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收录“汉服”、“汉衣冠”的相关记载

2023-07-09 12:14 作者:鄙人不善于数术  | 我要投稿

注:本文章转自我的知乎,是我自己整理的 文章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904582

【文献】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 唐《周秦行记》卷四百八十九·杂传记六:“王嫱诗曰:“雪里穹庐不见春,汉衣虽旧泪痕新。如今最恨毛延寿,爱把丹青错画人。” 唐代《蛮书》卷四:“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北宋《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七,记载“:过惠州,城二重,至低小,外城无人居,内城有瓦屋、仓廪,人多汉服。七十里至榆林馆,馆前有小河,屈曲北流。” 南宋《齐东野语》卷二十:“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 宋《大金国志》:“是年六月,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时金国所命官刘陶守代州,执一军人于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且不如式,斩之。后韩常守庆源,耿守忠知解梁,见小民有衣犊鼻者,亦责以汉服斩之。生民无辜(被害)不可胜纪。时复布帛大贵,细民无力,坐困于家,莫敢出焉。” 宋《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 宋《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四: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服误作仪)短小样制(误作幞制)皆。又手展拜(脱皆字)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脱番字)旋赐汉装金袄之类(类误作数) 宋《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二引张汇《金虏节要》: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刘陶知代州,执一军人於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且不如式,斩之。后贼将韩常知庆源,耿守忠知解梁,见小民有依旧犊鼻者,亦责以汉服,斩之。生灵无辜被害不可胜纪,时复布帛大贵,细民无力易之,坐困於家,无敢出焉。 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议者欲以汉衣冠赐契丹使者,承翰曰:‘南北异宜,各从其土俗可也。’上从承翰所议。” 续资治通鉴•宋记•宋纪四十一:“而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六十:“己巳,夏国主谅祚言:“本国窃慕汉衣冠,今国人皆不用蕃礼,明年欲以汉仪迎待朝廷使人。” 元至正五年成书《宋史》卷十二:“十一月己巳,许夏国用汉衣冠。癸酉,赐昭宪皇太后家信陵坊第。” 金•刘昂《上平西》(虿芒摇)本事:“春满长安。舜文明,唐日月,周礼乐,汉衣冠。洗五川、烟瘴江山。全蜀下也,剑关何用一泥丸。” 《辽史•志》卷二十五 记载:自黄帝而降,舆服之制,其来远矣。禹乘四载作小车,商人得桑根之瑞为大辂,周人加金玉,象饰益备。秦取六国仪物,而分别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至汉中叶,锐意稽古,然礼文之事,名存实亡,盖得十一于千百焉。唐之车辂因周、隋遗法,损益可知。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绛,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绯、绿、碧分品秩。五代颇以常服代朝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考之载籍之可徵者,著《舆服篇》,冠诸《仪卫》之首。 《辽史•志》卷二十六 记载: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夏收、殷冔、周弁以朝,冠端以居,所以别尊卑、辨仪物也。厥后唐以冕冠、青衣为祭服,通天、绛袍为朝服,平巾帻、袍襕为常服。大同元年正月朔,太宗皇帝入晋,备法驾,受文武百官贺于汴京崇元殿,自是日以为常。是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左右采订,摭其常用者存诸篇。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辽史》-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武英殿本朝服:乾亨五年,圣宗册承天太后,给三品以上法服。《杂礼》,册承天太后仪,侍中就席解剑脱履。重熙五年尊号册礼,皇帝服龙衮,北南臣僚并朝服,盖辽制。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朝仍遵会同之制。 【经部·经学史等】 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九十八/四库全书本马端临曰:“用紫、绿、青为命服,昉于隋炀帝而其制遂定于唐,然汉夏侯胜谓士明经取青紫如拾芥、扬子云亦言纡青拖紫,西汉服章无所考见,史言祭服用衤勺(绀色)玄,东汉则百官之服皆衤勺玄,而青紫乃其时贵官燕居之服,非微贱者所可服欤。”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五:“舍于黄氏客邸,王魏俱梦一人,著汉衣冠,通名曰,班固。既相见,质问西汉史疑难。” 明《殊域周咨录》·卷一·东夷:“国度尚存周礼乐,人文犹守汉衣冠。” 清《宋会要辑稿》·蕃夷二:“其衣服之制,国母与蕃官国服,国主与汉官即汉服”。” 清《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忠烈部之4:“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 列传三:记载“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 清《成都通览》记载:「罗、郭二姓,原籍云南,均汉服顶戴,满口京腔,亦少蛮气,皆行汉官礼节……土千总二,皆汉服。」 清《夷氛闻记》:“夷方以所得定海令、镇海丞二印,多制汉衣,令汉奸所至煽诱。于是浙以西大震动。” 清•洪弃生《寄鹤斋诗选》:“越海去复来,囊橐无宿储。不见汉衣冠,所余多駏驴。” 清《双凤奇缘》第六十四回:说罢,林后也不用嫔妃动手,亲代昭君香汤沐浴,换了一身汉服,忙用棺木盛殓,停丧西宫,百日后出殡。 清《草木春秋演义》·第20回 黄芪斗海石和尚 木贼偷婆婆针袋:“你若果真去偷他的,明日临阵时汝可内穿汉服,外披吾邦的衣甲,吾自有妙法,汝但看身上穿了汉衣就杂于汉兵中去便了。” 清·许遯翁《韵史》:“用夏变夷,文物典章。禁绝胡服,袭汉衣裳。道武太武,世有贤王。” 《清史稿•本纪》卷三:“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 清末民初天嘏著《满清外史》记载:“弘历既自知非满人,在宫中尝屡屡穿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 《清史稿•列传》卷十二:“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四。顺治十六年,追谥敏壮,立碑纪其功。太宗尝谕群臣曰:“昔达海、库尔缠劝朕用汉衣冠,朕谓非用武所宜。我等宽袍大袖,有如安费扬古、劳萨其人者,挺身突入,能御之乎?”当日猛士如云,而二人尤杰出云。 ” 清末民初《西夏记》卷十三,记载:“冬十一月,宋诏用汉衣冠。 谅祚上书,自言慕汉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 民国《清史稿•列传》卷三 记载: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会大雾,乃止。 民国《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全唐五代词》 【失调名】(上缺)褰旧戎装。却着汉衣裳。家住大杨海,蛮骞不会宫商。今日得逢明圣主,感恩光。

【诗词】

《朝台送客有怀》 许浑〔唐〕 赵佗西拜已登坛,马援南征土宇宽。 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 江云带日秋偏热,海雨随风夏亦寒。 岭北归人莫回首,蓼花枫叶万重滩。 《阴山女歌》 晁说之〔宋〕 阴山女汉服,初裁泪如雨。 自看颜色宜汉装,琵琶岂复传胡谱。 赤车使者传琵琶,翩然雌凤随凰去。 岂不怜此女儿心,父母生身远有祖。 平生父母九原恨,得幸一朝收拾取。 使者高义重咨嗟,衣裳盟会其敢许。 汉装汉曲阴山坟,七十年来愁暮云。 即今山川还汉家,泉下女儿闻不闻。 谁将一樽内库酒,招此芳魂亦何有。 崔卢旧族自豪英,顾此女儿惭色否。 巍巍之功惟陛下,万岁百男固宗社。 赫赫雷电暂出车,陶陶韶濩咏归马。 墨庄侍读如尚在,应有好辞献寿斝。 《次韵公绍贺崇静之赐金紫》 朱长文〔宋〕 久脱朝衣袭野裳,亲逢盛旦日重光。 耕田凿井尧民事,垂组怀黄汉服章。 诸老相欢陶圣治,两宫遥祝与天长。 谪仙才调今谁是,肯解金龟燕夕阳。 《金陵杂兴诗后 其四》 李琏〔宋代〕 夜过江左从鸾旂,从此灵君著汉衣。春到阴山花似雪,望乡台上鹧鸪飞。 《送倪正父侍郎使虏》 楼钥〔宋〕 经帷亲见犯天颜,口伐何劳抗可汗。 故国应悲周黍稷,遗黎犹识汉衣冠。 殊邻谍报终难测,累岁要盟恐易寒。 驰至金城上方略,始知颇牧在金銮。 《恭进郊祀庆成诗五首其二》 周紫芝〔宋〕 黄屋登原庙,青圭祀泰坛。 尽循周制度,还列汉衣冠。 扇影金根静,旗翻豹尾寒。 近瞻天有喜,宗社庆重安。 《四皓》 郭祥正〔宋〕 彼美四贤老,高风万古寒。 去逃秦鼎镬,归识汉衣冠。 翼翼羽翰就,堂堂宗社安。 商山弊庐在,还入白云端。 《排闷六首•其五》 王松〔宋〕 海疆何日报平安,绝好金瓯更不完!河朔已非唐土地,蛮乡尚有汉衣冠。 传抄奏草惊心读,岂料沧桑袖手看!时节一杯难强进,背人独自泪阑干! 《孔明庙》 苏泂〔宋〕 未了功名便阖棺,荒祠零落汉衣冠。 知心惟有庭前柏,能与先生共岁寒。 《登白云绝顶》 刘过〔宋〕 雨罢新晴怯宿寒,一帘秋色满阑干。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累世避人秦妇子,一时惊客汉衣冠,尘寰元有清吟处,便作三山蓬岛看。 《出塞》 王安石〔宋〕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奉使过居庸关•其二》 郑獬〔宋〕 壮士折其弓,痛哭望鼎湖。 先帝务养民,束帚不忍除。 岁时遗缯絮,天府藏丹书。 桑柘入燕山,牛羊卧平芜。 我行谬使节,踏冰出中涂。 路傍二三老,幅巾垂白须。 喜见汉衣冠,叩首或欷歔。 不能自拔扫,百年落鬼区。 天数终有合,行上督亢图。 酹酒吊遗民,泪湿苍山隅。 《感兴三首其一》 苏舜钦〔宋〕 后寝藏衣冠,前庙宅神主。 吾闻诸礼经,此制出中古。 秦嬴蚀先法,乃复祭于墓。 汉衣以月游,于道盖无取。 宣帝尊祖庙,失制遍九土。 孝元酌前文,一旦悉除去。 魏帝乐铜台,遗令置歌舞。 昏嗣竟从之,此事狂夫阻。 唐制益纷华,诸陵锁嫔御。 旷女日哀吟,于先亦奚补。 吾朝三圣人,乘云不可睹。 威灵已霄汉,嗣皇念宗祖。 绘事移天光,刻象肖神武。 遍敕旧游地,输材起宫宇。 阶墄扣以金,墙壁衣之黼。 功既即奉迎,法仗叠箫鼓。 玩好择珍奇,目夺不可数。 三京佛老家,已有十数处。 朝家虽奉先,越礼古不许。 君不祭臣仆,父不祭支庶。 丹楹岂非孝,圣贬甚萧斧。 大祀当以时,寝庙即其所。 惜哉共俭德,乃为侈所蛊。 痛乎神圣姿,遂与夷为侣。 苍生何其愚,瞻叹走旁午。 贱子私自嗟,伤时泪如雨。 《鸡林书事》 吴激〔宋〕 箕子朝鲜僻,蓬丘弱水宽。儒风通百粤,旧史记三韩。 邑聚从衡接,民居质朴安。犹存古笾豆,兼用汉衣冠。 兔颖家工缚,鲑腥俗嗜餐。骑兵腰玉具,府卫挟金丸。 长袖鸢窥肉,都场狖挂竿。琴中蔡氏弄,指下祝家弹。 主礼分庭抗,宾筵百拜难。渍橙粇酿旨,滋桂鹿脩乾。 泼墨松如栉,隤墙石似丹。地偏先日出,天迫众山攒。 鹏翼云帆远,羊肠石磴盘。由来异文轨,休讶变暄寒。 事可资谈柄,谁能记笔端。聊将诗貌取,归作画图看。 《题金陵杂兴诗后•其四》 李琏〔宋〕 夜过江左从鸾旂,从此灵君著汉衣。春到阴山花似雪,望乡台上鹧鸪飞。 《水调歌头》 沈明叔〔宋〕 汉事正犹豫,足迹正跫然。 严陵老子,当时底事动天顽。 曾把丝纶一掷,藐视山河九鼎,高议凛人寒。 竹帛非吾事,霄汉任腾骞。 问云台,还得似,钓台巅。 几年山下,使人犹识汉衣冠。 寄语功名余子,今日成尘何在,百战亦多艰。 一笑桐江上,来往钓名船。 《上平西 泰和南征作》 刘昂〔金〕 趸锋摇,螳臂振,旧盟寒。恃洞庭、彭蠡狂澜。天兵小试,百蹄一饮楚江干。 捷书飞上九重天。春满长安。 舜山川,周礼乐,唐日月,汉衣冠。洗五州、妖气关山。 已平全蜀,风行何用一泥丸。有人传喜,日边路、都护先还。 《十月九日诣天光门上进三朝实录》 范椁〔元〕 仪鸾簇仗满云端,玉钥初开众乐攒。 三后龙光周典册,群臣鹄立汉衣冠。 炉香著日浮晴霭,宫树斑霜试晓寒。 千骑前头都不避,祇传学士拜金銮。 《钱塘春感六首•其一》 王逢〔元〕 周南风俗汉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銮。 璎珞桧高藏白兽,蕊珠花发降文鸾。 河通织女机丝湿,雨歇巫娥翠黛寒。 满地吴山谁洒泪?一江春水独凭阑。 《舟泊大伊遂登岭眺望二首•其二》 王廷相〔明〕 周雅述淮夷,汉服分楚甸。长江带南纪,王图此雄冠。 职事有行役,超旷任眺玩。览古情讵释,望阙泪已泫。 缅哉天路长,倏尔岁华晏。侧身蹈穷海,縻廪依下县。 积愠将奚尤,素履竟谁辩。虽恊康乐情,终切子牟恋。 效志谅有激,陈辞忽纂纂。即非周南史,留滞有馀叹。 《归舟过严先生祠下留别》 钱谦益〔明〕 双台离立钓鱼坛,香火空江五月寒。 林木犹传唐恸哭,溪云常护汉衣冠。 苍厓辣阘春山老,白鸟䙰褷夏雨残。 有约重来荐蘋藻,谨将心迹愬鱼竿 《秋望》 潘光统〔明〕 粤王楼阁引飞峦,别苑离宫草树残。正朔已非秦日月,朝台犹忆汉衣冠。 风生禾黍樵歌歇,秋入关河夜柝寒。閒倚青萍时极目,不知何处是长安。 《昔游篇》 何景明〔明〕 (节选)龙剑雄雌忽复合,朝天再睹汉衣冠。帝京宫观一如昔,盘龙曲凤青云间。 《岁尽二首•其一》 王跂〔明〕 三年泪洒犬羊天,岁籥浑如劫后看。 奉祀岂谙新蜡腊,饰终犹睹汉衣冠。 烧殇火傍低星灭,赛社钲随戍鼓残。 明日屠苏敢辞醉,青阳不禁朔风寒。 《读吴汉槎秋笳集有作•其七》 屈大均〔明〕 未共黄榆老,容颜似夕晖。虽同翁主嫁,亦逐子卿归。 捲叶抛胡管,裁花著汉衣。喜无青草冢,寂寞在金微。

【半岛记载】

网站链接:http://sillok.history.go.kr 【태백산사고본】 20책 20권 4장 B면【국편영인본】 34책 315면 【분류】 왕실-국왕(國王) / 군사-군정(軍政) / 외교-명(明) ○乙未/上特召前平安監司金起宗, 引見于興政堂。 上問曰: "卿受任關西, 往來毛營, 其事情如何?" 起宗對曰: "交通虜賊, 且務鍊兵, 似有可疑之端, 而不能詳知矣。" 上曰: "軍兵幾何, 氣色亦如何?" 對曰: "軍兵則萬餘, 而皆鍊習矣。 天下事, 雖不可預度, 而似無朝夕必叛之形。 旣據島中, 得專通貨, 安享富貴, 擬於王者。 彼若來侵我國, 則實出於失計, 豈肯爲之乎?" 上曰: "劉海的來否?" 對曰: "來則來矣。 凡虜之來投者, 使其養子毛有見主之, 卽換着漢服, 人不得識別矣。" 上曰: "島中將官, 亦有可用者乎?" 對曰: "惟陳繼晟稍與我國相好。 此人則毛將雖撤去, 渠欲留島云矣。"

【태백산사고본】 25책 25권 50장 B면【국편영인본】 34책 460면 【분류】 왕실-국왕(國王) / 외교-야(野) ○上引見秋信使朴𥶇。 上曰: "虜中情形如何?" 𥶇曰: "祖大壽專任關河恢復之責, 已復八大鎭。 若守凌河, 可以盡復廣寧、遼界, 故奴兵知天兵之將守凌河, 盡撤國中之兵, 攻其不意。 大凌河城守未完, 祖將盡守禦之策, 堅壁以待。 奴兵分鎭於凌河城, 大砲所不及處, 築城、掘壕, 作虛橋、設內城, 外置八鎭, 爲援兵結寨。 諸將因請決戰, 汗曰: ‘凌河之人, 天所以授我’, 因堅持不戰, 祖將食盡, 詐降而走。 汗旣陷其城, 不殺一人。 回軍時, 請臣往觀, 大張兵勢, 軍幾六七萬矣。" 上曰: "張春之被擄, 明白耶?" 𥶇曰: "設宴之時, 每令張春出坐, 形體短小, 年可五十許。 朱之蕃之弟亦被執, 終始不屈, 張、朱兩人, 不爲剃頭。 城外有長興寺, 張、朱着漢服, 居於寺中云。" 上曰: "此可嘉矣。" 上又問曰: "汗之容貌、動止如何?" 𥶇曰: "容貌則比諸將稍異, 動止則戲嬉言笑, 無異群胡。 飮食及賞物, 必手自與, 每於宴飮, 置酒器數十餘, 呼愛將於床下, 親酌而饋之。 蓋收合雜種, 故患不能一其心耳。" 上曰: "汗子與其父何如?" 𥶇曰: "其子名好古伐於, 年二十餘, 容貌不凡, 頗有弓馬之才。 且貴榮介有子六人, 皆有兵權, 但八王互相猜疑, 豈得久安乎? 臣之妄見, 必有相殘之事矣。" 上曰: "何以知其然耶?" 𥶇曰: "一高山, 若差人於某處, 則其餘七高山, 亦各送一人, 以爲證參之地。 我使之入去, 八高山輪回供饋, 事必務勝, 此亦猜疑之致也。 龍骨大, 汗之最信愛, 而見臣時, 必與八高山之人偕來, 恐其見疑以告陰事也。" 上曰: "汗之待遇, 與鄭文翼何如?" 𥶇曰: "其時不知文與武, 故諸胡不通姓名而直入, 今則必下馬大門外, 通其姓名, 入云則入, 禮之甚恭。 汗亦於私室, 設別燕, 坐臣于坐傍, 鋪氈五重, 以金鉢、玉盃, 酌酒而勸之矣。"

【태백산사고본】 20책 20권 4장 B면【국편영인본】 34책 315면 【분류】 왕실-국왕(國王) / 군사-군정(軍政) / 외교-명(明) 전 평안 감사 김기종(金起宗)을 특별히 불러 흥정당에서 인견하였다. 상이 묻기를, "경이 관서(關西)를 맡아 다스리면서 모문룡의 군영을 왕래했다는데, 그들의 사정이 어떻던가?" 하니, 기종이 대답하기를, "노적(虜賊)과 서로 내통하는 것이라든지 군대 조련에 주력하고 있는 것을 보면 의심스러운 점이 있는 것도 같았으나 자세히는 알 수 없었습니다." 하였다. 상이 이르기를, "군대는 얼마나 되고 또 무슨 기색이 보이지는 않던가?" 하니, 대답하기를, "군사의 수는 1만여 명이었는데, 모두 훈련을 받고 있었습니다. 세상 일은 예측할 수 없지마는 금방 배반할 기미는 없는 것 같았습니다. 그가 이미 섬을 차지하고 통화(通貨)를 마음대로 하면서 왕 못지 않게 부귀를 누리고 있었습니다. 그러한 그가 만약 우리 나라를 침범한다면 그로서는 실로 잘못된 계책인데, 침범하려고 하겠습니까?" 하였다. 상이 이르기를, "유해(劉海)가 왔다는 게 사실인가?" 하니, 대답하기를, "오기는 왔습니다. 대체로 귀순한 노인(虜人)은 자기 양자인 모유견(毛有見)을 시켜 주관하도록 하고 곧바로 한복(漢服)을 갈아 입히기 때문에 사람들이 식별을 할 수가 없습니다." 하였다. 상이 이르기를, "그 섬 안에도 쓸 만한 장관(將官)이 있던가?" 하니, 대답하기를, "오직 진계성(陳繼晟)이라는 자가 우리 나라와 조금 좋게 지내고 있는데, 그 사람은 모장이 철수하더라도 자기는 그 섬에 남겠다고 하였습니다." 하였다.

收录“汉服”、“汉衣冠”的相关记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