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26.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把哲学分析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所获得的重大成果。首先, 它朝着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次,由于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
异化和异化劳动的含义
“异化”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思想家那里才开始形成,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将异化范畴用于法学、政治学等领域,说明权利的转让、让渡。异化含有广泛,有金钱异化、消费异化、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等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指的是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分裂出一个反对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费尔巴哈借助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并且继承了历史上抽象的人道主义传统,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质异化”,即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人把自己的真正本质从人本身分裂出去变成神,反过来又与人相对立。马克思在《德法年鉴》的文章中,他在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并提出了政治异化及人的自我异化,认为政治异化把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形式。
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异化劳动,主要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
劳动异化的四重内涵
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性的活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变成压迫性的、奴役性的,而不是人的自身需要。劳动成了人谋生的外在手段。劳动对工人来讲是谋生地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地而不是目的性的。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是“自由地有意意识地活动”即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既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 又把劳动本身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压迫和压迫、被剥削和剥削、被统治和统治的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劳动异化的原因
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家,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他们生产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劳动也就“异化”了。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马克思指出,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尤其是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因此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 才能消灭劳动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