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业划水人士——强风水战

2023-04-01 12:21 作者:不关小烧脑的事哦  | 我要投稿

     上回说到本子临时凑活出来的二式水战,但本子在标新立异的整花活儿并不满足于只用凑活出来的东西。因此从设计伊始就确定为水上战斗机的“强风”此刻就在太平洋上粉墨登场了。(推荐没有看上期的读者朋友们优先看上期二式水战,请移步 CV21608956

二式水战在基地整备

     1940年9月,日本海军向具有丰富水上飞机开发经验的川西公司下达了研制“十五试水上战斗机”的设计计划书,要求在5000米高度最大速度达到574千米/小时以上,以巡航速度飞行时续航时间为6小时,装备2门20毫米机炮和2挺7.7毫米机枪,或13毫米、7.7毫米机枪各2挺,或4挺7.7毫米机枪,还能携带2枚30千克炸弹。这些性能指标与新服役的零战11型不相上下,速度更快,续航力达到零战2/3的水平,火力基本相同,总之日本海军想要一种性能与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当的水上战斗机,从技术上说是极有难度的。

十五试水上战斗机线稿

     川西公司组成以菊原静男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团队,负责十五试水战的设计。受到同时研制的高速水侦“紫云”的影响,十五试水战也大量采用新技术,其总体布局为单座单发中单翼单浮舟水上飞机,安装三菱“火星”大功率发动机,配备二重反转螺旋桨,为了减少飞行阻力,在机身外形上借鉴了十四试局地战“雷电”的设计,采用前部收窄、中段隆起的纺锤形机身。为了减少水面滑行时波浪的影响,提高飞行速度,主翼采用日本战斗机中较少见的中单翼层流翼型,装有自动空战襟翼,以获得良好的机动性,增强格斗能力。在机腹下方安装一个大型主浮舟,在左右主翼下各安装一个辅助浮舟,其中辅助浮舟最初计划与“紫云”一样,采用可收放式设计,但最后选择了构造简单的固定式浮舟。此外,由于二重反装螺旋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在后来的量产型上更换为三叶恒速可变距螺旋桨。

紫云水侦,注意此时翼下辅助浮筒收起
娘化版紫云水侦,话说咱一个水机飞行员穿靴子真的不闷脚吗?

     川西公司在1942年5月4日完成十五试水战的首架原型机,根据试飞结果做进一步改进,增大主翼面积,取消二重反转螺旋桨,重新以可变轴距单螺旋桨代替,并将发动机由“火星”14型更换为“火星”13型等,最后在同年8月1日交付海军进行测试,在进行了一系列细节修改后,十五试水战在1943年2月21日正式成为制式装备,命名为“强风”水上战斗机11型,军用编号为N1K1。作为日本海军第一种专门研制的水上战斗机,“强风”在最高速度、爬升率、机动性等方面都较改装自零战的二式水战有较大提高。

强风水战线稿图
二式水战和强风水战彩色对比图

     在服役后于1943年底开始配属给驻东南亚和本土的基地航空部队,从事防空任务,曾经取得过击落美军B-24、B-29轰炸机的战果,据说在攻击大型轰炸机时采用过一些独特战术:在机群上方投下定时引爆的30千克炸弹,迫使机群散开,再各个击破。虽然“强风”性能不错,489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足以在水上飞机中称雄,但仍不足以对抗更快的F-4U等盟军战斗机。在盟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水上战斗机的作战价值大为降低,因此“强风”的生产计划被大幅削减,在1944年3月停产前,川西公司总共制造了97架“强风”,战争结束时残存31架。值得一提的是,由“强风”派生出的陆基局地战斗机型“紫电”及“紫电改”性能非常优秀,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本土防空作战中表现不俗。盟军方面称“强风”水战为“Rex”。

专业划水人士——强风水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