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盛湿气无,分享祛湿第一方,温阳利水蒸干一身湿气
现在啊,很多人体内多多少少都有水湿之气,像咳痰多,水肿,肢体困重,都是因为体内有湿。为什么体内会有湿气呢,因为湿为阴邪,需要阳气的温化,体内阳气不足了,没办法温阳化气,导致水湿停留在我们体内了。今天张医生给大家分享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阳气盛湿气无,蒸干一身湿气。

真武汤,是名副其实的祛湿第一方。从命名来看,你就能推导出它的功效,真武,是北方镇水的神,真武大帝,管水的,北方多寒,所以它治寒用温热药,主温阳利水。

再说回我们自身,身体里为什么会出现水湿泛滥呢,我们身体的水主要是脾和肾两脏在管着呢,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所以中医上说啊,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水湿难运,肾阳虚就会气化不行,脾肾阳虚就会水湿泛滥,出现开头我们讲的那种水湿停在哪,哪里就出问题。

而真武汤呢,一共五味药,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暖脾抑阴温运水湿,作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和附子可温中阳,助运化;生姜呢,温胃散水,和胃降逆;还有一位芍药,芍药益阴养血制约附子的温燥,再有芍药可以柔筋缓急止痛,像针对水湿内停,寒邪收引导致的不通之痛,或者水湿浸渍筋肉,导致的肌肉像眨眼睛一样的跳痛,都可以缓解。五味药,上能温中阳,下能温肾阳,温阳化气,利水化湿,蒸干一身湿气。

所以总的来说,水湿泛滥是标,脾肾阳虚是本,这个方标本兼顾,既温补了脾肾之阳,又化湿利水。既然是脾肾阳虚,符合这种情况的人,伸出舌头看一下,舌质淡胖嫩,有齿痕,是这个方子在典型的舌象特点,水湿壅滞导致了舌体的胖,舌苔一般是白滑的,因为阳气不足,水湿内停比较重。

这虽然是个名方,应用非常广泛,但在临床上它作为一个基础方,还是要根据症状的不同随证加减的,像如果水湿之邪犯胃导致呕逆,可以加大生姜用量,和胃降逆,或者加吴茱萸、半夏来祛寒和胃,降逆燥湿;如果水寒射肺,可以用干姜和细辛,加大温阳和宣肺止咳的效果等等。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张医生,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