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反思践行者思维
践行者思维五:怎么样有效学习这套课程
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怎样在得到高研院高效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段学习旅程中,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都是事半功倍的利器。因此,我们将用这一周的时间武装自己的学习利器,为新的学习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周课程主题,我们称之为“自我精进”。
在“自我精进”的课程模块中,不仅有向高手学习的妙招,还有向内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刻意练习的技巧,还有保持自我最佳状态的心法。
那么第一节课,我想为你推荐蔡钰老师的践行者思维。
蔡钰老师是《商业参考》主理人,得到高研院前教研长,资深商业观察者。这套思维模型课程,是蔡钰老师牵头研发的,她的洞察和理解,比我深刻许多。所以这48节课具体要怎么学习,有请蔡钰老师给你做更详细的解读。好,我们开始。
你好,我是蔡钰。在得到高研院里我的角色是,上一任教研长。
为什么是上一任呢?因为2020年开始,我在得到App里开了一个叫做《蔡钰·商业参考》的专栏。所以我就把你托付给这一任的教研长,鹿宇明老师了。
但这不影响我的心跟你、跟得到高研院在一起。事实上,《商业参考》这个专栏其实也是得到高研院的一条副线。我们一会儿再说。
接下来的三个月,你将会在得到高研院里听到48节多元思维模型课程,这组课程是我和教研团队一起,精心替你研发和奉上的。
说是“替你研发”其实也不那么精确。做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满足了好奇心,也学到了很多。我们是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关心世界怎么了?怎么回事?然后找回来这些奇妙的答案,把故事和方法在课程里分享给你。
你可能看到了我们那份炫目的课程表,或者听到身边有人不断推荐这个学习体验,你就来了。但在真正进入课程之后,在开始听课、写作业、参与我们这个大脑共同体的讨论和输出之后,你才会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践行者。
那怎么样成为一个践行者,更有效地去学习这组课程呢?我有两个招儿要给你,每个招是一个问题。
怎么用
第一招,是每听完一节课,请你问自己:
课程提出的这个关键问题,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里遇到过吗?我有什么补充思路,或者别的思路?
我们的课程其实都是在用具体案例来回答一个通用问题。比如说怎样提升表达能力、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怎样影响别人。
其实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也就那么几个:怎么赢、怎样理顺自己、怎么理解世界等等。对应的,根本的解题原则也就是那么几招,比如明确目标、削减成本、把经验方法化。整套课是互相呼应和贯通的。
说到呼应和贯通,我举个你熟悉、我也熟悉的例子,也就是得到,我们这家公司。
得到是一个知识服务平台,但你也可以说它像媒体,因为它也在追求有效率地传播信息;你也可以说它是电商,因为我们也在互联网上卖货;你可以说它是教育,因为我们在有目标、有结构地传授和分享知识;你还可以说它是医院,因为它在替用户定义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得到跟媒体、电商、教育、医院,都是呼应和贯通的。所以这些年来,得到这家公司的成长和探索,也从这些领域里借鉴了很多运营、管理、战略和行业判断的智慧。
这样的借鉴,我相信在得到高研院和你之间也能发生。你可能是一个医生、创业者、公务员,但是你的经验和阅历,可能对一个教师、工程师,或者编剧会有启发。所以,我非常希望你多讨论、多留言、多认真地写作业。这也是在帮你结构化你的思考,这是第一招。
第二招,同样是问自己另一个问题:
这节课里这个思路还能用来干什么事?
关于这个问题,请你逼自己给出3个以上的回答,越详细越好。
为什么要给三个以上的回答?因为这是在训练自己跨界思考。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以色列的儿童教育。你肯定知道以色列非常擅于创新,他们怎么从孩童时代就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呢?
在纪录片里,以色列的教育家讲了一个小练习。他说,我们可以随意指定两个东西,比如你手边有手机,头顶有云朵,那么,我们会请孩子们说出手机和云朵之间的35到45种联系。从任何角度发生联系都可以。
你注意哦,是35种到45种。当你说前5到10种的时候可能是相对容易的,比方说它们都能被看见,它们的中文名都是两个字,手机也有“云”服务,等等。但是等你讲到第20个的时候,你就会一定会词穷了,这种时候,你要是不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你就没法说出剩下的答案。
类似的思路,如果你稍微懂一点儿辩论或者脱口秀,你也会有共鸣。
打辩论的高手遇到一个辩题的时候,他想出的前十个辩论角度,是一定要扔掉的。因为这算常规思路,对手也一定能预料到,一定会设计好怎么反驳你。
脱口秀也是类似。脱口秀的编剧高手们拿到一个主题,想到的前十个段子,基本也要划掉。这么一来,你能听到的段子,思路才会非常清奇。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迪士尼法务管控知识产权的严苛程度是非常强的,那怎么去表达这种严苛程度呢?有一个经典段子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流落荒岛,想要返回大陆,没有人救你,你怎么办呢?你可以在沙滩上画一个很大的米老鼠形状,这样过不了两天,迪士尼的法务就会开着直升机来找你,给你送侵权的律师函了。
但我不建议你对自己像辩论高手或者脱口秀高手的要求那么高,你学了一套思路,要求自己想出30到40种用法的话,我敢保证你第二天再也不想听课了。想3种,就很好。
这就是我告诉你的两招,一个是去问,“我遇到课程里这个问题我会怎么解决?”,第二个是“课程里这个解题思路我还能怎么用?”
为什么要去问这两个问题呢?这就关系到整个得到高研院的学习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两个观念了。既然非常重要,我得跟你展开讲讲。
来学习,不是来评论
第一个重要观念是:请你自私一点,经常提醒自己,我们来得到高研院,是来学东西的,不是付费来当评论员的。
这可不是教训你啊,因为我也在向你学东西。我想提醒这个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工作以后已经不是纯粹的学习者身份,已经很习惯用评论员的心态来看待和指指点点听到的所有事情。
而得到高研院,是一个付费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你把精力用来给我们提意见,我们当然首先非常感激。因为你指点我们,我们就会获得进步。
实际上,在每一个思维模型交出来的同时,我和教研组也就已经做好了不断完善它的心理准备了,就是等你挑刺儿的。你看世界上这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对世界提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释体系,但这些体系仍然不是完备的,仍然不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一遇到黑天鹅事件,这些体系自己也得不断修正调整。
而另一方面,我们其实更关心、也更担心的是,你有没有收获。这不是说我们留了一手,不给你好东西,我们不遗余力地给你好东西了,但是你的注意力如果只放在当评论员的话,你的学东西那条大脑通道其实是关闭的。
你可能想说,评论别人也是锻炼我自己的思考,也是在自我精进?
当然这个是对的,这种精进,精进的是批判性思维。但你别忘了,我们的课程设定的目的,是一起塑造“多元思维模型”。你只要批判性思维不要别的,是不是太可惜了?如果你想钻研批判性思维,我特别欢迎你到《批判性思维15讲》里来找我。
所以你想啊,当一个人怀着评论员心态来看待事件的时候,他就只会关心两个问题:眼前这件事儿符不符合我设想的标准答案,有没有漏洞可以挑刺。而且他挑漏洞其实也就是在他的既有经验里找不符合的地方,他也不会另外再去做新的功课。所以,这类评论,等于完全是在帮教研团队和研究员进步,那要是一个人交学费来帮我进步,自己毫无长进,这么无私,我真的过意不去。
这是第一个观念:自私一点,我们是来学东西的,不是来当评论员的。
树立“为我所用”的意识
好,有人接着会说,那有的行业确实跟我八竿子打不着,对我没用。我是一个公务员,你给我讲怎么开店,我听它做什么?我是个猛男,你教我化妆,我学这个干什么?
这就说到第二个我想跟你确认的观念了。它叫做:请你相信别人的智慧可以“为我所用”。
讲一个我听到的故事,这个故事简直是“为我所用”这种智慧的最高境界。这个故事是台湾的一个外科医生写的,他叫刘育志。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有一个中年患者带着各种化验报告来找刘育志医生,刘医生翻看完报告之后,小心翼翼地跟病人沟通说,你这个是胃癌,要做手术切掉大部分的胃。
你看,不但是癌症,而且要切掉大部分胃。按说病人听到这两个消息,都会很受打击。但这个病人特别淡然。病人回答说:“嗯,我晓得,这个吴真人有说过,大概要切掉八成的胃,另外还要处理淋巴结的部分。”
刘医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吴真人是谁?一问病人才知道,吴真人就是民间的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都相信的神明,是管医术的。病人还说,就是保生大帝指示我们来找你的。
刘医生听得心情复杂。后来他又跟病人的太太单独沟通,告诉太太说,这是大手术,死亡风险挺高的,你们要做好心理建设。
按说听到这种消息,一般的病人家属也会很难接受,怎么也得消化一阵子。结果病人太太也特别淡然,说:“我晓得。保生大帝有说过啦,我先生这是个大劫,想过这一关,只有六成的机会。”
刘医生简直惊呆了。等看完了病,他忍不住跟同事聊这件事,说:“今天居然有神明指示一个患者来看病。而且这个神明超靠谱,不但没给患者乱吃香灰、喝符水,还告诉病人说,要开刀切掉八成的胃,而且还要清理淋巴结呢!”
同事听完却不意外,神秘一笑说:“呵呵,我带你去见个人吧。”
见谁呢?同事开着车弯弯绕绕,走了好久来到一座道观,看见一个道士。 这个道士竟然是刘医生以前在医学院的一个姓曹的师兄。
两个人一聊天,刘医生才知道,这个师兄以前一直考不过医师资格考试,拿不到行医执照,也就进不了医院工作,后来终于心灰意冷,认命回老家,继承了爷爷传下来的济慈灵宫,当上了道士,平时就帮人算命,还顺便指点病人去求医。
曹师兄感叹说:“我年轻的时候没想过会回来继承家业,但有一天突然发现,这才是大有可为的事业啊!”
怎么大有可为呢?曹师兄发现,鬼神之说,原来也可以用来行医救人。谁来拜医求药,他就问清楚病情,然后借神明的名义,给病人指点去哪儿求医,还把初步的医学判断当成神明的判断告诉病人,帮对方做好心理建设。
这在百姓听来,比医院有说服力多了。在医院里,病人和家属经常上个网或者听别人说了两句,就自认为懂得医学,经常提出各种莫名其妙的要求。医生要是不听,就会被骂、被投诉。可是,任何人进到道观里,听到神明的判断和指示,都会宁可信其有。道长和神明说要朝东,他绝不敢向西;道长说想要什么谢礼,他就会给什么谢礼,一点都不讨价还价。
这样一来,曹师兄彻底想明白了。与其拼命去走医学那条坎坷的路,又耗费精神、又有压力、又饱受苛责,还不如走这条康庄大道。
最后,曹师兄还开玩笑跟刘医生说:“你看我这里,环境好,病人态度好,收入好,准时上下班。没有住院病人,不用值班,急诊也不用看。虽然要学点干支四柱、阴阳五行、六壬七曜……但你想想,这些再难,难得过神经解剖学吗?”
故事讲完了。我们想想,阴阳五行、紫微斗数,这些东西对一个想要救治病人的医生有什么用?曹师兄硬是发现了它的用法,而且用起来,比专业的医学知识的效果还要更好。
我们日常都知道怎么做到“我注六经”,就是我尽量去理解六经的原著本义。而曹师兄做到了“六经注我”,就是借六经的话语和思想,来解决他自己的真实问题和挑战。
同样,回到得到高研院的课程里,我们给出的也是各路高手的一线实践。虽然给你讲的是案例,但我们也在不断地提醒你,在那些场景里,高手们解题的底层方法论是什么。
所以啊,你看到的可能是毛戈平在讲怎么化妆才好看,其实我们想给你讲的是背后的战略布局意识;你可能看到我给你讲怎么在赌大小这件事里赢钱,其实我是想跟你说怎么训练纪律性。
我们作为共同学习者,目的是一起变得见多识广,是在准备着,有一天你遇到了想要实现的目标、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所有别人的经验、策略,就会像漫天神佛一样,化成你的思路,来加持你。
商业参考
好,说到这里,我要跟你聊聊我正在推动的《蔡钰·商业参考》这个线上专栏了。得到高研院如此有趣,为什么我不继续陪你,而是要冒着头秃的风险,去做一个日更专栏呢?答案是,在我看来,《商业参考》这个专栏,其实是得到高研院的一条辅助线,是给咱们这样的践行者们提供弹药,协助我们变得见多识广的。
我们身边时刻都在发生重要的商业变化,它们正在、或者将要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变化,非常值得我们去关心和理解。而商业世界的玩家们,又恰恰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正是世界派来加持我们的,别人的优质经验和策略。
换句话说,得到高研院的线上48节课,我们更为结构化、更为抽象地观察了高手们的思考模式,而在《商业参考》专栏里,我们更多去关注事实和现象。比如,去理解多空双方是怎么看待特斯拉的,去研究贝壳找房为什么能从上千家地产中介里面崛起,去关心中国的跨境电商怎么抓住十年一遇的世界机遇,去讨论“情绪价值”和“意义资产”在内循环里意味着什么。
所以啊,我可没有离开你,也请你不要离开我,请你在得到高研院学习的同时,也到《商业参考》里来,摘走这些我给你准备好的、帮你见多识广的商业果实。
总结
我们的学习旅程毕竟刚刚开始,我虽然还有很多话想跟你聊,但就不拉着你絮叨太多了。请你记住,时刻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第一,课程里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有什么解法?
第二,课程里给出的这个思路,还可以用在哪里?
好,体验你的学习旅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