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福瑞-福瑞杂谈丨4.一个福瑞控的养成(结局)
4.8社会关系中的心理(详见专栏二)
4.9年轻人文化心理本质
这里说的年轻人是指心理状态,而不是指年龄实际状态
先来一个简单的定义,年轻人文化是小众文化的一个比较庞大的分支,最早是在美国发扬光大,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文化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代的年轻人相比前几代,有钱,有精力,有平台,有能力,有文化,有意识,他们会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干什么,而且不单纯于限于自我认同扩散
而他们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于是当代青年社会的需求性就非常明显,而小众文化的发展也是基于这一点
青少年时期处于两者的过渡之间,这实际青少年会有一种进退两难的思维--渴望像成年人一样思考,可是又无法摆脱儿童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一些社会学家就提出了分离他们的年轻人来延长到成年期的过渡,而在社会的影响下,这种思维也进一步传播到了当代的青少年耳中
导致当代青少年有意识的和儿童与成年人进行隔阂,这也是相比较青少年群体其他的年级群体之间没有这么强的偏见性的原因
青少年之间通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行为方式来分享相关有关于青少年身份的情感和内容
这样的特征逐渐促成一种整体意识
一种让人喜欢的身份(越高地位的人越可能被人喜欢,获得的反馈也可能更多,也更容易被其他个体接受)
在这种身份中,群体成员逐渐感觉到他们内部的情感和体验反应是相似的,群体间的认同投射效应,使这种形式的群体结构进一步加强
同时由于这种情感的体验反应是相似的,在整体向外界扩张的期间之前,青少年可以对这个群体内部发生的许多变化形成控制,当然也可以收回这种控制,通过融入与共享这种群体间的规则,来达到一种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自由,达到一种从心而不逾矩的自由
对个体来说,这样更有助于他们自身的建设与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一旦这些文化圈中简单的结构形成了一定性的规则,变得复杂起来,这种情况可能优秀效果就会减弱很多
当然,当代青少年在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许多差异是由社会,经济,伦理背景,自我认知能力等的差异所导致的,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连接,导致圈子与圈子之前虽然没有形式上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却有着排斥与相吸的关系,而这也是因为组成成员之间的共享与排斥导致的
回到兽圈来说,他这种受众主要为青少年的年轻人文化,必然会有排外,对生理需求的模糊追求,无理由的斗争,个性化要求强,有清晰的心理需求等特点,而这些配对的也正好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能说是个体的整体体现,而且解决方法,就是建立整体的规则,让个体服从于整体。
小众文化的意义,这样看它也可以为今后的整体年龄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方向和思考模式
4.10成员间的投影效应对个人意识的塑造
投影效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之前我们也专门讲过投影效应的运用在整个兽圈与环境中的使用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行为归到生理上去,把他联系到行为主义理论上去
行为主义的理论家把行为称为反应的集合,把环境称为刺激的集合
而只要是上过初二的学生也都知道
生物课上一般应该也都讲过
生物的学习机制-条件反射
而我们生物也可以在心理上产生这种不同于物质上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行为
而我们接受到他人的观点和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他进行分析,进行学习,这一切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发生,同时也有可能对潜意识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强化
而内部进行处理之后,再总结自己的环境进行观点的重新输出,这是观点的投射
而如果是发生在像授权这样的一个较小的亚社会内,就会持续的反射再反射
而我们之前也说过,通过这种理想化角色或者理想化身份的输出,再通过这种投射再映射,从而从别人对自己身份形象的评价中圈子自己所愿意接受的形象和的确与真实相符的形象,再将自己得到的形象观点进行内化处理之后再反射出去,通过持续的这种方式来确定自身形象的一个标志,完成自我形象的一致认知,从而进一步形成自我认同
但如果,把这种方式放在评价社会事实的内容上,舆论引流和谣言也就这么出来了,人心便是这么被玩弄于鼓掌之中,而我们,如果传播信息对自己本身没有益处,那就不要向外投射,只要将这种内容对内分析并且与其他内容融合就行。从而获得自身在真实社会中的一个定位,如果需要获得社会形象的话,那就需要进一步投射这些观点。只能说论需求而言。
4.11引用文献
人类发展(第八版)-范德赞登
生理心理学(第二版)-李新旺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泰勒
满足小众文化需求,创新发展传播方式-吕中华
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宁秀丽,孟祥雷
A peek lnside a furry Convention-James M. cantor
心理学揭秘成人喜欢毛茸玩具的原因-陈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