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别话(五十):【学术讲座】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岳阳—长沙—湘潭之行

2019-11-24 13:57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壹】

这是一篇拖了两个多月的文章,其实这一话的创作时间远远先前面三话,当时刚好交完图和实习日志,在写日志总结的时候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临时决定先写第四十七话。

后面去参加了快题集训,回来又写了两篇总结,所以这一话一拖再拖。这离我《设计一百话》的目标相距甚远,因为越到后面的创作个人对文章的质量要求越高,除了参考系列资料外还得融入自己经过深度思考后的感受,着实不是件易事。

决定再次调整写作计划,年初定下的一个月四篇的工作量真的很大,考虑到下半年学习任务加重,所以修改为一个月写一篇长文,但也有可能这是本年度最后一篇。

不过也不打紧,因为我将要去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视频,思考更多的东西,期待那个时候自己的作品,也希望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目标。

现在再回过头来续写这一话的时候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当时遗存在脑子里面的一些想法几近消失殆尽,敲键盘打字的手变得僵硬,遣词造句的能力也有所下降。

大概是许久没有和自己内心世界进行对话了吧,有懊恼,有不甘,也有遗憾,反正各种思绪交织在了一起,各种琐事堆积在了一起,心中的不悦,难诉衷肠。

【贰】

五月初从学弟那里得知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会来他们学校做学术演讲,问我是否有兴趣前去一睹大师风采,得知此消息的我二话不说直接询问他具体时间。确定最终时间后的前两天我购买了动车票,便开始了这一次的长沙-湘潭之行。

第一次接触柳冠中教授是在一席的一场演讲上,题目为《从造事到谋物》先生儒雅大度的演讲风格和犀利讽刺的言辞使我记忆深刻。他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与王受之合称“南王北柳”

他曾痛批“红点奖”声名大噪,一时间在遭受了不少人的质疑。柳先生虽是工业设计方面的专家,但这并不影响我慕名前去瞻仰。

因为设计的本质是相通的,无论是建筑、城市、环艺、室内、园林还是服装、视觉传达或工业等,它们都服务于这个社会,为社会中的人或物创造出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

后来回来自行观看了不少柳教授的演讲和文章,渐渐地被这个朴实较真的老头儿所打动,但同时也在知乎上面搜到了不少抹黑他的言论,越看就越生气,我真心为那些网络键盘侠们的无知感到悲哀。

当时在长沙逗留了一天,看望了在省院实习的室友峰和明,室友峰陪我去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周围转了一圈,第二天他们去上班,我也独自一人踏上了去湘潭的行程。

一路上我通过Vlog的形式拍摄了此行之旅,最后剪辑上传到了个人B站,以此记录这段行程。


出来的时候我还带上了新买的云台,但是我在用的时候器材总是“不听话”,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是我手机型号和这款云台不太匹配,所以会出现控制失控的情况,最后直接改为手持拍摄。

 在出去之前,这位学弟因为他本人有事暂时不能开脱,于是很贴心地给我介绍了一位他的朋友前来接待我,顿时让我深表感激。后来我想起了大一暑假在长沙手绘班学习结识的邱哥,遂与他取得联系,这位阔别两载平日也疏于联系的学长对于我的到来抱有极大的热情,一时让我盛情难却。

最后我接受了邱哥的邀请,对于学弟那边好心给我介绍的朋友我只好婉言回绝,同时也向他表达了我的感谢,约定下次在长沙碰面即可再聚。

那天出行下起了不小的雨,气温有所下降,从室友明哥那里借来了一件外套穿在了身上。

周一早上的公交站台站满了上班族,一辆接一辆的公交车从我面前驶过,每一辆车上都挤满了人,当时我都有点担心自己错过上午开往湘潭的列车,好在后面还是坐上了车,在始发之前赶上了动车。

有趣的是这次我购买一张从长沙开往湘潭的高铁一等座,价格20元,也是第一次坐一等座,只用了五分钟就到了湘潭北站,真的很便捷。

在湖科大校门口下了车,拨通了邱哥的电话,他说已在赶来的路上,我自顾自地往学校里面走去,很快就见到了他的身影。邱哥还是老样子,帅气的寸头,大步向我走来。

随后他骑着电瓶车载着我直接去了他们新建的院系楼,看了他们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展,其中视觉传达专业的作品很是惊艳,先不论每幅作品的水平如何,但是他们能够举办这种精心策划的作品展确实不易,对比我们院系那些粗糙的展品,顿时高下立判。

 仔细看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也是值得推敲的,且不论设计理念如何,单从做工来看是非常之精巧,这很考验一个学生的细致程度和专业素养,再打上柔美的灯光,简直不要太美。

上一次和室友峰一起去我们大学前三年用过的专业教室内找东西,发现我们教室后面堆砌在那的模型早已破烂不堪,上面落满了灰尘,那些可都是我们用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成果啊!却被这样无情粗暴地抛弃在了蒙尘的角落,心痛不已。奈何学院对我们这个专业的建设投入甚少,机会和资源大都被其他优势科目占据,所以学生作品的质量很难有所保证。

上次学院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作品展,在7栋宿舍楼下展出,我抱着极大的热枕前去一探究竟,看完之后一声叹气,如果非要评价的话,我想说四个字:不容乐观。当时忘记了拍照,好在我有同学留下了证据,所以取得她同意之后才把照片放上来。

他们这一届是以迎接祖国70年华诞为主题,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做了很多新品,比如北京故宫天安门城楼、山西浑源悬空寺、西藏布达拉宫、望京SOHO等,这些类型往届都没有过。

但是我还是得实事求是的说,制作水平上真的很粗糙,甚至有点惨不忍睹。可能他们时间和经费有限,也有可能第一次制作没有经验,也有可能老师指导不到位,但这些都不是借口。如果对比往届学长学姐做过的模型的话,他们的水平真的令人担忧。

这也不是我一个人吐槽,和我一起去看过的同学都在感慨低年级的同学们真的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拍到了几张我们院建筑系资料保存室里面一些模型照片,这是十多年前学长学姐们的作品,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003届。看看那个时候人家的做工水平和精致程度,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水平,是否会感到羞愧和自责?

还有几个相当不错的大体量模型忘记拍照了,不然更具说服力,人家把山体、水池、高差啥的都做出来了,十多年过后再回过头来看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真心敬佩!

这次集训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了湖大建筑系学生的设计作品,无不发出赞叹惊讶的声音。无论是从设计理念,还是模型制作的优良程度,或是辅助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水平,毫不客气的说是全方位的碾压其它普通院校。你永远不知道优秀的人有多变态,真的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不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十几年前和现在对比有如此大的差距?是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还是我们的学生不够努力?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还是现行教育模式出了问题?

或许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们,大环境就算一个,欲求发展上进需要寻求一个更好的空间,这是很有何必要的。这次参加集训就让我体会到了这种感觉,身边都是一群学习的人,大家在一起大多讨论的是学习的事情。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成长很快。

接着说此次湘潭南下之旅,参观之后和邱哥漫步于他们校园,不料下起了雨,但是这也阻止不了邱哥载我逛校园。当时的雨是真的大,噼里啪啦的,鞋子反正早已湿透,但也顾不了这些,我们两个蜷缩在一个车棚伞之下,肆意且悠哉的欣赏着雨中的湖科大校园。

中午邱哥请我去吃了一家烤鱼店,期间和他谈论了很多专业上的相关事宜,他和我分享了他实习时候的趣事,我也和他诉说了我的考研动向。

下午在邱哥寝室稍作调整之后,他送我去院系楼正式听取柳教授的讲座。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但实际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时间,加之我买的是当天下午五点的高铁票,所以不得已提前离场。

总的来说,柳教授的这次演讲和我之前看过的那些视频提到的思想相比,很多地方是相似的,所以老先生只是变换了场地,其演讲的核心思想是不变的。正如李敖当年在演讲时候所说的那样:“我李敖的演讲不可不听,也不可再听。”因为他的演讲独一无二,故不可不听,但是再听的时候还是那一套,故不可再听。

柳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设计是针对问题的探讨、研究、验证、定位、优化、创新知识的过程,而“过程”远重于“结果”,研究也是创新知识的、探索规律、创造方法的过程。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只注重结果,往往忽视过程的重要性。

一直都在收看观视频推出的两档节目,一档是由张维为教授主讲的《这就是中国》(China Now),另外一档是陈平教授的独家栏目《眉山论剑》。在里面听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市场换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通过短短的四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但是通过这种引进也尾随了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装备与技术,致使我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徘徊在“加工型制造业”状态,我们很少有属于真正自己的东西,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遗弃的问题,我们的设计裹挟着资本以及商业市场的运作,有时候不得不对利益屈服,以至于无力抗争。2018年网上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最丑建筑,哪个不是用钱砸出来的,但是建成之后大家是怎么评价呢?那样的建筑美吗?那叫建筑吗?

比如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靖安校区,它的外形并不丑,主要是这用作大学学生所用,竟花十亿打造豪华校区,追求宫廷式的华贵,扭曲了教育价值取向。这样的建筑我可欣赏不来!很有可能是某某领导一拍脑袋后的一锤子买卖,好大喜功,哗众取巧,华而不实。

关于这样的建筑还有很多,本科阶段老师上课的时候给我们放了不少不伦不类的建筑图片,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吐槽了。

观看途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提前离场,他们可能也和我们以前一样,怕没有人去听讲座,故强制安排学生去凑人数,像我们这种慕名前去的可能是极少数。

为了赶车的我不得已提前离场,邱哥送我到了校门口,最后还录了一段视频,准备发给一位学姐。她也是和我一起学手绘的伙伴,当时就坐我旁边,关系颇好。这次本来想约她见面,不料得知她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左脚摔伤,行走不便,故我决定拍个视频给她。


【叁】

回来后在B站上观看一门柳教授主讲的公开课,名字叫《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共六集,认真听讲,做了好几页笔记,为我写作提供素材。课程中提到了很多陌生的词汇和新的理论思想,有些地方比较难以理解,不过好在我坚持看完了,最后回过头串起来之后便慢慢地拨云见雾。

先解析“设计事理学”这五个字,总的来说它是创造方法的理论,其中“设计”是一门实践学科,它是所有方法的起点和归宿。“事理学”是设计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设计别话》系列创作之初就写到了设计是什么?何为设计?之后随着创作的进行,不断思考和解析这个词,现在也不例外。

柳教授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且永远不能满足,永远需要往前探索。作为名词来说它是一个结果形式,但是作为一个动词来说,它是设计过程当中人类不同的行为,以人为主体,有目的活动全过程的机制创新。

其中目的最为重要,举个例子,洗衣服我们有多种选择,可以手洗,用搓衣板洗,也可以机洗,机洗又可以分为全自动、半自动,还可以选择干洗店,可以自己洗,也可以出钱雇佣被人洗等等。

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衣服变干净。未来这些内容没有变,未来的方式可以变。

从目标可以延伸到目标系统,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坐(休息),但是该怎么坐呢?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时间选择坐(休息)呢?前者“坐”就是目标,后者这一连串的是“目标系统”,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修饰。

课程中提到的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关于“调查问卷”的探讨。自己本专业有时候外出调研会通过发放问卷来搜集资料,实习期间也有采用,这也是大家最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弊端。

举个例子,如发放市场问卷询问路人是否需要小汽车?需要什么品牌的小汽车?什么马力的?多少价位的?什么颜色的?多大体型的?是家用还是商用,还是运输?等等。

因为这是一种具有引导性质的问法,被询问对象可能压根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所以它是错误且不可取的。就设计而言,很多隐性的东西不是靠显性的问题能问出来的。

大多是时候我们动不动就搞个什么调查问卷,问卷一回收就统计各种数据,然后进行分析。问卷调查法并不是适合所有的领域,有些学科领域仅通过问卷是不足以有说服力的,它不是通过定量分析就可以得出结存的,而是定性分析。

隐性中蕴含着巨大而不易被发现的因素,显性相对好把握,而隐性的东西才是设计方法论的核心难点,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学科,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

比如像苹果、微软、飞利浦这种大公司都有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参与,旨在研究出更具人性化的设计产品。

这同时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设计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合作,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团队协作”。比如一栋建筑物建设完成需要多个单位的参与,包括建设单位、勘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人数叠加,而是多个学科的支撑。团队是形式,也是载体。

这一话打算写到这里就打止了,我怎么突然有种悲怆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会预感到这篇文章是本年度的最后一话吧。

未来——我还有很多话想对你说!!!

2019.08.28 酉时 收笔



设计别话(五十):【学术讲座】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岳阳—长沙—湘潭之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