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圈观察之asoul篇(中)——追根溯源》
观前提示:受作者知识水平和时间精力的限制,本文在逻辑论证和理论建构上仍有一定的缺陷。作者不保证下文所做出的一系列结论一定符合事实,建议带着自己的思考来阅读本文,也欢迎大家对本文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批判,以此来深化我们对asoul及其背后整个产业体系的认识。
本文作为本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soul与au矛盾的本质(上一篇只是指出了这个矛盾,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尝试论证为什么asoul与au之间的矛盾必然爆发而不能共存,完成对上一篇文章在理论上的补充。

一、现代偶像的历史
开宗明义:asoul企划的本质,以至于当前一切(虚拟的和真人的)偶像的本质,是被资本异化了的用于剥削广大消费者的工具。
现代的偶像作为一种产业,最早诞生于战后的日本。20世纪70年代,随着一系列电子产品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年轻的歌手、演员等逐渐因其个人特质受到大众欢迎。其中,少数人气极高的歌手、演员逐渐被媒体赋予了“偶像”的称号。随着最初几名偶像的走红,各唱片公司,经纪事务所接连推出一系列被冠以“偶像”之名的个人或团体,偶像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80年代中期,偶像团体“小猫俱乐部”出道,以“选秀+综艺+真人秀”的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声乐表演为主体的演出形式。通过小猫俱乐部的走红,偶像产业找到了“故事性”这一核心特性,开始把“讲好偶像的成长故事”作为运营的主要目标。但其内部管理严重缺失,越发严重的内部斗争和此起彼伏的政商绯闻最终使得一度爆火的小猫俱乐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彻底反转。受其影响,整个偶像产业所打造的“偶像叙事”也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和反思。1987年,小猫俱乐部最终解散,而随着“偶像叙事”的破灭,日本的偶像产业迎来了长达十年的冰河期。
90年代末,早安家族和akb48在延续了小猫俱乐部所开创的综艺形式的同时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相对稳定可控的内部竞争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管理缺失的问题,日本偶像产业才重新迎来了第二次繁荣。
(以上内容部分参考自知乎专栏《偶像大历史:艺能少女的残酷物语》)
经过以上对日本偶像产业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偶像是从具体的“歌手”或“演员”等职业中逐渐把偶像这一“身份”或者说“概念”抽象出来并加以营销的一种职业。这带来了一个偶像产业的本质性的问题:它的核心,也就是“偶像”这个概念,是被抽象出来的而不是扎根于现实的,它只以人们的主观感受为基础而不以任何实际创造价值的劳动为基础。而这就给了资本一个构建虚假的符号体系对偶像这一概念进行规训,并进一步通过对偶像的利用来异化和剥削其受众的机会。从偶像产业的现实发展来看,资本也确实这样做了,像akb48的通过粉丝购买单曲CD的形式为偶像投票的“总选举”模式就是一个例子。还有更多的诱导粉丝通过消费来对偶像进行“支持”或获得与偶像进行进一步接触的机会的例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中国的偶像产业
中国的偶像产业相比于日本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但也只是形式上而非本质上的),就是建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互联网“泛娱乐”体系的深入影响。
(下文中大部分内容主要参考自文章《“数字劳工”们的战争:“饭圈”乱象与互联网时代的偶像工业生产机制》)
所谓的“泛娱乐”体系或者说“泛娱乐”产业链,是一种以IP为中心,以流量为一般等价物,通过对知名IP的收购和改编实现盈利的一种产业体系。
其中的IP,即(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一系列权利。在“泛娱乐”产业链当中起到作用的主要是IP中的著作财产权,即“以各种方式对作品加以利用并获取报酬的权利”。由于著作财产权的存在,互联网资本通过对IP进行收购,同时也就获得了将收购的IP改编、倒卖从而获利的权利。
在互联网资本将这些知名IP改编为其他形式的作品来盈利时,这些IP本身固有的粉丝们在网络上自发的讨论、宣传、同人作品制作等行为无形中增加了这些改编作品的曝光度和好评度,大量节省了资方的宣传成本(或许还有制作成本)。这在实际上是一种无酬的数字劳动,是互联网资本对这些粉丝们或者说“数字劳工”们的剥削。
此外,资方也经常通过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来鼓励粉丝更多的加入到这样的“数字劳动”当中去。当然,这些奖励远远不足以支付粉丝所付出的劳动。
而“流量”这一概念,一般指“某网站地址在一段时间内的用户访问量”,同时也包括用户浏览时间,用户使用的搜索引擎及关键词等信息。这些数据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网站商业价值的核心标准。在大数据技术成熟后,这些数据的被搜集、整合、分析并最终被转化为“信息商品”进行牟利成为一种可能。
对于那些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劳动”的粉丝们来说,通过大数据技术,他们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本身(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劳动成果)经由“流量数据”的形式成为了一种可以被量化和定价的东西,这就构成了另一种剥削:这些“数字劳工”的劳动本身被计入了IP的商业价值,资方因此额外获取了大量利润,但这些“数字劳工”却不能从中获取任何报酬。
经过对以上两个基本概念的解析,再来分析偶像在这一套体系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态位。
就真人偶像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偶像不同于日本的专业化运营的偶像,更多是被资本用流量捧红的“流量明星”,这些流量明星在“泛娱乐”产业链当中充当了一个“流量数据汇总装置”,通过深入参与到整个产业链中各种产品的产出中,经由其粉丝的“数据劳动”,实际完成对粉丝的剥削(虽然知名IP本身自带粉丝,但毕竟其数量有限,而且成本不低,要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得把中心放在更可控且可复制的“人”的身上)。
而为了使这些“数据劳工”们“贡献”出更多的“数字劳动”,各种“打榜”、“控评”等行为也就成为了饭圈(流量明星的粉丝圈)的常规操作,饭圈的泛滥导致正常网络交流环境的被破坏等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它们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流量的增殖。
讲完“泛娱乐”产业链的盈利逻辑,下面来讲偶像本身的生存逻辑。
首先,在偶像们的潜在粉丝群体当中(多为年轻人),普遍存在着情感支持的缺失(作者水平有限,尚不能对这条推断进行详细论证,但看我文章的应该大部分都是(前)asoul粉丝,对这方面应该深有体会),而偶像通过其“基本功”也就是各种形式的“亲密关系劳动”产生的种种“亲密关系要素”(即“一条条的,可供粉丝展开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填补粉丝缺失的情感支持的商品。而这里就存在着一对矛盾:偶像本身在这一套体系中,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亲密关系要素分发装置”的作用(因为偶像是面对其成千上万的粉丝批量分发亲密关系要素的),但粉丝却不可避免地对偶像产生额外的情感寄托。在此基础上,又由于不同粉丝所接触到的偶像形象不同(简单来说可分为“官方人设”、“本人人设”、“同人人设”三大类,这里不展开)导致了粉丝对偶像的爱的畸形,并进一步导致粉丝认知和行为的极端化,最终表现为粉丝内部的激烈冲突。这时,互联网资本就可以通过这部分冲突中所产生的大量流量来获取进一步的收益。
以上就是对“泛娱乐”产业链(以及被囊括其中的偶像工业体系)的盈利机制及其流毒的分析。
(下面是作者的个人观点)
“泛娱乐”产业链及其内部的偶像工业体系以极其贪婪的方式严重剥削了广大缺乏情感支持的年轻人,利用了年轻人强烈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伪造了满足年轻人需求的虚假的偶像(似乎这时偶像又褪去其现代职业的意义而回归其本义了),通过偶像这一工具想尽办法来激化年轻人的这些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大量的无偿的数字劳动并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这一过程破坏了年轻人的正常成长进程,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关系塑造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对Asoul的具体分析
作为一个虚拟偶像企划来说,asoul既是不合格的也是合格的。说它不合格,是因为它并没有做到一个偶像企划应当做到的事情。在asoul的几名偶像屡次受到来自外界的争议和攻击时(包括728向晚,三四月的大规模开盒,今年三月的向晚,七月的嘉然等),asoul也远远没有做到一个偶像企划应该做到的事情,没有去积极主动的维护虚拟偶像及其中之人的名誉,而是由偶像本人及其粉丝来承担这份压力(这还是在510公开信中已经认识到“五位中之人小姐姐”是“企划的真正魅力”的基础上)。从这方面来看,asoul显然是不合格的。
但与此同时,asoul又在实际上取得了与其团队基础不符的甚至可以说是远超许多更“专业”的偶像团体的巨大成功。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其团队的不成熟、不专业,才使得asoul的偶像有了充分发挥其个人特质的空间;正因为这份偶像的真实,asoul才收获了如此多高度忠诚的粉丝群体。倘若asoul像日本偶像产业一样用固定的几个“符号”或“要素”来对偶像进行规训,或是像中国的主流偶像一样深入参与到“泛娱乐”产业链当中去,那么asoul想必是无法取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功的。
然而,随着asoul的发展,团队逐渐懂得了一个偶像企划“应该”如何去运营,逐渐向一个成熟的偶像企划的方向去靠拢,包括鼓励au们进行大引流,鼓励au们进行更多的“参与式生产”,从中剥削越来越多的“数字劳动”从而积攒其数字资本,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偶像对au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最终通过510事件彻底摧毁过去au的叙事体系,完成对其粉丝群体的彻底改造。
在对粉丝环境改造完成后,asoul开创了一个新的无害的虚拟偶像盈利机制(从今年的bw来看,asoul的这套机制在商业上似乎还挺成功的),这一套机制既不同于日本的偶像产业体系(因为他并不注重对偶像形象的维护,反而有通过争议事件来吃流量的嫌疑),也不同于“泛娱乐”体系下的偶像工业体系(因为它并没有深入参与到这一产业链的各种环节中去,而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商业IP来运营,这一点又偏向于日式偶像),是一种结合了二者特点的新型的盈利机制。以上就是asoul企划的发展逻辑。
Asoul的问题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它作为一个互联网资本运营下的偶像企划天然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它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沿着它现在正走着的这条路去走,这是asoul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必然,也是asoul与au之间根本性矛盾爆发的必然(当然,这“必然”也只是阶段性的,不是宿命论)。

四、总结
这篇文章对偶像产业体系的分析就到此为止,但距离建立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提到(例如这一产业链对偶像/中之人本人的剥削和异化等),其他内容可能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去讲。下一篇计划讲au群体的存在逻辑及其实践进程,以及为何au们的实践最终会落入失败(关于asoul粉丝环境混沌的原因也会包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