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秩序的起源》有感
经常看我文章的小伙伴会发现我有一个习惯,我每次写读后感之前,都会讲述一下我与这本书的渊源及缘分。这次也不例外,在写读后感之前,先说一下我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吧!还记得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全民人心惶惶,每天都过得非常焦虑,但是方舱医院的一位小伙子,他躺在病床上闲然自得看书的场景瞬间被镜头捕捉到,这位小伙子看的书就是《政治秩序的起源》,当时他的行为让很多深处惶恐不安的群众由衷地佩服,也安抚了一批人内心的恐惧。

这是我与这本书的第一次“邂逅”,从那之后,这本书深深地藏在我的潜意识之中。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图书馆三次看到过这本书,起初的两次我尝试拿起来阅读,但不幸的是,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那个能力,完全读不懂这本书的内容,也对这本书的内容全然没有兴趣,于是我两次都选择了放弃。今年5月份,我再次与这本书相遇,我还是凭借着自己内心原始的冲动,拿起了这本书,很奇怪的是,我这次不仅能够读懂书中的内容,而且还看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这是我的成长变化,还是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到了,我不得而知。
《政治秩序的起源》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答案。第一,社会中的这些规则制度,这些条条框框是早于人类出现的,还是晚于人类出现的?第二,政治到底是怎么来的?政治这么残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生活中会有政治?第三,什么是政治?读完这本书之后,虽然不能说我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知。
《政治秩序的起源》其实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宽泛,里面的观点并不确定,只是根据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这些结论和观点到底是否正确,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这本书只是通过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数据去论证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推论。别看这本书篇幅很长,其实通篇都是在论证,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将分享我阅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些些收获和看法。

站在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制度和规则是人类基因自带的
不知道小伙伴们,你们会不会思考规则和制度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从两年前就一直困扰着我。可能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太多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才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站在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规则和制度的来源。生物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就是群体类的生物;人类是循规蹈矩的生物,生来就倾向于遵守身边的社会规则,并以超越的意义和价值来加固那些规则。简单概括就是,这些所谓的制度和规则是人类基因里面自带的,并且人类自发的赋予遵守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价值,人类觉得能够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的人就是“好人”“优秀的人”,人与人之间为了被承认,被认可,所以自觉的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站在生物学威廉.汉密尔顿的角度分析,促进社会合作的功能是人脑与生俱来的。人类合作行为的两种自然来源:亲戚选择(将资源传给亲戚的欲望是人类政治中最持久的常态)和互惠利他(“囚徒困境”游戏:如大家合作,则参与者都能获利;如他人合作自己免费搭乘,则可获益更多,长期互动,可自发产生道德)。人类基因的自私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自身家族的利益,为了生存,为了避免暴力和战争,人类不得不抱团取暖以应对环境的多变性,为了更好的管理和约束基因自带的这些本性,制度和规则就诞生了。

利益和阶级是整本书的底色
《政治秩序的起源》我不知道其他读者看完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反正我看完之后,感受到的是整本书每一个篇章,每一个章节,都充斥着利益和阶级的观念及字眼。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所有制度的产生和变化都来源于人类的利己性,以及人类为了维护自己所处阶级的利益而产生的。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代表所处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可能是精英,可能是贵族,但绝对不可能是平民。
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印度,欧洲等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各种宗教思想的诞生及发展,以及新制度的诞生及陨落,这些所有意识形态的兴起和发展,都是这些精英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提出的。文中讲述了各个国家的精英阶层他们通过卖官鬻爵来巩固和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帝王、皇室通过世袭制来延续自身家族的利益······其中最残忍的是印度在婆罗门教的影响下,雅利安人和达萨人的两大瓦尔纳(阶级)进化成四大瓦尔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迦提的种姓制度,为氏族的异族通婚设定界限。他们通过宗教这些意识形态将还没有出生的人就划分为三六九等,这种等级制度的存在,对于最底层的人类来说是最绝望的制度,他们永远都无法跨越,他们世世代代的族群永无出头之日。但是,处在最底层的人却甘愿的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从来不反抗也不妄想去推翻,这就不得不佩服人类将内在价值(情感)注入规则,让规则保守僵化的威力。就好比现在的中国人对于传统思想的情感,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注入了太多内在的价值,使之变得理所应当且不容撼动。

政治发展的三个维度
《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本书主要是围绕政治发展的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作者认为政治的发展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始:国家建构、法治和民主制(问责制);法治原则中的平等和公正精神;问责制度中的自治与参与精神,这两个维度具有内在价值,而国家建构则仅仅具有“工具价值”。其中,作者讲述了中国是最早完成国家建构的,中国是创造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但是中国不受法治限制,也不受负责制机构的限制,中国制度中唯一的责任只是道德上的。作者非常好奇中国一个中央集权这么强且非常专制的国家,完全不讲法治和民主,为什么其社会还能如此稳定,且经济还得到了增长,这是作者所不能理解的。在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之所以会这样,这还是得益于早期秦始皇的统一,秦始皇不仅在领土上让中国成为了一个统一体,在文化上也是如此。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一旦深入人心,植入到人类的脑海中,人类就会自主的投入内在价值将其加固使之成为理所应当。文化的统一,让中国遭受外敌入侵的时候,外族的思想不仅不能影响中国人,反被中国文化所同化。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写了一个国家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建构能力,法治和民主制这三个方面必须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是,在我看来,这三个方面其实非常矛盾。国家建构能力过强就容易出现专制主义,专制的出现就很难出现民主制;如果说法治不仅是为了约束群众,也是为了约束最高领导人,那回到人类基因的自私性来说,最高领导人以及制定法律的那群人所代表的阶级,他们是否会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执行法律法规的时候会控制不了内在的本性,本能倾向自身所代表阶级的利益,而导致法律的不公正呢?同时,如果一个国家太过于民主,那也就代表国家的建构能力过弱,国家建构能力过弱的时候就避免不了家族制复辟。所以,这三个维度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呢?作者觉得丹麦目前是做到了,是“成功国家”的范例,但是,我个人觉得是否是因为丹麦有些阶级矛盾目前只是没有爆发而已呢?毕竟很多政权都有一定的寿命,每一个政权都是由盛转衰,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暴露自身的缺陷。

平民阶级数量最多,但是为何能力最弱?
《政治秩序的起源》讲述了很多朝代的迭代,王室,帝国的灭亡都是站在精英阶级和贵族王室的角度去分析的。每个国家掌握所有资源,在国家层面有话语权的,能对国家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人群几乎都是精英和贵族王室阶级。什么时候会讲到平民阶级呢?只有在税收过重时,自然灾害频发平民食不果腹时,政治严重腐败之时,平民这个角色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他们的出现不是以起义,罢工的名义出现,就是带有暴乱,反抗,血腥,镇压的字眼出现。
可能我自己是平民,我代表的也是平民阶层利益,我就会想为什么我们遇到压迫的时候,遇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会去反抗,不会去组成寻租联合体?或许是因为中国平民从古至今都受一种思想的影响吧,那就是只要精英阶层的压榨不要太过分,给平民“足够好”的生存空间,大多数平民还是愿意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中服从的。
通过书本及我自己感受到的一些事情,我发现平民虽然群体很大,但是他们始终处于核心权力的边缘,他们的资源是如此的短缺,他们的权力是如此的微乎其微,他们的选择和视野是如此的狭窄,他们从出生就已经陷入到精英,贵族王室的陷阱及泥沼之中。就拿现在的中国普通民众来说,当下的中国不就是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吗?政府机关里面都是家族式的人守在了各个关卡,资本家们为获得更多的利益,一直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衍生出很多意识形态,为平民群众打造一座又一座的海市蜃楼。现在所有的资源都偏向了一个阶层,平民阶层的人还能翻身吗?寒门再难出贵子,真的只是一句负能量的话还是一个现实写照呢?
当下中国、日本和韩国,躺平,及时行乐的文化出现,可能是平民开始意识到并且清醒的认识到平民阶层无法改变现实的能力和事实吧!从另一个层面看,其实躺平文化的出现可能是当下平民用一种非常文明的行为方式在反抗的表现吧!

政治秩序的诞生是多方面因素的产物
作者在本书中介绍政治秩序的诞生更多是从思想层面以及生物学层面分析的,很多读者批判作者的观点,可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及起源,以及我们人类的进化,都是从前辈们记录的文献中分析研究出来的结论,有些研究我们没有找到更久远的证据,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资料去分析它们的来源。对于过去古人提出的观点到底是对与错,我们很多都无从考究,只能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看看是否会有更多的证据去论证这些观点。
在我看来,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思想层面上的观点,对于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其实不要太过于去较劲到底是谁对谁错,因为很多观点是具有延时性的。有些观点在当下的时代可能是错误的,可能不被认可,但是几十年后乃至几百年后,可能会成为真理也不一定。比如,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在他们那个年代,他的作品被定义为“垃圾”,但是,在21世纪,毕加索的作品被誉为世界名画;哲学家尼采也是如此,他当时提出来的思想,被他所处同一时代的人认为是“疯子”,但是在21世纪的尼采被誉为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之一。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应该要有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当下事物的态度,不要局限于现有的知识偏见之中。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很感慨和佩服作者的知识面,如此庞大的架构,涉及这么多学科的知识,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来的。我想借此机会感谢一下作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各个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解答了我一些疑问,让我有所收获。
顺便分享一下我看书的心路历程,我发现我看书的轨迹是从文学作品开始培养了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再到心理学和哲学提升自己的想法,认知和思考;再到对生物学和政治学的理解。文学作品是揭露人性的黑暗,肮脏;心理学揭示为什么人性是这样的;哲学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性的黑暗,自私自利和谐相处;生物学告诉我们人性的自私性,黑暗是我们基因里面自带的;政治学告诉我们现在的制度为什么这样,因为人性是这样的,所以制度都是根据人性的本源产生的。我发现所有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人这个主题开展的,因为人的复杂性,所以每个学科都在研究人性,探索人性。

阅读让我们学会思考,思考让我们去书本中寻找答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也能从书本中汲取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