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钱被扣了!平台不告知免密支付,消费者权益遭忽视"

2023-06-05 10:52 作者:AI无界法考天梯  | 我要投稿


吾乃包公,闻汝有所诉。尔言小额免密支付开通后,实则未购物,而突然发现被平台扣除资金。此等状况,你遇到过吗?近日,有网友反映在翻看订单列表时发现了一笔自己毫不知情的消费记录,若不是仔细查看,钱款可能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扣除了。

同意开通免密支付是否意味着消费者放弃了一些权益?平台在未提醒的情况下自动扣除额外费用是否合法?对此,有律师表示,同意开通免密支付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放弃了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如果平台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提醒消费者到期信息,他们应该承担消费者的损失。


根据我国法律,平台不得擅自为用户默认开通免密支付。

平台默认为用户开通免密支付是违法的。根据我国法律,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以保障他们的自主选择和公平交易权利。

如果银行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默认为消费者签署了"免密免签"条款,那这样的条款是无效的。根据法律规定,作为拟定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在条款中提示涉及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不能将一些偏向自身权益、限制对方主要权益的内容悄无声息地纳入条款,以欺骗当事人的签署。


您有没有留意到一些利用免密支付漏洞的现象?

利用免密支付漏洞扣钱的情况有很多种,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在打车平台上,司机的收费方式通常是根据时间和距离计算费用。如果司机利用免密支付的技术漏洞,在没有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额外收取超过正常费用的金额是不合理的。这种行为可能违规,甚至涉嫌盗窃。

如果消费者在账单中发现不合理的收费,可以向平台投诉。通常平台会根据具体情况退还费用,并对涉事的司机进行处理。

另外,自动续费也涉及法律责任问题。在开通自动续费时,通常会提示消费者阅读相关协议或条款。如果合同中规定了到期提醒的要求,例如平台应在续费日期到期前提醒消费者,但未能履行这一义务,消费者可以要求平台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并赔偿损失。

此外,还需要关注格式合同本身是否公平,是否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是否过于偏向平台而剥夺了消费者的权益。如果合同中的条款不公平,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消费者有权获得赔偿。


如果因为免密支付被盗刷,赔偿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对于小额盗刷行为,由于是有人故意为之,平台作为第三方在案件中只起到工具性的作用,没有主动参与犯罪。因此,刑事责任应由实施盗刷行为的个人承担。

然而,在盗刷过程中,平台也应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如果盗刷频率较高,消费者及时向平台反馈并要求处理,但平台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任由犯罪嫌疑人继续进行违法行为,那么平台也涉及到侵权问题。根据民事责任的竞合原则,消费者可以要求平台承担赔偿责任,无论是基于合同上提供的服务关系违约,还是针对消费者的侵权行为,平台都应对扩大的损失进行赔偿。


对于小额费用被免密支付扣除的情况,是否可以立案追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对于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法律根据被盗窃的金额进行划分,分为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

在免密支付下扣取消费者不知情的小额费用,如果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可以视为刑事犯罪行为。具体金额的界定因地区而异,各省份的检察院可能有不同的追诉标准。

举例来说,在北京地区,如果消费者的小额费用单笔或累计超过2000元,有可能构成刑事盗窃罪。作为受害者,消费者有权利向警方报案,提供相关证据并协助警方进行调查。

如何提高免密支付的安全性?

要提高免密支付的安全性,需要从技术层面做出努力。平台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身份验证,即使消费者已开通免密支付,也可以定期验证身份或发布相关支付提示。

此外,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不论平台或公司的性质如何,它们都是社会的经济主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平台或公司应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要依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资金安全方面建立更合规的内部控制措施,利用技术逐步弥补免密支付的漏洞,主动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这也是对经营者商业道德的要求。

"钱被扣了!平台不告知免密支付,消费者权益遭忽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