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到,秋日限定养生指南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今年的处暑已经悄然而至,这时的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的确,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转向寒冷的过渡节气。进入处暑节气,冷空气开始到来。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而雨后又转瞬艳阳当空,对此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人们往往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南方虽有凉意,但是暑热尾声仍在。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能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在季节变换之际,我们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呢?
第一,化解“秋乏”。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人们身体出汗明显减少,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 机体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要化解“秋乏”。可以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合理调整日常起居,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适量增加优质蛋自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水果,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以及油腻食物。另外,还要适当加强户外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
第二,睡好觉。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睡眠是调整的重要方面所在。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4点,体内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 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第三,防“秋燥”。
处暑期间,天气往往较为干燥、少雨,很多人早晨起床时会感到嗓子发干,干咳无痰,皮肤也变得紧绷、干燥,还可能出现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产生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为了有效防治“秋燥”和感冒,可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室;调寒起居作息,尽量早睡早起;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前提下,可在室内养些绿色植物。
第四,出游迎秋。
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因此,处暑过后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古人向来在处暑之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暗藏“出游迎秋”之意。因此,处暑时节,不妨抽个时间出门旅游,怡情悦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