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烦恼什么(2)
生的恐惧是向前发展成为个体的焦虑,
而死的恐惧则是向后退化失去个体性的焦虑。
困在这两种潜在恐惧中,
个体终其一生在其间来回摆荡。
——兰克
罗洛梅焦虑的心理起因与内容
在罗洛梅看来,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这个价值则被个人视为是在他存在的根本。它与恐惧不同,恐惧是有对象的,而恐惧的对象消失恐惧也就消失。焦虑没有对象,模糊不清。威胁可能是针对肉体的生命(死亡的威胁)或心理的存在(失去自由、无意义感),也可能是针对个人认定的其他存在价值(爱国主义、对他人的爱,以及“成功”等)。
因为焦虑是由个人安全的基础受到威胁产生的,而个人则是通过这样的安全基础得以在与客体的关系中经验到自我,所以主客体的区分也因此崩解。
从哲学层次上的理解,可以被说成是自我将不复存在。田立克称此为“非存有”(nonbeing)的威胁。我们是存有,是自我;但是也是随时可能“不再存有”(not being)。死亡、倦怠、生病、破坏性的侵略等,都是非存有的例证。虽然多数人心中会与死亡联想在一起的正常焦虑,肯定是这类焦虑的最普遍形式。但是自我的消解不止包括肉体的死亡。它也可能包括自我存在所认同的心理或精神意义的失落,也就是无意义感的威胁。因此,克尔凯郭尔所谓焦虑是“对虚无(nothingness)恐惧”的陈述,在此脉络下的意义便是,害怕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但是实际上,勇敢而正向地面对这个因自我消解威胁而来的焦虑,实际上反而会强化我们有别于客体和非存有的感受,是自我存有经验的强化。
罗洛梅把焦虑分为正常的和神经性焦虑两种。对于它们的划分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在于我们应对焦虑的方式。不想费时间看详细划分的同学可以跳过,直接看总结。
正常焦虑的反应具备以下特质:
(1)与客观的威胁不会不成比例
(2)不涉及压抑或其他内在心灵冲突的机制
(3)不需要启用神经性防御机制来管理焦虑
(4)能够在意识觉察层面上建设性的对待或当客观环境改变时变得较为舒缓。
而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有过自己的存在和所认同价值遭遇威胁的情境。但是人类通常都能以建设性的态度面对这些经验,把它们当作“学习经验”,继续自己的下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神经性焦虑的定义正好是我们对焦虑定义的颠倒。它所反应的威胁:(1)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2)会有压抑(分解[dissociation])和其他心灵冲突的形式,(3)产生许多形式的退缩行动与警觉,例如禁止、外显症状以及各种神经性的防卫机制。神经性焦虑就是个人无法适应主观而非客观威胁时所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阻碍个人运用自己力量的,并不是客观上的脆弱,而是他内在的心里模式与冲突。
↓总结直接看这里↓
总得来说,正常的焦虑就是对焦虑的体验做出适当的反应。因为每个人在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所以焦虑不可避免,正确的态度就是勇敢地、建设性地面对焦虑,而不是消极地逃避焦虑。神经性焦虑就是以病态的方式面对焦虑,比如压抑,禁止等,而这种做法反而会伤害到我们个人的存在,影响我们的心理发展。
他庄重地举起酒杯……
就像病人在一场痛苦的手术即将开始前,
向医生说“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样。
此时焦虑没入他的灵魂,遍处搜寻,挤出一切的有限与琐屑,
从此引导着他,直到生命凋零。
——克尔凯郭尔《恐惧的概念》
书中提到,克尔凯郭尔对焦虑最迷人的描述是把它看成“学府”,焦虑是比现实更好的老师,因为我们或许可以避开不悦的情境,而暂时逃避现实,但是作为教育资粮的焦虑却总是存在,因为人们离不开它。“即使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只要个人投机地权变一下,从某件事情上悄然消失,他极可能就此成功得手,因为现实远不如焦虑精明;焦虑就在手边。”这种以焦虑为师的做法听上去很愚蠢,特别是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没有焦虑的人。“我对此的回应是,我们当然不应该惧怕为人,害怕有限的事物,但是只有经历过可能性焦虑教育洗礼的人,才会成为没有焦虑的人。”
在负向方面,焦虑意味着面对人类有限处境的现实。“因此,当学人从这间可能性学府毕业之后,他会比孩童更彻底地了知世情,他绝无法向生命要求任何东西,焦虑就安驻在每个人的脚边,此外他还学到一项可贵的教训,每一个令人惊恐的焦虑可能在下一秒就成为事实,他因此对真实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会赞颂真实。”
在正向方面,焦虑学府使人走出有限与琐碎的压制,去实现自己的无限的可能性。对克尔凯郭尔而言,有限就是“闭锁”自由的状态,无限指的是敞开的自由之门。
如此对待焦虑,个人会被教育懂得信仰,即内在的信心,于是个人拥有“弃绝艰苦的勇气,但却不带一丝焦虑,唯信仰有以致之;它不仅消除了焦虑,同时常保时新,从死亡焦虑的痛苦中不断成长”。
【非本人作品,替作者miracle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