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2章

电影的国际化(1905-1912)

这一时期的电影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娱乐方式。电影主要在一种小型的影院放映,这种影院能容纳1、2百人左右,因为这一时期电影还是默片时代,没有声音。所以电影放映的时候,影院会雇佣1、2个演奏员和1个解说员,在电影放映的时候进行配乐和情节的解说。票价通常是一个五分钱的镍币,所以被叫做镍币影院。好几个重要的商人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镍币影院进入了电影行业。比如,华纳兄弟,后来成立了华纳兄弟公司。卡尔·莱姆勒,后来的环球创始人。路易斯·梅耶,后来的米高梅。阿道夫·朱克,后来的派拉蒙。威廉·福克斯,后来的二十世纪福克斯。
镍币影院的商业价值也引发了激烈的竞争,两家大的电影公司爱迪生公司和AM&B公司互相控告对方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经过几轮较量后,谁也打不过谁,于是1908年,爱迪生公司和AM&B决定合作,成立了MPPC——电影专利公司,用于控制其他的竞争对手。MPPC希望控制电影的三个方面:制作、发行、放映。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制作公司才能制作电影,只有获得许可的发行公司才能发行电影,只有获得许可的影院才能放映电影。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人都愿意向MPPC付钱,所以,那些没有得到MPPC授权的公司和影院就形成了行业的另一个市场,他们被叫做独立制片,这些独立的制片公司中就有第一章里提到的爱丽丝·盖伊的solax。1909到1911年间,MPPC几乎起诉了所有的独立制片人侵犯自己的专利,但在1912年关于“莱瑟姆环”的起诉中,mppc失败了。莱瑟姆环是放映机里使用的一个零件,以前胶片在放映中容易断裂,莱瑟姆兄弟发明了这个圆环零件,用于释放胶片的拉力,缓解断裂的情况。法庭认为莱瑟姆环的技术在更早的专利中就能预见,所以否决了MPPC的起诉,这一判决沉重打击了MPPC,同年,美国政府开始起诉MPPC的垄断行为。从此以后那些独立制片公司也不用再担心因为使用摄影机被MPPC起诉了,于是这些独立公司开始创建一种新的、更稳定的垄断,这种垄断形成了后来的好莱坞。
在法国,百代已经成为一家大公司,发明出了一套手工着色的系统,不过因为工序复杂,公司也只给部分影片着色。这一时期,电影的明星制也开始形成,百代公司最赚钱的影片都是那些由明星主演的系列片,马克思·林德就是其中之一。林德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他的特点是表现那些在社会活动中所遭遇到的尴尬情景。高蒙公司也建了新的摄影棚,雇佣了更多的电影制作人,爱丽丝·盖伊对这些电影人进行了培训,自己也拍了一些更长的影片。在爱丽丝离开高蒙去了美国后,路易·费雅德接替了她的工作,路易·费雅德后来也成为了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电影人之一。这一时期几家小的公司也崭露头角,其中电影艺术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的被刺》讲述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事件,这部影片首次进行了在银幕上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尝试,比如这个片段,公爵来到会议厅,周围的人都在寻找着合适的时机想要刺杀他,公爵也感受到了这个氛围的异常,想通过恫吓来震慑他们,双方在心理上进行着博弈,这部影片成为电影由杂耍向艺术过渡的重要标志,著名音乐家卡米尔·圣-桑还专门为影片制作了用于伴奏的音乐,首次出现了电影原创音乐,影片成功以后,就开始了一个用名作家、名导演、大题材和富丽场景来拍摄影片的时代。
在《吉斯公爵的被刺》拍摄的同年,意大利的安布罗修公司也制作了一部历史片《庞贝城的末日》,1910年,导演乔瓦尼·帕斯特洛纳制作了长达三卷的历史片《特洛伊的毁灭》,都是一些大型的历史片、史诗片,所以这个时期意大利电影就与历史奇观片画上了等号。意大利除了这种大型的历史片,也制作一些小型的喜剧系列片,比如这两个在当时比较出名的角色“罗宾尼特”和“珀里德”。
在丹麦,1906年,奥尔森成立了诺帝斯克,1912年拍摄了以马戏团生活为背景的影片《从马戏团圆屋顶跳上马背上的死亡》,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伯爵为了偿还自己欠下的赌债,到马戏团去找了份工作,期间陷入了两个女人的爱情纠葛的故事,全片40分钟,比同时期的影片有更紧凑的情节和更强烈的情感。
在英国,布莱顿学派的希塞尔·海普华斯拍摄了《义犬救主记》,影片讲述了一个婴儿被拐走,父母焦急万分之际,家里一只忠实的牧羊犬独自出门,寻找小主人踪迹的故事,这部影片被称为是这一时期剪辑最流畅,观感最自然的电影。
这一时期的电影故事变得更长,更复杂。在没有声音、没有对白的情况下,如何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中讲述的内容,成了制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制作者们对于“电影叙事”清晰度的问题进行了探索,逐渐产生了一系列延用至今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不是平时说话的语言,它是对电影在传达信息时所使用的一切方法的统称,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画面、声音、剪辑。这一时期初步产生了纵深调度、机位、色彩、场景、灯光、剪辑在视听上的应用。
纵深调度是让演员或物体在画面的纵深方向活动,营造一种真实的空间感。
机位就是摄影机的位置,这一时期摄影机的摆放位置和景别也丰富了一些,不局限于常规的站立拍摄位置,而是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景别除了全景以外也可以有中景,格里菲斯在《彩妆女郎》这整部影片里,都尝试用更近的镜头拍摄演员,当时有个概念叫九英尺线,就是说摄影机不是放在距离演员12英尺或者16英尺的位置拍摄,而是距离演员仅仅九英尺的位置,让观众更能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所以彩妆女郎整部片子都没有一个从头到脚的全景,最全的这个景别脚也被裁掉了,看不到全身。不过当时也有一些评论员是反对这种景别的,他们认为裁掉人物的下半身感觉很不自然。
色彩,这一时期,有些影片也会通过对不同场景进行染色,来贴近生活中真实的感受。比如战争或者灾难用红色;夜晚户外的场景用蓝色;夜晚内景用琥珀色;野外森林用绿色;白天用棕色或者紫色。
场景,这一时期场景的搭建也更大型,更真实。比如盖伊1906年的这部影片,场景的搭建更有层次,尤其是后景。以前的后景为了节约成本,通常只是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绘制图案,而盖伊搭建了仿真的实体城墙,演员可以在上面表演,使整个画面会显得更加生动真实。
灯光,这一时期,摄影棚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人工光源,给场景和人物打光。
剪辑,这一时期的剪辑,已经初步形成了组接镜头的三种方式——交叉剪辑,分析性剪辑、邻接性剪辑。交叉剪辑:就是把两个事件的镜头来回切换,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明白这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比如《逃跑的马》,赶马车的人走进一座公寓,马在门口发现有一袋食物。接下来,画面在赶车人公寓内发生的事件和马吃食物的事件之间来回切换,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使观众能感觉到这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并行发生的。在《孤独的别墅》里,格里菲斯把交叉剪辑用得更加成熟,男人得知家里遭遇劫匪,妻子和女儿躲在卧室,而劫匪准备要撬开卧室的门,画面就在男人、贼和家人三个事件来回切换,营造出了一种紧迫感,产生出了悬念的效果。分析性剪辑:把某个空间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取景画面的剪辑方式。现在的电影里,一个场景会由很多个镜头组成,但在当时一个场景并没有很多的镜头,往往一个场景就是一个镜头。在这个时期一个场景不再局限于一个镜头,比如一个远景镜头展示整个空间和人物,然后再用一个更近的镜头来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正在发生什么。可能把分析性剪辑翻译为分解性剪辑更好理解一些,因为这种剪辑方式就是把一个场景分解为多个镜头,然后再把多个镜头组合起来。邻接性剪辑:在某个空间里,人物走出画面,然后出现在另一个邻近空间的剪辑方式,这种方式通常用在运动追逐类影片中。后来人们发现,保持运动方向的一致性有助于观众理解空间关系。比如人物从画左出,再从画右进。观感上是连续流畅的,但如果从画左出,还是从画左进,观感上就很奇怪。这是源自与生活中真实的观察习惯,比如生活中我们观察两个人聊天,在眼睛里是这样一个画面,当A离开,我们的视线随着他过去,自然就形成这样一个画面,而不会形成这样的画面,除非我们瞬移到了另外的方向,所以这不符合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基本习惯。
后来也衍生出了好莱坞的180度规则。180度规则就是指观察两个人物的最大角度,不超过180度。两个人物中间这条线就是轴线。在拍摄人物对话的时候,摄影机一旦选择了位置,就不要超过这条线。这样观察两人对话才是自然舒适的,后来把这种拍摄方式称为正反打,在现在的电影里180度规则和正反打已经是最常见的拍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