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战期间德国飞艇部队的统帅:彼得·施特拉塞
本来以为只是翻译一篇人物传记什么的,没想到还翻出一堆别的资料。
开始前讲下做这篇翻译的契机。
光荣(做《真三国无双》的那家日本游戏公司)先前出过一个海战游戏系列,叫《钢铁的咆哮》,里边有各种被称作“超兵器”的BOSS,我出于兴趣到处查这游戏的资料。
其中第三部有一艘名字翻译过来叫彼得·施特拉塞的航母系超兵器,看别人说此超兵器名字来源是一战时期德国的飞艇部队统帅的名字,当时英文维基百科查到了这人的资料,感慨“啧,不出名啊”。相比历史上很多知名的德国军官,这位估计就算是德粉都不知道(?)。
后来碧蓝航线不是出了个铁血航母舰娘么,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也就是B航舰,也叫彼得·施特拉塞。当然懂历史的都知道,德三海军是舰船先下水,才赋予正式舰名的。而B航舰历史上不但没下水,而且在1940年2月28日就被雷德尔下达了拆解的命令,所以彼得·施特拉塞是个假想名。
咳咳,扯远了。
做这篇翻译还是因为看到国内没这人资料(百度有一点但也是几乎没有),于是出于兴趣,我就翻译并整理了这人的资料。想着让大伙们认识这位德二的飞艇统帅。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Strasser
https://www.sohu.com/a/214132049_587233
然后就是,维基百科的资料正确性并非100%正确,如果其中内容有误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来。我的翻译如果有错的话,也是如此。最后就是,此文不发表任何政治观点。
交代完这些,我们就开始吧。

彼得·施特拉塞(Peter Strasser,1876年4月1日-1918年8月5日),其姓也可译作“斯特拉塞”或“史特拉塞”。
此人本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海军军官,后来成为一战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艇部队(German Imperial Navy Zeppelins)的最高统帅(Chief Commander),在1915至1917年期间作为主力进行过多次战略轰炸行动,并于1918年8月5日发起的,最后一次对英国进行的空袭行动中,阵亡于英国诺福克的威尔士海滨(near Wells-next-the-Sea, Norfolk, UK)以北的地方,时年42岁。

出生日期和出生地
1876年4月1日,普鲁士帝国(Kingdom of Prussia),汉诺威(Hanover)
逝世日期和逝世地
1918年8月5日,英国诺福克,威尔士海滨(near Wells-next-the-Sea, Norfolk, UK)以北
所效忠国
德意志帝国(German Empire,俗称德二)
所属机构/分部
德意志帝国海军(Imperial German Navy)
服务年限
1891年至1918年(27年)
军衔
海军上尉(Kapitän zur See)
所属部队
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艇部(Marine-Luftschiff-Abteilung)
所持有的指挥权(原文为Commands held)
飞艇部队统帅(Führer der Luftschiffe/F.d.L.)
所参加的战役/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WWI)
所获荣誉(实际上不止下面这俩,见后文)
蓝十字勋章(Pour le Mérite,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建立的,表彰卓越个人成就的最高奖项)
一级铁十字勋章(Iron Cross First class)
【早年经历】
彼得·施特拉塞于1876年4月1日生于德国的汉诺威,他于15岁(1891年)加入了德意志帝国海军(英语German Imperial Navy,德语Kaiserliche Marine)。
他在“斯泰因”号护卫舰(SMS Stein,注1)和“毛奇”号护卫舰(SMS Moltke,注2)上服役后,进入了位于基尔(Kiel)的海军学院学习。之后他迅速晋升(quickly rose through the ranks),并于1895年晋升为中尉(Lieutenant)。
1897年到1902年间,他依次在“玛尔斯”号炮术训练舰(SMS Mars,注3)、“布吕歇尔”号护卫舰(SMS Blücher,注4)、“黑豹”号炮艇(SMS Panther,注5)、“梅克伦堡”号战列舰(SMS Mecklenburg,注6) 和“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SMS Westfalen,此处可能有误,见注7)上服役。他也是一名极为优秀的炮兵军官(Gunnery Officer),并被安排到德意志帝国海军办公室(英语German Imperial Naval Office,德语Reichsmarine-Amt)掌管德军舰艇(German Shipboard)和海岸炮兵(Coastal Artillery)。
1913年9月,他接管了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艇部(英语写作Naval Airship Division,德语写作Marine-Luftschiff-Abteilung)。飞艇在当时是一项未经检验是否可行的新技术(Unproven Technology),而当时成为海军少校的彼得·施特拉塞(Korvettenkapitän Strasser)在他的前任——海军少校弗里德里希· 梅辛(Korvettenkapitän Friedrich Metzing)在第一艘海军飞艇(the very first naval airship)——L1号(这个L显而易见是“飞艇/Luftschiffe”的首字母)的坠毁事故中溺亡后成为了新的海军飞艇部队指挥官(new naval airship chief)。此外,唯一剩下的一艘海军飞艇L2号很快就在另一场要命的事故中失踪了(was soon lost in another fatal accident)。
这种情况下,彼得完成了对飞艇的理论研究,并获得了驾驶民用飞艇“萨克森”号(LZ 17 Sachsen,LZ=List Of Zeppelins)实务经验。而另一艘飞艇“汉萨”号(LZ 13 Hansa)得到了特许:在建造新舰船的同时用以训练新的飞艇舰员。
开战时,德国海军只有一艘飞艇——即LZ 24号(海军编号L 3)处于运转状态。L 3号也是在施特拉塞的个人指挥下,唯一一艘参加了战前德国海军军事演习的飞艇。
【一战爆发】
随着1914年8月一战爆发,德国海军的飞艇于赫尔戈兰湾海战(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期间得到应用,虽然仅限于扫雷,反潜和执行侦查任务,为德军舰艇提供空中侦查汇报这样的工作。
然而在1915年的1月19日至20日两天,L3和L4号两艘飞艇参加了对英国的第一次轰炸袭击——大雅茅斯(Great Yarmouth,诺福克一港口小镇)、谢林汉姆(Sheringham)和金斯林镇(King's Lynn,诺福克一海港城镇)首当其冲。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如此的轰炸袭击虽然主要针对英国,但也有针对法国巴黎、其他城市和港口的时候。当然,施特拉塞对英国的轰炸袭击至少每月一次。
有次,他决定亲自测试新开发的“间谍吊篮(Spy Basket,注8)”,结果这东西的吊索和飞艇的天线纠缠起来,差点搞得彼得摔倒。
起初如此的轰炸只针对军事目标,然而在海军少将保罗·贝恩克(Konteradmiral Paul Behncke,注9)大力的游说支持(great lobbying support)下,德皇(Kaiser)批准允许了对民用目标的轰炸。
据英国官方估计,有498名平民和58名士兵在1915年-1918年期间德军对英国的空袭中丧生。而光是伤者,记录在案的就有1913名。
德国海军的飞艇共投下了360000公斤的炸弹,其中大部分投在了英伦三岛(the British Isles)——其中又有307315公斤是针对敌舰、港口和城镇的。而有58000公斤则是投放在意大利、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上空。
德国陆军的飞艇向制定目标携带了共160000公斤的炸弹:44000公斤炸弹向比利时和法国投下、36000公斤炸弹向英国投下,80000公斤炸弹向俄罗斯和东南欧(south eastern Europe)投下。
然而,对于飞艇(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船员不可替代,注10)是否更适用作纯海军武器的问题,仍然存在。
1916年,海军中将莱茵哈特·舍尔(Vizeadmiral Reinhard Scheer)成为了彼得·施特拉塞的上级,前者对于后者试图将海军飞艇部队划分出去,成为一支独立单位的激进要求十分不满,并加以阻挠,但没有成功。1916年的11月28日(注11),彼得被任命为飞艇部队统帅(原文英语写作"Leader of Airships",德语写作Führer der Luftschiffe/F.d.L.,注12)
【阵亡】
彼得没能活着看到一战的结束。
随着英国人调集大量的资源强化本土防空,德国海军飞艇的损失数量极具增加,在1917年与1918年两年只出动了11次。而这最后一次就是在1918年的8月5日。
当时,彼得亲自率领L70号飞艇夜袭英国的博斯顿(Boston,英格兰东海岸林肯郡的港口和集镇)、诺维奇(Norwich,也作“诺里奇”,英国东安格里亚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亨伯河口(Humber Estuary)时,遭到了一架英国的德·哈维兰D.H.4侦察机攻击。
此机的机师埃格伯特·吉百利少校(Pilot Major Egbert Cadbury)和炮手罗伯特·莱基少校(Gunner Major Robert Leckie)在诺福克海岸的威尔士海滨(Wells-next-the-Sea)以北击坠了L70号飞艇,舰上包括彼得在内的23人,无一生还。
【对后世的影响】
彼得·施特拉塞在战争和历史两方面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对未来空战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在远程轰炸的发展,和硬式飞艇发展为高效高空全天候航空器的过程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他也是战略轰炸理论(注13)的主要支持者,这种理论即可作为宣传,也可作为从前线转移资源的手段。
彼得还留有这样的一句话,原文如下:
We who strike the enemy where his heart beats have been slandered as 'baby killers' ... Nowadays, there is no such animal as a noncombatant. Modern warfare is total warfare.
翻译为:
对着敌人要害处下手的我们却被诽谤为“婴儿屠夫”......如今,(战场上)没有名为“非战斗人员”的生物。现代战争,就是一场全面战争。
(确实很符合一战时的总体战思想了,战略轰炸也确实源自于此)
【所获荣誉】
1914年,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二级铁十字勋章(Iron Cross of 1914, 1st and 2nd class)
1917年8月20日获得蓝十字勋章(Pour le Mérite)
汉堡汉萨十字勋章(原文为Hanseatic Cross of Hamburg,德语为Hamburgisches Hanseatenkreuz)
霍亨索伦王室骑士团十字勋章(Knight's Cross of the Royal House Order of Hohenzollern)
四级红鹰勋章(Order of the Red Eagle, 4th class)
普鲁士救生奖章(原文为Lifesaving Medal on Band,德语为Rettungsmedaille am Band)
【维基百科原文部分】






【注释】
1,此舰是德二海军在19世纪70年代建造的俾斯麦级护卫舰(Bismarck-class corvette,是一型采用蒸汽动力的风帆护卫舰,不是德三那个战列舰)的第六艘。
关于此舰资料可见此:https://de.wikipedia.org/wiki/SMS_Stein(全德语,有耐心的可以慢慢烤)
2,这个毛奇也不是毛奇级战列巡洋舰(此舰1908年底才开工)的首舰,和前面的斯泰因一样也是俾斯麦级护卫舰,为第四艘。
顺带补充一下,俾斯麦级护卫舰有六艘:分别是俾斯麦(Bismarck)、布吕歇尔(Blücher)、斯图斯切(Stosch)、毛奇(Moltk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施泰因(Stein)
关于俾斯麦级护卫舰的资料,可见:
https://dbpedia.org/page/Bismarck-class_corvette
https://www.famousfix.com/list/bismarck-class-corvettes
关于“斯泰因”号和“毛奇”号两舰的名字出处可见此文栏: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720516/
3,此舰资料可见: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SMS_Mars_(1879)
另外提一句,此舰作为炮术训练舰的工作被“施瓦本”号战列舰(SMS Schwaben)取代,可见:http://wiki.etdays.com/html/f31790dd6fc46653ea03bb0a7022a8ea.html
4,从这个年代来看,这个布吕歇尔既不是指于1908年4月11日下水的那艘大型巡洋舰,也不是指二战德三海军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二号舰。而是前面提到过的,俾斯麦级护卫舰的第二艘。
5,此舰为“鸡貂”级炮舰(Iltis-class)的5号舰。“黑豹”号的资料可见:https://de.wikipedia.org/wiki/SMS_Panther_(1901)(也是全德语,慢慢烤吧)
6,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战列舰(Wittelsbach-class)的最后一艘。于1901年11月下水,至1903年6月完工。
7,笔者反复搜索了当时德二海军在1897年到1902年间有没有别的船叫“威斯特法伦”号,最终确认确实只有拿骚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叫“威斯特法伦”号。但是“威斯特法伦”号历史上于1907年8月12日在不来梅的威悉船厂进行龙骨架设,1908年7月1日下水,1909年11月16日投入德国公海舰队服役,不符合这段的时间点。所以这里是时间点搞错了(不是1897年到1902年间),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此处求大佬解答。
8,这东西其实是飞艇观察吊舱(德语里称为Spähgondel或Spähkorb),外形类似于大型航空炸弹。其设计目的是飞艇在云层里或云层上飞行的时候,让艇员观察地面情况用。
9,此人资料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Behncke
10,此句原文为“and more importantly, their irreplaceable crews”
11,维基百科原文给这里标了个“引证请求(Citation Needed)”,说明这个任职确实存在,但不是1916年11月28日?
12,维基百科原文给这里标了个“解释请求(Clarification Needed)”
13,此处原文为“the doctrine of bombing attacks on civilian as well as military targets”,平民和军用目标一并轰炸,这不就是战略轰炸吗?虽然讲不好听就是无差别轰炸。此处用了意译。
【结语】
本来是想只把维基百科的部分翻译过来的,不过笔者偶然发现搜狐有一篇关于这人的资料——虽然里面有部分像是维基百科翻译过来的,但是两边都有没提到的东西,我就整合到一起了。至于最后放出维基百科的原文只是为了证明我没虾鸡把乱翻译糊弄观众,顺便让可能翻不了墙的观众帮忙指出有无翻译错误什么的。
彼得所服役的所有舰船,出于写详细点的想法,我把舰种也加上了。唯独文中的“威斯特法伦”号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艘1908年下水,第二年服役的船,怎么可能会提前了那么多年造好下水让彼得服役?至少我搜了半天,最终确认确实只有拿骚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叫“威斯特法伦”号,而原文写的确实是SMS Westfalen。
是1897年到1902年间德二海军确实有一艘别的船也叫威斯特法伦、还是说原文给出的这个年代有误?又或者是什么别的?这里真的恳求有大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