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与自由、孤独(二)

2022-12-02 18:22 作者:明天也许能再见  | 我要投稿

四、爱的艺术

本来,主题的名字是叫《爱与孤独、死亡》,这三样是人一生永远回避不了的议题,但最终去掉了死亡。死亡对应存在,我们如何存在是应对死亡的焦虑时最好的解药,虽然我们不可不免都会死去,但是怎么活,也就是怎么存在,活出怎么样的自己是对死亡最好的回应。

存在的前提是要明白我们人自己,人都有一颗无限的心,如何安放是个问题。无处安放的时候,人生自然感到无意义;找地方安放的时候,忽然明白世界的荒诞与荒芜,自然感到恶心。这也许就是人拥有“自由意志”的代价。

同时,从反面来说,无处安放也意味着自由。如果说人生无法拥有的财富自由、时间自由,那么肯定拥有心的自由。怎么安放、何处安放是我们能够选择的。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做一件事,能够一头扎进去,全身心投入,平凡的人生创造出不平凡的奇迹。现在想也许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心安放之处,心安顿了,不用思考、烦恼人生的种种问题了,能够全身心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极其简单。

安居乐业,如果随意找个工作,不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来,你能乐业嘛?不妨问问自己。愿大家爱自己所做,同样能做为之所爱、所选择的并为之努力。

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如何安放我们无限的心,是我们的自由,这是对抗死亡最好的解药,所有我把标题中的死亡换成希望的自由。

也许有人一生都找不到如何安放自己的方式,但是又何妨呢,起码我们真实的活过,而不是自己骗自己。人生本身就无意义,如果有人告诉人生一定有什么意义,那一定是他骗你的,也是骗自己的,或者说那是他人生的答案,不一定是你的。

只有承认和认识到人生的无意义,世界的荒诞,我们才能打开自己真实人生的钥匙,拥有自己人生的自由。

而爱是面对人生的荒芜一剂解药。

 

在人类这一生中,又有两次重要的分离,一次是出生,与母亲的分离;一次是成为自己,精神上与父母,与家庭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后,我们渐渐明白我们和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人。在任何时代,曾经年幼的我们面对忙碌、为生存奔波的父母又是如此无力,因为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自己的需求我们又无能为力,这引起我们的严重焦虑。直到现在,大多数父母还需为生存忙碌的工作,亦或者为自己职业生涯奋斗,这都无可厚非,但这意味着大部分过去现在的父母或多或少无法满足孩子需要被照顾的需求。

前几天我在买东西吃,老板的儿子突然问:“爸爸,有没有什么奖励啊?”

老板笑着问他儿子:“你做了什么好事嘛?要奖励干嘛?”

老板儿子神情落寞,支支吾吾:“啊,我,我不知道。”

老板笑笑说:“去找你妈妈吧。”

他妈妈在忙着给我打包东西呢,没空理他,不耐烦地说:“哪来什么奖励啊,我正忙着呢。”

那个小孩,要的是奖励嘛?要是的无条件的爱罢了。可以推测,之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事情,得到了某种奖励,但是他想知道,不做某些事情就没有奖励了嘛?如果是这样,不就意味,他本身不值得被爱嘛。

第二次分离是精神上的,生活上的,没有固定时间的。精神与生活独立之后,我们还是焦虑,因为我们还是孤独,我们真的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我们独自一人时,仿佛这是世界只有我们自己一个人。特别是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个人生活,让我们拼命寻找与他人的链接纽带,可是我们越着急,却越孤独,越寂寞。

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分离,从而导致孤独,现代社会环境则更加凸显孤独。在孤独之中,我们如此无力,为自身感到羞耻。孤独引起了焦虑,恰恰说明人最深的需要之一就是克服分离,克服孤独,建立与他人的链接。

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故事中,吃了智慧之果离开伊甸园后的亚当和夏娃明白了什么是男人和女人,什么是她(他),什么是我,看到对方的裸体还感到羞耻。这个羞耻是因为赤裸相对?不,不是,此时他们之间还是陌生的,他们没有互相学习爱,没有被爱结合起来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试想一下,在小时候依赖父母、无法照顾自己的年纪,父母帮我们洗澡穿衣服,我们感到羞耻嘛?并不会,我们只会感到爱,还有幸福和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自我意识越强,与父母分离的欲望越重,我们开始介意,我们开始拥有秘密,甚至父母不能在随意进出我们的房间,否则我们会感到生气,感到被冒犯,就像刚刚偷吃禁果被敢出伊甸园的亚当夏娃一样,我们也有一种羞耻感。这便不可否认,此变化之间,与分离意识有关联。有趣的是,你在爱人面前脱衣服会感到羞耻嘛?

你是否发现爱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力量之一,只不过在人成长过程之间,爱在不同的对象之间流动,从父母流向我们所爱的人。所以爱是分离的结束,是结合渴望的开始。

在人克服分离的意识时,爱就是这么无声的来了。

 

有人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张自我界限,实践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有人说,爱是投入,是全身心的投入,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

有人说,爱是爱自己,爱自己自然会爱别人。

心理学上认为,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是对他人生命状态无条件的肯定。

上面那些都是,爱没有人规定它应该怎么样。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影视作品告诉我们,爱是被爱的问题,不愿意当成爱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当成一个爱的能力的问题。这意味着,把爱当成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对的正确的爱的对象。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管相亲叫婚姻市场。在一种交易盛行和视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社会文化中,人的爱遵循着市场商品交易原则和劳动力市场相同规律,也不奇怪。只是,要区分一件事,社会文化盛行什么,不等于自己要遵从什么。

现代社会基本能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但作为一个人,现代社会下满足基本生存后,他最激烈的感情和最迫切的需要不是在于身体生存的需要,而是他的存在的独特性,就是他存在的价值,对他存在的肯定。也就是说,希望我因为我的样子被爱,或者说因为我是我,所以被爱。

对我们来说,爱是一种能力,那必然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明确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像练钢琴、绘画、木工等技艺一样,练习爱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男女朋友会分手的原因了。是从没爱过对方?还是你不会爱,没有爱他人和爱自己的能力呢?往往在交往几个人之后,爱的对象又固定下来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了如何去爱嘛?我想是的。

同时爱是一种给予,给出你没有的东西,这种给予可以让你和他人感到欣慰。在这种给予中,感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意味着“给予”并不是失去,而是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一个人给予、奉献他生命中宝贵的东西,并不意味着献出生命,而是意味着把自身拥有活力的东西给与他人,让他人的生命感到正能量,感到开心、快乐、幸福,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本人。在“给与”的行为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而当事人都因为这是他们两的创造而感到欣慰,这也就意味着:爱是创造的能力,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不能创造。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没有成为被爱的对象,那可惜了不必勉强,换下个就好了。哈哈哈哈

 

那么爱有没有基本的要素呢?有的。

第一是关心,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系,如同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关注。如果一个人告诉我们ta爱花,而我们看见的竟然是她经常忘记给花浇水培土,我们便不会相信她爱花。

第二是责任。当今的责任常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物。但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就像一个家庭中的人自然的互相照顾,是一种我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在成年的爱中,责任主要是指精神需求的关怀。

第三是尊重。如果没有尊重,责任会蜕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是按其本来的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的个性,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如果我爱一个人,我感到与ta融洽,这是作为ta自己的ta,而不是我需要使用的工具。

第四是了解。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没有了了解作为导向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便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本来的面目去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但是过程中难免有歪曲的印象,为了消除对他人存有不合理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的行为中认识他最本质的东西,这很难,但值得我们去做。

想起一句话,再老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哈哈哈哈。


爱与自由、孤独(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