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好皇帝,一个仁慈善良的好人,为什么成了历史上的失败者?

2023-04-03 16:27 作者:木子的历史  | 我要投稿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与禅位于颙琰,即嘉庆。但其后四年都没有实权,朝政仍被太S皇乾隆帝控制,一直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病逝,嘉庆才开始独掌大权。


嘉庆上任的第二个月,以贪官和珅为开端,打开了新朝政的节约廉洁的风气,同时开展了整饬吏治的行动。之前在嘉庆为皇子的时候,和珅任用自己的亲信,限制嘉庆的权利,后面和珅预知嘉庆即将当上储君,和珅又开始靠拢嘉庆,暗示自己对嘉庆有拥戴之功。于是嘉庆对和珅的很多做法采取否定态度。

因此,嘉庆对于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落,宽严适当,十分成功。


开局很美好,嘉庆帝广开言路,祛邪扶正,黜奢崇俭,整顿朝纲。前期平压了多地的匪乱和祸乱,剿灭了一些邪教起义,整治和纠正了军队中的军饷支用混乱情况。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1、大清贪腐问题积重难返

从乾隆中后期开始,皇帝好大喜功,自称为“十全老人”,因为他统治期间有十次重大的战役,因此军队支出是非常巨大的。乾隆多次巡游以及避暑,还大兴土木,修建避暑山庄和园林。


最终掏空了国库,导致清王朝的官场贪腐风气慢慢盛行了起来,直到嘉庆亲政后,烂摊子根本收拾不过来,贪腐的治理难度已经很大。上位后即便一开始就整顿了和珅这样的朝廷大蛀虫,后面又开启了几场反贪高潮,更换了多位大臣。

但只能制止贪腐风气的一时,风头过去后,还是有各种利益熏心的大臣做起拍卖朝廷官爵、中饱私囊的事,贪腐风气又慢慢恢复如初。因此只能导致各地财政的亏空也越来越多,嘉庆反腐的威慑力也就越来越小。最终嘉庆的反腐行动失败了,大清朝政的贪腐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甚至更为严重。


2、吏治恶化,嘉庆仁和手段治理

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淮安山阳县暴雨成灾,朝廷派候补知县李毓昌前往调查赈灾情况。李毓昌经过调查发现,山阴县令王伸汉侵吞大量赈灾款,然后王神汉想要重金收买李毓昌,但遭到拒绝。后王伸汉找人说情同样被李毓昌拒绝了,于是走投无路的王伸汉便收买李毓昌的随从将其毒杀。

这个案子震惊朝野,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很多问题,侵吞公款、官官相护、行贿受贿、轻视律法等等问题。由于当时天下太平很久了,整个官僚阶层一种固定的作风,安于现状、办事拖沓、隐瞒谎报等等作风,嘉庆帝对此十分生气,却找不到解决办法。


嘉庆帝庙号仁宗,他的“仁”是双刃剑,他对贪官过于宽容。在处理和珅案时,福长安与和珅沆瀣一气,和珅案被查明定罪后,福长安受到牵连下狱,已经判了死刑。但由于福长安的父亲傅恒是孝贤纯皇后之弟,嘉庆帝最后免他一死,改判去看护陵寝。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因为是嘉庆帝的妹妹的丈夫,不但被免死,还保留其伯爵之位。

嘉庆皇帝对吏治的治理,太过心慈手软,而且解决官场不良风气不彻底,甚至熟视无睹,不能知人善用,所以吏治就在一步步得恶化中,变得更加败坏。


3、嘉庆坚持“守成”,缺乏进取心

经过了反腐改革失败,又执行了其他许多新的政策,朝政的现状却一步也没有挽回,反而越远越糟糕,诸多不顺的政务,嘉庆帝也一度感到迷茫、疲惫、痛苦。在种种的负面情绪下,嘉庆帝每天抽空钻研历代国君的救国之策。

于是,嘉庆帝对把握朝政的形势做了新的方式,他决定不在激进行事,改用“守成”的方式,严守祖训,按照老祖宗们提出的方案如法炮制。


嘉庆二十年,有礼亲王家中的仆人犯了错误,但被这位礼亲王私自严刑处置,据说十分残忍。这事被有的人举报到嘉庆帝这里,嘉庆帝立即审问了这位礼亲王,派人查明真相。之后真相水落石出,嘉庆帝削去其爵位,关押到了宗人府。

几个月后,嘉庆帝在翻阅祖宗留下的《实录》发现了康熙年间也有类似这位礼亲王的情况,当时平郡王纳尔图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没有缘由地打死平民,又打断了两个无辜百姓的四肢,被人举报给康熙,康熙是如何处置平郡王的呢?


只是削去爵位,没有将平郡王收押。嘉庆看到这个例子后,对比了一下,这个礼亲王的罪行没有平郡王的严重,也不应该处罚得那么严重,于是按照祖宗的实例,释放了礼亲王。

嘉庆二十四年,西华门内的文颖馆夜间失火,但火情并不严重,太监们自发组织救火。宫外的王公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来扑救,但在被那里的值班官兵以皇宫禁地不准随意出入为由,拦在西华门外,不准通过。


因为此前发生过天理教放火趁乱混入到紫禁城行凶的案例,太监和守门侍卫怕会发生前车之鉴,万一有歹人趁虚而入,行凶作乱。于是并没有打开宫门,让卫兵和王公大臣们进入帮助灭火。

没过多久,火势就被扑灭了。按照常理来说,太监们的反应速度很快,火势灭的也很快。守门的侍卫也在尽职尽责,杜绝意外的发生,嘉庆应该嘉奖这些太监和守卫。


但是,几天后嘉庆在早读中再次从《实录》中找到了老祖宗关于救火的规定:乾隆曾颁布诏书规定,内宫出现火灾意外状况,要以救火为主,打开宫门第一时间让值守在宫外的卫兵帮助救火。于是,当日值守的太监和守门的侍卫就被嘉庆皇帝处罚了。

就这样,在一天天的忙绿与失望中,嘉庆帝逐渐麻木自己,陷入看起来励精图治,每天早起晚睡,忙于政事中,也渐渐的不会动脑思考,不会有自己的看法了,逐渐思维僵化。


4、嘉庆无为而治

清朝的人口在乾隆盛世,一路增长迅速,从1.4亿到乾隆五十年(1790年)全国人口已经突破了3亿,虽然到了嘉庆年间,人口增长没有那么迅猛,但是人口的增长必定会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土地和粮食的紧缺,劳动力的闲置。

粮食的匮乏最终导致嘉庆开放海禁,从外购买粮食。至于劳动力的闲置,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工商业,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已经开始探索方法,鼓励开启矿业,安置剩余劳动力。雍正和乾隆紧随其后,鼓励发展矿业。


但是到了嘉庆皇帝这边,他认为开矿是在谋求利益的事,多人聚集鱼龙混杂,容易聚众闹事,滋事生非,可能会产生乱动,因此取消了这一措施,拒绝开展矿业。

然后,嘉庆治理期间,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各种社会矛盾出现,甚至有的起义对清政府的统治冲击很大,冲击攻打到皇宫大内,威胁皇权。幸而当时嘉庆帝在热河围猎,攻打的起义教徒人数也不多,很快被压制下去了。


嘉庆二十四年,孔子的后人衍圣公去拜见嘉庆,刚刚见到嘉庆,皇帝就表达到,有去曲阜祭拜孔子的想法,但是山东的水患比较严重,又害怕新修的孔子庙过几年再去变得破旧不堪。

对话中,嘉庆帝犹豫不决,又时时为自己找借口,语言表达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

几天后衍圣公辞行,嘉庆又提起去曲阜的想法,话中一口一个“不能”“如何是好”“没办法”“又该怎么办”“了不得”等等,似乎这些已经成了嘉庆的口头禅,语无伦次焦头烂额的慌张之态显露无疑。


对于一个高位集权的皇帝来说,励精图治,却步步按照祖宗的方法,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方向,碌碌无为,早起晚睡,再努力也是枉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的。不动脑子,全靠祖宗为自己动脑子,只要祖宗说过的做过的,全照抄下来,嘉庆皇帝就像一个机器人,在岗位上按照早已输入好的程序进行打工。

小结:


虽然嘉庆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来清朝社会已弊端丛生,积重难返。二是颙琰受时代的局限,束缚于传统观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愿,也没有能力从体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调整,其对内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顿,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落。三是颙琰个人的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对贪腐等问题打击还不够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没能推行。

对于嘉庆皇帝来说,不清醒的头脑就是一种折磨。在嘉庆职业生涯中,史书给了我们四个字“嘉庆中衰”,嘉庆辛辛苦苦打工二十年,成为了“康乾盛世”和“鸦片战争”的过渡。


在他的观念里,他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二十年中,兢兢业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执政作风,不贪图享乐,没有沉迷酒色;虽然他的办事方法都是参照祖宗的,但对待每一件国事都是尽心尽力、时刻在为国事操劳,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都在辛勤地处理政务。

但全国形势反倒越来越糟糕,贪腐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各地还爆发了众多叛乱;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嘉庆帝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彼时的大清,已经身患难以治愈的贪腐重疾,再加上自身缺乏魄力一味“守成”,最终从盛世滑落,被历史批判为“嘉庆中衰”,沦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只能说嘉庆皇帝生不逢时了,在国家需要一个实干家的时候却来临了一个平庸的老好人;在外国其他国家发展工业时,却目光短浅只遵守祖宗的规定,继续闭关锁关,拒绝与其他外国人的觐见朝贡。

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导致,是历史的必然。朝代的轮回中,总要经历盛极必衰的过程。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再加上乾隆晚期导致国库空虚的烂摊子嘉庆接不住,只能一步步走向衰落。


一个好皇帝,一个仁慈善良的好人,为什么成了历史上的失败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