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500)汉阳陵
文游天下(500)
汉阳陵
文/石岩磊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的第六位皇帝,他登基后,继续执行其父汉文帝“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对外和亲为主、积极备战。他执政的16年间,社会安定,国强民富,与他父亲共同开创了我国君主专政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他儿子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141年,47岁的汉景帝病逝,葬于阳陵。
阳陵位于西安北郊的渭河之畔,它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劫难,一是西汉晚期的赤眉起义军对其肆意盗掘,二是东汉末年,董卓命吕布大规模挖掘这座陵寝,而零星的盗墓贼更是时常光顾这里,但由于陵地规模庞大,构造严谨,隐蔽性强,所以仍有许多陪葬坑幸免于难。
1990年,西安市修建机场专用公路时,与汉阳陵不期而遇,施工队意外钻探出数座从葬坑,发掘出大批彩绘陶俑。而这些出土文物十分诡异,无论男女都赤身裸体,且没有胳膊。经专家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陶俑的手臂为木质,也曾身着华服,只是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侵蚀都已风化掉了,徒留烧制而成的躯干。
1998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对阳陵陪葬墓进行发掘,出土了数不胜数的陶俑,它们的大小仅为真人的三分之一,但千人千面没有雷同,其中既有文臣武将,也有侍从宦官,还有猪、狗、牛、鸡等家禽家畜,以及大量的生活器具和兵器,可谓是无所不包,充分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而首次发现的茶叶遗迹为我国最早的实物茶。
现在,汉阳陵已被辟为博物馆,人们可以近距离地参观刘启的墓冢,其封土仍有30多米高,好似一座巨大的土山,尽显帝王的威严。游人还可深入地宫一探神秘的随葬珍宝,走在厚厚的玻璃栈道上,脚下便是清晰可辨的文物,移步换景间,更多的是穿越时空的错位感,人们仿佛来到了春和景明的大汉初期。
汉景帝最值得称道的是其黄老思想,不与民争利是其显著特点。当时的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为农民削减了50%的负担;同时执行疑罪从轻的政策,慎杀减刑使得社会氛围更加和谐。但刘启并非仁慈无边,他干净利落地平定了“七国之乱”,对匈奴的袭扰也不是一味地忍让,曾派“飞将军李广”予以迎头痛击。
徜徉在汉阳陵的参观甬道中,人们似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物可语,史可鉴,民不富无以强国,国不盛无以退辱。汉元帝时发出的强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是无“基”之谈的口号,而是有前任几代明君忍辱负重的功业打底。巍巍阳陵下沉积的便不再是陶质泥塑,而是悄悄潜行的钢铁洪流,正蓄积着炽热的能量,等待厚积薄发的辉煌时刻。
202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