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海战斗舰(2)—先进?or落后?
1:招标竞标
美国海军在2001年首次提出LCS的构想,当时打算将其定位为500~600吨的小型巡逻舰,不过500至600吨的舰体规模根本不可能有像样的搭载能力、适航性与持续作业能力,无法满足美国海军对LCS的众多需求 ;加上美军又开始希望LCS具备快速运输一定兵员与车辆的能力,所以LCS的吨位遂逐渐放大。因此,前来竞标的设计大多超过2000吨,而达到轻型护卫舰的等级,造价则介于1.5至2.2亿美元之间。参与竞标的六组团队包括洛克西德·马丁(Lockheed Martin)、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雷松(Raytheon)、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简称诺格)、德事隆集团(Textron Systems)等。

洛克西德·马丁竞标方案是名为海刃(SeaBlade)的设计案,采用一种被称为“先进半滑航船体”的非传统单船体设计;通用动力旗下巴斯钢铁竞标方案是三体穿浪设计大甲板高速舰型,称之为通用动力多用途舰艇(GDMMC);雷松集团则以挪威盾牌级导弹艇为基础加以放大修改的水面效应船设计;诺格集团以维斯比级巡逻舰为基础放大修改的复合材料船体高度隐身化舰型设计;德事隆提出的设计案则为为混合双船体气垫船(Hybrid Catamaran Air Cushion,HCAC)。

2003年7月17日,美国海军宣布洛马海刃、通用以及雷松等三组团队通过初选,与之签署价值1亿美元初步设计合约,以各团队在第一阶段的概念为基础,在七个月内完成LCS Flight 0的设计。美国海军打算选择一到两家厂商;不过信心满满的通用表示希望美国海军只选择一家厂商,让赢者全拿,比较节省成本。诺格集团虽然落败,不过还是与雷松的LCS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竞标结果在2004年5月底揭晓,通用与洛马两团队同时获选,显然美国海军面对这两组最被看好、各有所长的设计很难完全割舍任何一方,所以先由双方各自建造原型舰进行测试,根据结果再选择其一 。
美国海军最终提出的濒海战斗舰设计要求包括:具备跨越大洋的航行能力,能抵达全世界任何近海区域;能快速灵活地提供高精度的火力打击,舰艇自动化程度高,人员编制少于100 人,舰体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采用可重新组合的模块化结构。这意味着濒海战斗舰需要在性能上满足拥有隐身能力强、高速、回转性好、吃水浅、模块化设计等要求,排水量达到2000-3000吨。美国海军通过招标,于2004年5月最终选定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深 V 型半滑行单船体船型和通用动力公司的穿浪三体船型方案。2004年,美国海军给予洛克希德·马丁和通用动力公司两份合同,分别建造2艘“自由”级和“独立”级濒海战斗舰
美国海军最初预计采购55至60艘LCS,以及90至110套各型任务模块,使舰队总数维持在375艘。根据最初的计划,美国海军预定在2005年度编列预算购买一艘LCS,在2006年度订购三艘,这四艘首批LCS的经费列为研发项目,而非造舰;在确定LCS的唯一基本构型后,于2007开工建造2艘生产型LCS,2008年度建造三艘,2009至2011年度则以每年六艘的速率建造。美国海军在2004年5月27日与洛马 、通用签下总值至少九亿五千万美元的发展合约,各自设计建造两艘Flight 0规格的LCS;在当时合约中,洛马海刃的单价约4650万美元,通用GDMMC三体设计则为7870万美元,于2005年完成细部设计。

但由于高昂的造价与美军战略的改变,改型舰建造总数不超过40艘。
2.设计缺陷
为响应“由海向陆”的战略转型,美海军在21世纪初提出“濒海战斗舰”的概念。这种号称近海“格斗之王”的战舰,主要进行跨海近岸作战,为航母编队充当急先锋,夺取近海控制权。排水量控制在3000吨以内的濒海战斗舰,成为美海军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
濒海战斗舰的舰体结构采用可组合的系统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可以根据任务的变化换装不同的模块。舰体主要由核心系统和任务包两部分组成,任务模块包括舰炮、无人水下航行器、声呐和其他设备等。这种结构方式可保证濒海战斗舰具备水面舰艇的基本防御能力和执行某一种重要任务的能力。
按照原始设想,濒海战斗舰将用于代替舰队的护卫舰、扫雷舰和巡逻艇。但新的评估结论是:该舰性能不及现有的护卫舰、扫雷舰,而作为巡逻艇又太大了,无法达到它将要代替的舰艇原有的作战性能。
按照原始设想,濒海战斗舰能够快速转换模块化任务包。比如在单次部署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容易地从扫雷舰转换成反潜舰,但是研究发现,目前这项转换无法在几天内完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由于要求多功能化,使得该舰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机械化设备占据,想作为一种力量投送手段就显得非常困难。因为这时候要载特种兵进去,没有足够的舱位;而如果作为扫雷舰用,探雷设备、专用设备等也会占据很大的空间,也就不可能安装太多的防空导弹、对岸导弹或反舰导弹。多功能看起来很诱人,实际上这些功能在一个小舰艇上互相冲突,很难融合。
濒海战斗舰还有一个致命缺陷,即无法有效防御敌方的反舰巡航导弹,而这种武器是几乎所有潜在敌军的小型快速攻击舰都能够携带的。实际上,防御反舰巡航导弹对于任何舰艇来说都是个难题。在和濒海战斗舰吨位近似的美军舰艇上,一般配备区域防空弹、近程防空弹和近程拦截武器,来组成三层火力防护网,并且安装电子战设备。通过软、硬杀伤两种手段来抵御反舰巡航导弹的攻击。但是在濒海战斗舰这样容积有限的舰艇上,要把这些防御性的装备都放进去,进攻性装备就无处容身了。所以,其防御装备很可能被简化。在电子对抗方面,比如对自导头进行干扰的这些设备,近程的转膛炮等都可能会被省略,或者是有近程导弹,没有区域防空弹。如此一来,对反舰导弹的拦截效果几乎为零。
评估认为,濒海战斗舰难以完成海军《21世纪制海权合作战略》中所提出的大部分舰队任务,即前沿存在、争夺制海权和力量投送;而只能完成一些人道主义援助和抢险救灾任务。
3.相关评价
美国濒海战斗舰(Littoral Combat Ship,缩写为LCS)计划前后耗时20年,耗资约300亿美元(约为2072亿元人民币),已经设法收购了35艘3000吨级别战舰,但被美媒评价为“美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失败的项目”。
2019年5月22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以“官方: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完全是个错误”为题,披露了这个“费钱又无用”的战斗舰计划。报道称,美军最后终于认识到,这艘不断变更任务、设计与装备,还持续追加预算的战斗舰根本无法开出港口作战,只好回头寻找升级版的导弹护卫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