿的此类建筑(下图右)。

左:附属建筑一;中:安阳修定寺塔(北齐至初唐);右:日本某单层塔

比起唐风,此建筑更具和风——出檐深、脑袋大。大脑袋是日本建筑的特点,具体原由和细节请参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68411。从飞檐的出翘和头身宽度的比例看,主创似乎用日本仿唐塔做原型,并借鉴了五重塔的头身比。

左:附属建筑一的飞檐形状、头身宽度比较; 右:法隆寺五重塔的飞檐形状、头身宽度比较

最上面的这个部分叫塔刹,原型是印度的【窣(su,同苏)堵波】。窣堵波意味坟冢,原为埋葬释迦牟尼舍利而设,后逐渐扩展为埋葬高僧舍利之物。

左:附属建筑一的塔刹;右:印度窣堵波

(下面介绍一下窣堵波的形制。略长,可跳过文字直接看图,不影响整体阅读。)

其形制在《律部》(记载佛教戒律与规定)中有云:

我今欲于显敞之处以尊者骨(舍利)起窣堵波,得使众人随情供养(译文:我今天要在显亮宽敞的地方用舍利子建造窣堵波,好使大家供养)。

佛言长者随意当作,长者便念,云何而作(译文:佛说就这么办吧,长者说,具体怎么办呢?)。

佛言应可用砖两重做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译文:佛说可以用砖两层做基础,然后安塔。先放一个覆钵,再放一个平头,高一二尺长宽各二三尺)。

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着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 乃至十三。次安宝瓶(译文:量好了大小在中间竖一根杆子,上面安象轮。相轮的数目一二三四一直到十三均可。最后放一个宝瓶)。

长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堵波耶,为余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长者若为如来造窣堵波者,应可如前具足而作。若为独觉勿安宝瓶。若阿罗汉相轮四重。不还至三。一来应二。预流应一。凡夫善人但可平头无有轮盖。(译文:长者说这样用舍利子做的窣堵波就行了?我知道了。(做好了)于是前往跟佛说。佛说为【如来】建造窣堵波可以按前面说的照办,如果不是自悟玄理,不要安宝瓶。如果是为【阿罗】造,相轮用四重;如果为【五不还天】造,相轮用三重;如果为【一果】造,相轮用二重,如果为【预流】造,相轮用一重;如果为【善人】造,只用平头不用轮盖。)

窣堵波结构(三重相轮,应为【五不还天】所造;无宝瓶,所以不是自悟,而是经过开化)

窣堵波随佛教一并传到中国,并与中国建筑结合,形成楼阁式佛塔(图一二三);传至藏地(当时西藏尚不属于中国),形成覆钵式佛塔(图四)。其在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形制虽然变得越来越复杂(图二三四中箭头注释),但仍易辨认原始窣堵波的结构。具体请参考 http://m.sohu.com/a/131073623_653164。

图一:修定寺塔刹(北齐至初唐);图二:法门寺地宫出土佛塔(唐);图三:雷峰塔塔刹(五代);图四:妙应寺覆钵塔(藏)

将附属建筑一的塔刹(下图左)和修定寺塔刹(下图右)相比,何其相似。结合前面对于塔顶塔身的分析,附属建筑一的原型应该是仿唐日本建筑无疑。

左:附属建筑一塔刹;右:修定寺塔刹(北齐至初唐)

至于下面这个倒过来的塔刹,应该是《罗小黑》的原创了。

附属建筑一下部

3. 龙游会馆附属建筑二

此建筑原型应该是日本的【多宝塔】(中图)。多宝塔源自宝塔(右图)——圆塔身房塔顶。与宝塔所不同者在于床上一圈“裳阶”——把塔的外廊围起来,另加一圈屋顶。

左:附属建筑二;中:根来寺多宝塔;右:池上本门寺宝塔

4. 龙游会馆石灯

水中的石灯原型是【石灯笼】。此物源自中国,后传至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唐代以后在中国逐渐衰落,却在日本盛行。现存最古的是山西太原龙山寺的石灯笼(图二)。从龙游会馆石灯的造型来看,与覆钵式塔型石灯笼(图三)极像,但【足】这一构件(图四)似乎是日本原创。综合这两点,龙游会馆的石灯参考的对象可能是日本某个石灯笼,该石灯笼有图三所示越南石灯笼的形制。

图一:石灯;图二:龙山寺石灯笼(北齐);图三:越南覆钵式塔型石灯笼;图四:石灯笼的构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灯笼上的开孔。灯笼上的开孔通常是圆形或者模仿覆钵塔上的眼光门(图二)。龙游会馆的开孔是海棠形的,大概参考了苏州园林中的空窗(图四)。

图一:龙游会馆石灯孔洞;图二:越南石灯笼孔洞;图三:北海公园白塔眼光门;图四:苏州园林海棠形空窗

5. 龙游会馆附属建筑三

这个建筑应该是《罗小黑》创作者自造的。

在【盝顶】上加建宝顶的有之,比如故宫钦安殿(图二下);在平顶上加建佛塔的有之,比如昭关石塔(图三)。然而直接把二重檐上层的房檐削了,直接坐上一个巨大的石灯笼(图四)这样的操作,还是头一次看到。

图一:附属建筑三;图二上:盝顶示意图;图二下;钦安殿盝顶;图三:昭关石塔;图四:附属建筑三的可能构造思路

6. 龙游会馆附属建筑四

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有一宝顶。屋顶从上到下,坡度由急至缓,好像顿了一下,因而称为【歇山顶】。

左:龙游会馆附属建筑四;右:歇山顶示意图

正脊两端的构件叫【鸱吻】。鸱吻(图一)是龙第八子,龙头鱼尾,喜张望、喜吃火,古人以其作为避火的象征(图二)。就实际用途而言,其能保护脊头、防止漏水。历代鸱吻形象各异(图三至六),从图中看,附属建筑四的鸱吻是明清制——口衔正脊,背插宝剑。

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图一:龙游会馆附属建筑四鸱吻;图二:鸱吻形象;图三:早唐鸱吻;图四:晚唐鸱吻;图五:宋代鸱吻;图六:清代鸱吻

7. 龙游会馆主建筑

说了一堆外围建筑,终于说到正主了。

龙游会馆主建筑是一座五重檐歇山顶建筑,第四层有一悬空抱厦。抱厦指原建筑四周接建出来的小房子。以故宫角楼为例,其楼体本为正方形(右图蓝框),其四面各有一个抱厦(右图红虚线框),北面和西面的角楼进深较深,南面和东面的角楼进深较浅。

左:龙游会馆主建筑;中:故宫角楼示意图;右:故宫角楼剖面图

主建筑山面开门,东亚古建没有这么干的。这是《罗小黑》的原创。

左:龙游会馆山面开门;中上:山面檐面示意图;中下:日本东大寺檐面开门;右:滕王阁檐面开门

悬空抱厦应该是很晚近的事情,明代才有此种结构(?)。明代的万荣飞云楼、清朝的介休袄神楼是典型代表。相较于飞云楼(中图红线)和袄神楼(右图红线),龙游会馆主建的悬空抱厦探空部分格外深(左图红线)。这种结构在现实中应该不可能存在。

左:龙游会馆主建悬空抱厦;中:万荣飞云楼(明)悬空抱厦;右:介休袄神楼(清)悬空抱厦

博风板是用于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的三角形构件。歇山和悬山建筑由于房顶多出山墙(图二),所以多出墙体的部分容易受到风雨侵袭,博风板就是保护这部分构造的。其中悬鱼是悬挂在屋脊上,正对着金檩(图三)的构件;惹草是正对着脊檩和檐檩(图三)的构件。从形制上看,会馆主楼的悬鱼应该是宋代素悬鱼(图四)。

图一:龙游会馆主建筑博风板;图二:山墙和房顶相对位置;图三:山面檩条示意图;图四:唐宋悬鱼形制

综上,结合鸱吻的形制看,会馆主建筑大概取自明清。至于上大下小,整个建筑靠四根柱子支撑这样的事,无疑是创作者的脑洞了。

龙游会馆主建靠四根柱子支撑

8. 匾额

龙游会馆的所有匾额均为【华带牌】。华带牌源自宋朝,明清继承了下来。华带是土黄色的部分,牌面是蓝色部分,二者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倾斜一个角度,成一个斗形。最右边的华带换成了镶边,姑且也可以叫华带牌。

龙游会馆匾额


罗小黑建筑考(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