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阳明:不问过去,活在当下

2022-08-29 11:52 作者:邂逅经典文化  | 我要投稿

(一)

王阳明《传习录》云:“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有学生问阳明先生: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大意是说:曾经有一个学生向阳明先生请教孟子和告子所认为的“不动心”有什么差别。 阳明先生说:“告子的观点是人为地把持着心,让它不动;而孟子的观点是把道义集中到心中,使它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动的。因为心的本体是性,性就是理。人的性原本是不动的,理也是原本不动的。所以聚集道义只不过是恢复人心的本体。”

图片


(二)

王阳明认为所有的思想发展都不是我们一般的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

他被放逐到贵州省龙场荒蛮之地,这是人生的“百死千难”,他的情感和思想继续突破贫穷困的激烈矛盾。这是精神上的“死而死”。”这“百死千难”便是社会实践。

王阳明说: “打破一座山很容易,但打破一颗心却很难。”。”如果你觉得可以诸事不顺,疲惫生活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影响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主要投向我们自己的内心,去检索显示心内的陋习,跨越发展自己的心坎。如果你能打破心中的小偷,你的学业、家庭和事业就会得到改善,你的生活问题就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图片


(三)


阳明先生初到龙场,觅一山洞,虽阴暗潮湿,却仿效家乡的阳明洞,取名“阳明小洞天”。王阳明和仆人焚烧草木,开荒种粮,谷物长势喜人,引得当地百姓好奇,前来探望请教。王阳明热情接待,有问必答,耐心帮助他们学习种粮的方法。老百姓很开心,帮王阳明建了一座小木屋,依孔子“君子居之,何漏之有”句,名“何漏轩”。后来,王阳明将其改建成龙岗书院。何漏轩建好后,又在附近修一小屋,依《尧典》“寅宾出日”句,名“宾阳堂”,用于迎接往来宾客;又修一亭子,因阳明喜爱竹子有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时、君子之容,故在周围遍植竹子,名“君子亭”;又在山麓挖一洞穴,改建成居室,自己在里面读《周易》,名“玩易窝”。几处住址和活动场所,王阳明都取了很文雅的名字;并且,还对每个地方都写了诗和散文。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这么有趣,这大概就是王阳明那艺术性的自我心态调节吧!

图片



END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蓦然回首,邂逅经典文化。


王阳明:不问过去,活在当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