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有伏兵,司马懿还要张郃去冒险?(上)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昨天谈到,曹魏大将张郃有被司马懿故意穿小鞋,最终中箭身亡的嫌疑。而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是否提前通过气,也是一笔历史糊涂账。即使司马懿没有做过公然通敌的事情。但是后果基本也差不多。这在于,不用说魏国高层的带兵的大将军和一线将领们,就算是魏国一线的大头兵。都知道诸葛亮一旦撤退,那么后面一定会有伏兵。秦岭的狭窄山谷通道最适合埋伏弓箭手居高临下放冷箭。而蜀国的强弩也是有名的。甚至有著名的诸葛连弩,可以一次性发射10发硬箭,就算是现代人都没有真正破解其神秘原理。现代所谓复原的诸葛连弩,都是像半自动步枪一样的10箭持续射,而历史记载诸葛连弩是瞬间发射10箭。在大将张郃中箭之前。已经有魏国的王双等将领在追击中中招。可见张郃的追击最终在木门道中箭完全是硬着头皮上,在顶头上司的严令之下不得已的送死行为。

三国演义中,描述主将司马懿不让张郃追击。而张郃立功心切一定要追,结果被伏击。但是真正的事实恰恰相反。关于张郃为什么明知危险一定要去追。三国时代不同方面的正史说法并不完全一致。毕竟后来司马氏当了皇帝。可能对司马懿形象不利的部分史书做了删改。不过当时毕竟还算比较早期。远远没有唐代和以后的皇帝们故意地批量改史书和大兴文字狱那么过分。因此当时重要的史书《魏略》中说的是比较清楚的。这就是司马懿在曹真死后,被任命为魏国对付北伐蜀军的西线主帅。但是司马懿用兵的方式方法和曹真包括张郃都完全不同。三国演义中说街亭大战时魏国的主帅就是司马懿。还有诸葛亮在西城唱空城计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的桥段。但这都是张冠李戴。真正在街亭大败马谡的就是张郃。而空城计根本没有此事。当时曹真还没死,司马懿也没上位代替曹真。

因此和蜀兵大规模拼杀是曹真带领张郃郭淮时期的事情。司马懿上位曹魏主帅后,对北伐蜀兵的作战方针,自始至终就是4个字,“坚守不出”。也就是司马懿不止一次的习惯与出祁山的诸葛亮近距离对峙。但是不管蜀兵如何叫阵对骂,司马懿就是不应战。诸葛亮甚至在后来给司马懿送过妇人的衣服首饰讽刺他。司马懿这种带兵作风。和过去曹真时代喜欢的放手对杀完全不同。但是曹真刚刚死,西线的主要将领,也就是张郃郭淮以及其他地位更低的将领,甚至一线的魏军士兵们,大部分还是曹真时代的原班人马,只不过只有最高指挥官换成了司马懿。这样短时内,180度大转弯式的作战模式的改变,肯定让习惯了杀个痛快的魏军上上下下都不适应,相当憋屈。憋屈久了。从上到下就都很有意见,差不多已经是满腹牢骚了。如果长期坚守不战。那么你司马仲达指挥着把自家营盘扎的距离蜀兵大营远一点也好。这样蜀军不论如何挑战叫骂。魏兵这边听不见就行了。

起码落个耳根清净。但是司马懿这人当主帅,偏偏像下围棋一样,特喜欢一个“靠”字。也就明明不战,反倒还要随时随地地贴着蜀兵的营盘来扎营。如果蜀兵移营,司马懿也一定要跟着再靠上去。这就比较犯贱了。于是蜀兵还是每天没完没了地来叫骂挑战。司马懿还是不出兵。司马懿为何如此去“主动找骂”。魏国大营上上下下都不理解,其实原因郭淮早看出来了。但是郭淮城府深不吭声。但是张郃快人快语。终于忍不住对司马懿当面表达不满。最终还是犯了和杨修一样,嘴不严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相当深层次的原因,也导致了张郃最终的悲剧结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