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文共同体,2021高考语文热门主题

2020-11-19 12:14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人文共同体解读

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加强抗疫合作、维护安全稳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这是中国为新形势下上合组织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明了疫情背景下乃至后疫情时代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方向、新目标。

构建人文共同体是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是确保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中方将于明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在未来3年为各方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额。这是中方为构建上合组织人文共同体作出的新贡献,为上合组织人文交流提供了新方案。构建卫生健康、安全、发展、人文共同体,四位一体、相互辉映,勾画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


人文共同体优质时评


01

 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


中方积极致力于同各方一起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包容互鉴的典范,彰显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

全球性挑战考验人类文明成色。当前,国际上不时出现“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的喧嚣,新冠肺炎疫情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加剧社会撕裂、种族冲突。国际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是说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和谐共生的任务十分迫切。“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重大倡议,丰富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深远。

历史经验表明,文明能够因交流互鉴而充满生命力,秉持包容精神能够实现文明和谐。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在此交融汇聚,相得益彰。只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就能为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从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到倡导构建人文共同体,中方积极致力于同各方一起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包容互鉴的典范,彰显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是倡议者,更是行动者,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纽带的举措。上合组织媒体峰会促进媒体合作,妇女论坛开辟合作新天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顺利“上岗”提供气象服务,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减灾等各领域合作扎实推进。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上宣布,中方将于明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继续办好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在未来3年为各方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额,培养相知相亲的青年一代。“兄弟情谊胜过一切财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情谊。”上合组织成员国人民以这样的心声,表达对中国行动的感激之情。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都是古丝绸之路重要沿线国家,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深入人心,为地区国家深化人文领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地区国家间的人文交流蓬勃开展,为上合组织民心相通注入了新动力。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阿万深有感触:“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上合组织成员国间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人文交流持续密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9年来的实践表明,文明差异绝不是冲突的根源。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地区国家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呈现着具有全球意义的示范作用。随着地区各国不断朝着构建人文共同体的目标努力,“上合智慧”定能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02

 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意义深远



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也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先后诞生了西亚两河文明、东亚中华文明、南亚印度文明等。这些璀璨的亚洲文明,对欧洲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的形成和演化产生过程度不等的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具有广泛声誉的《世界文明史》一书作者威尔·杜兰特就曾指出:“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系来自近东各城市”,“近东才真正是西方文明的创造者”。总之,亚洲文明的历史是悠久的,形态是多彩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既为亚洲在物质生产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对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世界的展望中,亚洲应该进一步增强文明自信,进一步凝聚亚洲共识。

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需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世界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而组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好的大课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文明间关系上唯有顺应历史潮流,树立正确文明观,切实践行正确文明观,才能共同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借此形成共鸣点。文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文明有高低贵贱之分。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有助于彼此在平等互动中形成和强化认同,在建立和深化友谊中厚植信任,从而实现各种文明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自习近平主席提出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一重大倡议以来,中国在亚洲和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外众多文化名家、文化学者围绕推动文明互鉴这一重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重叠共识已在不断扩大。

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将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强有力的支撑。亚洲不仅是亚洲人的亚洲,也是世界的亚洲。作为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应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尽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表面上凸显的是“亚洲”这一地区身份,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试图在空间上局限于亚洲一隅,在主体上局限于亚洲内部诸文明,而是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所有文明热情张开双臂,展现出开阔的胸襟、全球的视野、开放的意识。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了开放包容之于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意义。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以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既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整体发展、亚洲内部诸文明共同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生动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世界各种文明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景和持续追求,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而开辟人类新未来,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文共同体,2021高考语文热门主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