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称谓考点大全(2)

2023-03-01 13:39 作者:山东公华  | 我要投稿

(二)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

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总髫 指幼年儿童。例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例如: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对酒示行简》)

7.总发、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例如: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14.古稀 七十岁。例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 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 一百岁。例如: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子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她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四)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 例如: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

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2)称号 例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3)称谥号 例如: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称斋名 例如:

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 例如:

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 例如: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例如: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称郡望

例如:

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7.唐代有种特殊称呼

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8.特殊称谓

(1)职业+人名 例如: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2)姓+之+人名 例如: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五)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称谓考点大全(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