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
从最初要写这篇文章开始数起,经过的时间大概是一百又数十天,中间冒出了不少灵思,也有许多东西忘记了,再把不同时间的构想拼凑起来可能与最初的想法也是大不相同的。但或许这正是我想写下的,这也究竟无从得知了。忘记了。或许就是不是很重要的事吧,又或许是十分重要的事呢,不过幸好啊就连忘记的是什么也不再记得了。就像是在窗户的水雾上写字,白天再去看却无从寻证了。还有水面上不时泛起的忽然之间的浮沫,也同样是不能挽留的。 每到黄昏时分都会有好多莫名其妙的想法,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像青萍散落在水面上似的,还有些记忆。“为什么夕阳的斜照总是让人有好多感怀呢”,这样的问题也想过很多次。落日的余晖总是带有“晚”的意味。夕阳载着云朵,消失在远山的身后,倦鸟归巢,出去玩的小孩子也赶回家了,马路上依旧是不断的车流,这时亮起了两旁的路灯,昏暗的光线总是使行人的眼睛有股困意。落日像是给一天的光亮挂上了句点,如果夜空中正是弦月的话,就又有接续的逗号了。无论何时何世,见到这种情景都会有一种“好晚了啊”的感觉。 《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段:华亭丞拜见乡绅,见其未出,便在座上鼾睡。不久主人至,见客睡,不忍惊,对座亦睡。不久客醒,见主人熟睡,则又睡。主人醒,见客尚睡,则又睡。及客再醒,暮矣,主人竟未觉,客潜出。主人醒,不见客,亦入户。 陆放翁诗云: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对座而睡的二人见到黄昏,就知道时间已经很晚了,不能再睡了。这不是很好地证明了夕阳“晚”的意味吗?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渐落的斜阳,是否就要一直睡下去了。人生中也有这样的事情,时而清醒,时而昏梦,一直都在错过,见到彤红的落日,恍然惊梦,原来已经这么晚了啊,虽然这样感叹着却也只能扫兴而归了。在这方面,晚上的落晖和早晨的闹钟是有一样的功用的,只是它并不会说话就是了。 究其原因,既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这样的自然节律的指引,又有“朝而往,暮而归”这样的文化印象的影响。一到黄昏,水面上铺满了夕照,这时候,垂垂晚树栖落了昏鸦,夜幕中晕开了星河,晚风中杂着蝉声,路上的行人在这时加紧脚步,天涯的游子在这时顿生归思,在外面玩的孩子知道在这时回来,而对流连山中的隐者则是这样的描述:“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仿佛约定好了一样,在这时的大家都感受到了日暮,与此同时又成了晚景的一部分,像昼伏夜出、昼出夜伏这种已经定好的节律一样自然。另一方面,日暮在人的主观印象中也是有着深深的色彩的,一如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秋风引》“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病身最觉风露早”,年年燕子传花信这些事情一样,深有感触的人总是先知会事物的到来。 不过,是略有变化的。在外面的孩子可能因为贪玩回来晚了,归巢的暮鸦或许也有事耽搁,山中的隐士醉意正浓也就忘归了。但似乎只有道旁的路灯一见到暮光就自动变亮,偏惊日暮、先闻夜风,一直都没变。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每每看到斜阳都觉得时间过的好慢,仿佛流动的河水也要凝滞了一样。一直以来挪动的日脚也变得轻缓。黄昏分开的一天,向前是亮晃晃的白天,向后是茫茫然的黑夜,白天太匆忙,到夜晚除去熬夜就是睡觉,只有这一刻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 即便如此,每天都会出现的斜阳我却不是每天都注意到。就像一直处在天空下,却并不总是感知到天的远阔。许多平时不会出现的思绪也是,傍晚的时候都一并出现了。就像月光唤起了潮汐一样,开心的,伤心的,怀念的事,讨厌的事,都一并出现了。黄昏很短,不能细数,也不能企望后来的“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正如飞过的雁群,数完再要确认却发现它已经飞走了。 十分无聊的一天中,除却长长的白天黑天,就只剩下短暂的黄昏而已了。“忧郁从不在傍晚之前到来。阳光之下,满世界都是活蹦乱跳的生命,我们没有工夫停下来垂头丧气。”似乎快乐与悲伤总是在远方的远方,从来不会越过现实的界限。人活在世上当真是为了某种心意吗?可是人的行为却不尽然符合这种主题。我们总是在寻找快乐,筹划快乐,但真正快乐的时间却只有很少一点。常常处在痛苦的时光里,却只用很少一段时间去感受痛苦。见到黄昏,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说到开心,就像为了钓钩上的饵料甘愿交付一生的笨鱼。说到伤心,就像秋后的枯桐,又饱受一冬的风雪偏偏却飘不来几片黄叶。不过,这并不总是对的。譬如看烟花时,都会想看流光溢彩的一瞬间,而不是燃烬后留下的硝烟。又如远远地、从云边落下却又触手即融的六出雪花。流星跑过大半个周期,留给我们的却只是匆匆的一面,“
在死亡的门前
,
我们要思量
的不是生命的虚空,而是它的倍加可贵。”美丽的事物是短暂的吗,又或是永恒的吗?现实中却总是先遇到美好的事物,等到一切都散去后才有人论说短暂与长久。回头看时,只觉得十分感念,仅此而已。快乐不会永远,因为快乐本身就是散落在平淡与平淡之间的,只在静默中偶然挥弦,作响一二,却不能像笛子一样留下袅袅余音。 柳枝的轻摇、露珠的滑落、太阳的下落,都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景象,前两个却与太阳有很不相同。日落时的广阔空间使人反思自己的所在,旷远之中愈见人的渺小与孤寂。作为一种传统的意象,夕阳总是与“远”相联系。如“日暮苍山远”,“
人言落日
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这样的诗句都表现夕阳映照下,空间的远大。一是日光照耀范围之广,将人引入了无边的现实空间;二是夕日的永恒使人置身于苍茫的历史空间。一瞬间领会了世间的空阔寂寥,思绪飘向了无穷的远方。 站在中央,一畔是是消逝的红色,另一畔是淌过来的无尽的青黑色。落日扯下的长长的夜幕,压在远山上都有些沉重。天空像打翻了浓墨,西边却仿佛揉碎了一池桃花。如同重叠的红叶散落时的纷纷的梦幻。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划着的最后一根火柴,有使人感怀又不想看它熄灭的梦幻。火光照见的依稀的影像,也像此时此刻的夕阳一样消去。仿佛寄托着我无数的白日梦。似乎只有在这时依稀的旧梦才能浮现。毕竟像宰我一样白天睡大觉是要被孔子骂的嘛。可是白日梦不在白天做的话,就不是白日梦了。 这似乎又是十分悲哀的,沉淀在水底的旧事只在这时才有机会涌上来。但或许也可以不这么悲观地想。譬如星星和月亮其实白天的时候也在,只是阳光掩着看不见了而已,连春天的尾巴都追不上的石榴花,在夏天却不用求得东君的眷顾。 一如月的“能移世界”,夕阳也能使四际景物与之推移。雨洗净颜色,草叶的葱绿,花木的浅碧轻红都愈加清楚,一切都显出更新的样子。夕照却仿佛给万物蒙上一层尘土,连鸟的啼叫都染就了昏暝的色彩,让人从这样的黄昏中嗅到怀旧的味道。因此古人有着“竹怜新雨后,山爱斜阳时。”这样的诗句。 月光总是清冷的,呈现出一种琉璃般澄清的冷色调。而夕阳却通过一种昏黄的暖色呈现出既温和又落寞的感觉。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在隋炀帝“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基础上增添了斜阳的意象,便使凄凉的墨色图在黄昏中上了颜色。 月亮与太阳的另一个不同就是变化,月是富于变化的,有盈缺之替,晦朔之序,时而如弓如弦,时而如露如珠。太阳却常常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即便被云遮住也还是可以看见。除去下雨和日食,只有一日中的升沉,一日中的昏明。然而每天和每天看起来却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大家并不说一成不变的单调,而更愿意说自然的永恒。 说到这里就想起了《隐形的翅膀》“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自己或许是卧在房间里才看不见每天的夕阳的变化的吧。而且即便是每天都会见到的夕阳,也并不是每天都会觉察到的。因为太过熟视无睹,常常是懒于奉迎。倏忽之间,就过去了好多时间。“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杜牧的体会是这样的。 倘或某一天又偶然发现了它,简直像是在街上看到了很久以前的朋友,忙着跑过去和他说:“好久不见啊!” 他却“啊”的一声:“我就住在你对街哦。” 尴尬之余,默然失笑,莫逆于心。 从古到今,也有许多人和斜阳交流过。斜阳却什么都没有回应,一刻也没停留。兴起时“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酒醒后“夕阳如有意,长傍小窗明。”夕阳落下前的时刻,真是令人惋惜啊。不过这毕竟只是一种希望罢了。就是因为常常会逝落才让人惋惜的。如果把七点后的黄昏换成白日,而把长时间的白天换成黄昏,一定是不行的。如果这样的话,相比于长时间的黄昏,反而是短暂的白天更让人珍视了。毕竟要过生命中很长的时间才出现的落花迟暮,却变成了赖床的睡美人,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日升日落的周期是一天,因为时间太短,常常使人不以为意。春天的周期是一年,长到足够使人珍重。“
唯有春风最相惜
,一年一度一归来。”就是很好的证明。而“唯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则好像把春天说成了殷勤的好友,颇有一种喜欢的心意。
只是盯着太阳,丝毫不觉得它在消逝,但最终它确实是消失了。我也在消逝着,每时每刻,幅度很小以至于观察不到,与太阳相比,短暂的一生简直像是一瞬间,因为只有一次,更说不上什么周期。去到的地方,达成的结果,究竟也不明白。即便如此,也要去寻找所谓有限中的无限,与不知所谓的栖居吗?我究竟也不会明白的吧。 时光的原色,白天与黑夜反复重叠,织就我们的时间。而短暂的黄昏却像是从时光的微隙洒落的一样,给人不一样的印象。 林清玄《雪梨的滋味》:“
雪梨汁的颜色是透明的
, 温凉如玉, 清香不绝如缕, 到现在我还无法用文字形容那样的滋味; 因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 我们总喝到了似断还未断的乡愁。”雪梨可不就是雪梨,因为浸入乡愁,才有了独一无二的说不出的滋味。太阳每天都会落下,黄昏每天都会消去,可是橙红色的印象却是怎么也抹不掉的。从第一次见到逐渐变淡的绯红色开始,被拉得长长的影子就在不停诉说着过往了。 印象是很重要的东西。然而印象却并非恒久不变的,时间久了甚至叫人怀疑真伪。同一份记忆,在不同时间还会有不同的印象。记忆并不是边际清晰的拼图,最终要被时间磨去圭角,再也不能契合。记忆的残垣就是这样,只留下几处模糊的轮廓供人追忆,又肆意改动着所谓的印象。天真的变成可笑的,残破的弄作圆满的,珍视的一切原竟是无关紧要的,最美好的回忆竟然会变成另一种悲痛。“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一个自然的微笑装进了记忆的画框,不经意的一瞥定格成了久久的凝视。俯仰之间,啼笑皆非。只要不在眼前就会觉得像梦一样空幻,只要没有影迹就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人迹不到,阶上就漫了青苔;曛日初斜,树杪又生了暮霭。“透过时间的轻柔薄雾,世间万物都隐现出令人愉悦的色彩。就连逝去的悲伤也显得甜美。”即便是一开始就写错的,经过时光的刊误,同样变得合情合理。这是无可避免的。穿过树叶缝隙的日影,斑驳碎在地面上,阳光毕竟是难以直视的,要透过枝叶的掩映才能看。“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 古人总是在日暮时怀古。乌衣巷口的夕阳,牛山的落晖,好像映见了悠远的过去。人们望着斜阳,透过深深的夕照仿佛听到了兴衰的回响,怅然若失。不过幸好,在一点怀古的气味都闻不到的现代社会,是不需要有这种担忧的。在“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
云雨”的如今,我自然也没有”怅望千秋一洒泪”的余地了。 大人们对着夕阳,溯望千秋,小孩子并不能望见那么远的过去,对着夕阳,却好像能看见长大的样子。方向不同,但都是空想,这一点没什么区别。直到现在,我照旧望不了太远,但还是可以回顾悠远的童年。如果此时的我竟站起身来,向时光的对岸挥手,那么即便对方看不见,夕阳中也的确有长大的我在回应了。只是相对的,现在的我也的确知道那时的我什么都没看见就是了。 夕阳中挥手的轮廓,像打招呼,又像挥手告别。如今的我的确与很久很久以前的我有很大不同呢。“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吗?向者之我,非复今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呢。为什么会认为“与以前的我有所不同”呢?是说我原以为有所谓本来的我吗?但或许那也不是本来的我吧。不过,谁又能像逝川流水一样从不复回,像随风而散的蒲公英一样不知所向却无所负累地活下去呢?没有意义的回头或许暗自有着最珍重的本心,这也犹未可知。 澄澈天空上点缀的云朵,像窗户上的水渍。色彩淡去的斜阳,宛然是元宵夜里次第熄灭的灯笼,又如秋江风夜里飘摇远逝的一竿渔火。用眼睛看的话,每天的日落别无二致。但每天的斜阳都是,只出现一次而已。出现后就再也不会出现的,还有溪水尽处的桃花源,以及出没烟波里的摆渡丈人。将要消失的桃花源,就算做满标记,也还是找不到。流动的水,远处的斜阳,更是做不了任何标记。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因为对于使用新科技的现代人来说,并不需要担心桃花源逃跑。每天的斜阳,只要拍下照片就可以了。 人的心意是不能存入支票,等需要时再取出的。 日记本的语词,留声机的音声,相册里的照片,都是一样。日记里的话,再要去看却不能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像写在水上的字,时间过去就再也读不懂了,容不得后来的追忆。 “所谓活着就是毫不间断地用新的脉搏持续敲打出心音,不留下任何余韵”吗?又或是在流逝中追着不知何时的影子不断前进吗?斜阳只是落下,却从来没有回应。“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变化的事物是不能用来观照的,正如流动的水做不了标记,今天的斜阳看不到昨天的迹象。即便如此也还是要怀疑,过去的一切,斜阳是否都一一记得呢? 每天都在逝落的斜阳, 每天每天, 也都在好好看着我的消逝吧。
小邪神 x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