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危!儿童因海边游泳患“食脑虫”脑膜炎,致死率高达98%
最近,一宗令人震惊的疾病案例在贵州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名6岁多的孩子小丁(化名)在去海南旅游后出现发烧症状,而后病情急剧恶化,最终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名为食脑虫的罕见寄生虫引发的脑膜炎。

小丁的病情十分严重,被转至重症监护室救治。
事情的经过令人不解。苗女士,小丁的母亲,在网络上持续记录了孩子就医的经历。苗女士表示,她带着孩子去海南旅游,想给孩子一次开心的经历,没想到结果却截然相反。
海边游玩后,小丁出现了发烧症状,持续十余天没有好转。一开始,家长带孩子就医,但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缓解了症状,病情并没有好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丁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最终陷入昏迷状态,不得不被紧急送至贵阳某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贵阳某儿童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显示,小丁患有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出现了癫痫、呼吸衰竭和肺炎等严重症状。
医生表示,小丁的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病情随时可能恶化。面对这一情况,苗女士无奈地呼吁其他家长警惕食脑虫的存在。
食脑虫,又称狒狒阿米巴原虫,是一种生存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寄生虫。它存在于温暖的水域,泳池、江河等地均可能被寄生。这种罕见寄生虫在全球范围内仅报道了约200例患者,致死率高达98%。

曾发生在中国的类似案例不仅仅只有小丁一例。据报道,贵州一名15岁的孩子阿文因感染了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也不幸去世。
这种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疗界的一个难题,几乎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治愈。死亡率如此之高,让人对这一罕见病病因及治疗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困惑。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首次被发现是在1990年,当时一只怀孕的母狒狒因感染该病原体而导致脑膜脑炎并最终死亡。
该病通常在患者出现皮损,特别是面部损伤之后才发生。病原体侵入血液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导致病情恶化。虽然免疫受损人群更容易感染,但健康人群也存在潜在危害。

目前,尚未确立针对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成功治疗的案例非常有限,医学界对于这种罕见疾病的认知和研究仍然非常有限。

尽管曾有一些报道称部分患者通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药物治疗获得了成功,但治愈的患者数量非常有限。
这次案例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水域安全的担忧。游泳是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很多人在夏季选择到海滩或泳池中游泳。

食脑虫的存在让人们认识到水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风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需要家长的警惕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