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贴士(四十七)垄断(一)

垄断的现实例子
各位可能经常在新闻中听到“反垄断”。这次,就让我们看看国家所“反”的垄断到底是什么。
来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如果你有自己的一台笔记本(macbook除外),这台笔记本99%是用了微软所出售的操作系统,也就是Windows软件。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当微软第一次设计这个windows时,它申请并得到了政策给予的版权。版权给予微软排他性地生产和销售视窗操作系统的权利。因此,如果一个你想购买正版win10家庭版,你只能掏出1088RMB。这就可以说明,在windows市场上微软有垄断地位。
用之前中我们提出的企业行为模型不能正确地描述微软的经营决策。当时我们分析了竞争市场,在竞争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因此,每一个企业对它得到的价格没有什么影响。与此相比,像微软这样的垄断者没有接近的竞争者,因此,可以影响它的产品的市场价格。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
而现在,我们考察这种市场势力的含义。我们来看看市场势力改变了企业价格与其成本之间的关系。竞争企业把其产品的价格作为既定的,并选择供给量,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垄断者收取的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个结果在微软的windows的情况下显然是正确的。Win10家庭版的边际成本——微软把它的程序复印到另一张磁盘上所引起的额外成本——只有几元,或者说十几人民币。但是Win10家庭版的市场价格是其边际成本的许多倍。
垄断者对其产品收取高价格并不奇怪。垄断者的顾客看来除了支付垄断者收取的价格之外别无选择。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一张windows不定价为1000元,或2000元呢?当然,原因是如果微软确定了高价格,人们买的产品就少了。人们会少买电脑,转向用其他的操作程序,或者非法盗印。垄断者不能达到他们所想要的任何利润水平,因为高价格减少了顾客的购买量。虽然垄断者可以控制它们产品的价格,但他们的利润并不是无限的。
当我们考察垄断者的生产与定价决策时,我们还要考虑垄断对整个社会的含义。与竞争企业一样,垄断企业的目标也是利润最大化。但这个目标对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却有极为不同的后果。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竞争市场上利己的买者和卖者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无意地促进了普遍经济福利。与此相比,由于垄断企业不受竞争限制,有垄断的市场结果从社会利益来看往往并不是最好的。
当然,根据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的分析将更好地说明这个原理。当我们讨论垄断引起的社会问题时,我们还要讨论政府决策者对这些问题的反映。例如,当微软在1994年宣布它将收购另一家软件公司——图文公司,就引起了美国司法部的关注。图文公司拥有一种主要的个人财务软件快肯(Quicken)的版权。美国司法部在几个月的调查之后预测道:微软与图文的合并使过大的市场势力集中在一家企业中。根据一个有争议的动机,司法部禁止合并,所以今天微软和图文仍然是独立的公司。
参考文献: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稿件鸣谢:
@大桥_流水
@少年阿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