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二讲 氏族制度与早期国家 (北京大学 阎步克)
第二讲 氏族制度与早期国家 一、从氏族到国家 1.氏族制度
婚姻形态进化模式: 杂婚:不分辈分的乱婚。 血缘婚:婚姻关系只限同辈的兄弟姐妹。 普那路亚婚(punalua):血亲不能通婚,两氏族构成婚姻集团,“族外”发端,母系氏族公社出现。 对偶婚:一对姻族的男女间建立了较固定的关系。 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公社由此产生。 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而不知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 父系氏族:世系按男系计算,姓氏按男系传承。 2.早期的王称 母系时代的首领:后(母生子的象形)。 父系时代的首领:王(斧的象形)勇悍的军事首领。 3.从氏族到国家 【战争的频繁】 尧舜禅让· 四岳十二牧 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 (国家官僚制度,官僚机构的滥觞) 夏启世袭·从传贤到传子。国家的开端? 大同:原始共产主义 小康:阶级与国家 二、考古所见国家产生条件 1.青铜器 铜器:夏以前出土铜器者已达20多处。马家窑、齐家、河南龙山文化中都有发现。 2.城邑 距今5-4千年间,在黄河、长江流域和其它地区,原始城邑大量发现。 古城的功能: “国”是执戈以保卫城邑之意。 史前城邑中蕴含着早期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他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防御性城址】反映了氏族间战争与对抗日益激化,以超越聚落的社会组织存在为前提。 【防洪性城址】其营建和维护都需要权力机构的管理,也可以由此推动社会的复杂化,推动国家产生。 3.婚姻 仰韶文化同性别合葬墓。 山东泰安夫妻合葬墓,大汶口文化。左女右男。14 个猪头象征财富,新石器中期普遍出现。 4.墓葬规模 陕西襄汾陶寺墓葬,属中原龙山文化。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 5.原始文化 河南舞阳贾湖的甲骨: 刻符甲骨,符形似“目”字。 摆放的龟甲和石子。 男性墓葬,头部有8块龟甲。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祭坛。 三、中国国家起源问题 1.中国国家起源研究 恩格斯: 按地域而非按血缘划分国民。 公共权力与公共管理的出现。 2.“酋邦” 平等氏族社会→酋邦→国家 游团(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 游团酋邦特点: 地位永久化的酋长 集中化的权力 一批官员 分层化社会 原始部落→部落联盟→较民主的国家 原始部落→酋邦→较专制的国家 3.古国 苏秉琦:古国-方国-帝国 古国:距今5千年始如红山文化。 方国:距今4千年始,如良渚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夏商周。 帝国:战国始,如燕、秦。 严文明:古国-王国-帝国 古国:黄帝至夏朝建立。 王国:夏商周王朝。 帝国:秦统一至清末。 4.聚落、都邑到国家 农耕聚落: 大体平等。距今9-6千年如半坡、姜寨遗址。 中心聚落: 初步的分层和不平等,距今5.5-5千年。如仰韶、红山、大汶口文化后期、良渚文化早期。 早期都邑国家: 龙山和尧舜禹时代,距今5-4千年。 四、中国早期国家特点 1.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 土地国有制 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 共同体形态的农村公社(马克思认为是东方专制主义的基础。) 可能还存在着发达的水利事业 2.治水社会 遂公盨: 2002年发现,西周中期,约公元前800年左右。铭文98字,有“天命禹敷水土,堕山浚川”之语,把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 (治水需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即类似于行政管理,行政命令,职能分工的方式来大规模组织人力物力。在这过程中,一种新的人类组织形式,行政管理方式出现了,公共权力得到强化,国家诞生了。) 大禹治水与夏国家诞生。 把水的控制作为国家权力基础的说法,在三代考古中找不到证据。无论在古代中国的考古材料还是在铭文中,控制水的记载都不算多。这个权力结构是在其他领域发展起来的。 ——张光直 3.血缘纽带 (在中国早期国家之中,氏族纽带不但没有被打破,被割断,反而获得了政治意义,特别体现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之上。 氏族没有因为国家的产生而地位下降,他们在政治上十分活跃。氏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而且是政治单位。) 张光直:政权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基政权分配于血缘关系。 生产力低下造成的政治手段的财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