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秋日》:一首孤独之歌【周可】

一首秋天的诗
120年前的今天,著名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写的一首诗

在1902年的9月21日这天,第一次来到巴黎的里尔克一口气写了两首诗:①《秋日》②《寂寞》。《秋日》这首诗被认为是里尔克的诗歌当中的顶级杰作。最具有代表性,一首短诗,短短12行,分成三段。
这首诗有许多翻译版本,老师读的是北岛诗人的翻译的版本。

1902年9月21日,距今120年里尔克所写的一首《秋日》,这是一种定时祈祷诗。语体风格就是一种人和主和上帝的这样的一种交流和沟通。

时间在停止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一种永恒的感觉


秋天的本质是什么?
至少在这首诗里表现的是孤独
1902年的8月28号这天,里尔克接到一个任务写关于著名的雕塑家罗丹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

接到这样一个任务,就来到巴黎找到了罗丹,采访罗丹。

里尔克,离开了刚结婚的妻子,刚刚诞生的孩子,这本是一件忧伤的事情,但是他不想让自己陷入到家庭的,日常的琐事当中来到了巴黎。
里尔克特别喜欢巴黎带给她的一种自由的空气和一种孤独的体验。
里尔克的经历,其实在他的生活当中,在这一点特别明显,就是所谓的逃离感。

里尔克出生在1875年,他九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与母亲共同生活。母亲并非把他当做儿子,而是女儿。里尔克的全称:

一个女性化非常明显的名字。
找到一个作为大诗人的精神的氛围和一种环境,他试图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去找到自己成为诗人的一条自由之路。

里尔克一生最爱的是孤独

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禁锢当中摆脱出来,但是他的始终摆脱又不是完全让自己孤立于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他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

再回卡卜斯第四份回信:不要因为孤独感到痛苦,孤独对一个诗人是天大的好事。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的人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
里尔克与世界的关系,只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感觉享受这种关系。一方面他总是要逃离,另一方面又通过,写作的方式,大量写了许多的信。通过不断的写信这个世界接触。



里尔克的锚定之地:
终生女友

巴黎

每过一段时间,他会流浪,获得孤独的体验,他的诗和他远方会融为一体。
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便永远孤独?
年轻的里尔克的内心的一种志向:

将最宜孤独,而且秋天也最容易让人孤独。万物已经成熟,我们已经收获后,一切都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绿荫路上无停的徘徊。
然后落叶纷飞
人在这种意想当中找到了

本人愚见:里尔克的这首《秋日》和海子的《黑夜的献诗》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大概都是诗人的那种孤独感。让人摸不透,又感觉似乎又在眼前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