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内卷,消费者并不受益

很神奇,谁也不会想到在上海如此高消费力的市场,咖啡的价格会是全国的洼地。疫情期间因为封控的关系,有个女孩子在解封后大喊着我要喝咖啡,让上海又多了个“咖啡市”的别称。上海的咖啡馆数量与密度确实都是全国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
最近出差跑的地方不少,每到一个城市找咖啡馆喝咖啡也是必不可少的,吃着十几块的面条喝着近30元/杯的冰美式,确实成了一个神奇的体验。在上海你随便找个地方吃一盘饺子都可能需要25-30元,但是咖啡的价格却卷到3.9,6.9元/杯。
上海的消费者是喝不起20元的美式了吗?
其实从圈内人,或者嗜咖如命的人群视角当中是很难看出来的。毕竟这一消费行为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已经属于是生活中的必须消费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如果光从我的视角来看的话,其实没办法说明什么。但是根据我最近跟很多的咖啡馆老板的沟通下来发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咖啡门店的生意很差。
但至于为什么差,只能很笼统的说大环境不好,其他则只可意会。所以我们姑且认为因为消费者的消费频次开始明显降低,然后为了刺激消费,连锁及部分独立店开始纷纷降价做活动促销。

当部分品牌及门店开始降低咖啡价格后,就开始有不少朋友来问我,这么离谱的价格还能赚钱吗?房租和人工成本那么高,毛利率做的这么低要卖多少杯咖啡才能赚得回来?如果加上外卖抽成岂不是卖一杯亏一杯?
怎么办?卷供应链啊
不卷供应链生意都被低价咖啡卷走了,反正也是慢性死亡,那就一起卷供应链呗。所以随着门店像多米诺骨牌纷纷被推倒后,不少门店也开始慢慢觉醒。好像唯一出路就是卷供应链降本增效了。
那么对于供应商而言,当一两个客户找上来要求降价还能应付一下提供解决方案,但如果现在突然出现一大堆的客户跑过来聊降价的时候该怎么办?降价没钱赚,不降价没客户。
不管对于门店还是供应链,降价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品质,这个品质可能是产品本身的品质,也可能是服务的品质,本来稳定的优质的服务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漏洞百出的服务,然后被迫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

唯一能够保证供应链成本下降的前置条件是你有足够的销量,那么现在绝大多数的销量在谁手上呢?有销量才有卷供应链的资格的话,到最后又是卷成行业寡头,或者少数头部品牌。
刚公众号写到一半跟一个老板聊了一会儿,还聊到早期的一些行业内出类拔萃的精品咖啡馆面对的尴尬局面。不转型大概率慢性死亡,转型又卷不过现在的头部品牌。
快咖啡杀死慢咖啡
如果让我总结一些精品咖啡时代的消费体验的话,我想环境,消费,品质是我会想到的三个关键词,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快消才有出路。快消吸走了大量的消费量,同时又卷价格,整个市场被带着跑。
你心爱的品牌被卷死,或者被迫关掉所有线下门店。未来的格局有可能导致的是,大量快消咖啡遍布街头,但独立小众咖啡店开始提价格,提升服务,提升品质,才有可能完全与快消咖啡错开。但也意味着你要再体验慢咖啡的成本会很大,你想一下喝一杯好喝的独立店的美式要花50块钱是什么感觉?

所有产品的定价永远需要保证的是售卖者能赚钱,但是当赚钱变得轻松的时候,人们往往想的是赚更多钱,一直到消费者的消费阈值。
这方面的市场发展案例,比如出行服务,比如本地生活,比如外卖,莫不如此。
所有你享受到的优惠,终有一天需要重新吐出去,形成目前的现状的原因,除了因为行情,还因为目前市场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尘埃落定,所有人都还不具备定价权。
另一方面就是,现在这种内卷环境确实是会将大量在此之前做的还不错的品牌被迫的的带入到这个内卷循环当中。也许谈不上劣币驱逐良币,但是会完全打破品牌本身自己的发展节奏,从而出现种种的问题,最终还是市场的损失,甚至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利。
所以,咖啡馆内卷消费者并不受益,接受6块钱的咖啡与其对应的品质,也许对你还不算有什么影响,但对于本身已经形成了品质消费习惯的人群而言,约等于是被迫接受了一次品质降级。
然而看到最近开始出现的R Q,我隐隐感觉似乎有点不太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