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组织学与胚胎学

2023-04-16 19:30 作者:光影输出  | 我要投稿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第一节: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3、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4、细胞是组成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组织 (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6、器官:由四种组织以不同的数量和方式组合形成,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组织学研究方法 1、光镜技术 石蜡切片术:石蜡切片术是经典而最常用的技术,步骤包括1、取材和固定 用蛋白质凝固剂甲醛固定新鲜的组织块,以保持活体时组织的原本结果状态 2、脱水和包埋 用梯度酒精脱水,酒精不溶于石蜡,再用二甲苯置换出酒精,用融化的石蜡进行包埋。脱水的目的:包埋目的:使组织块具有石蜡的硬度。 3、切片和染色置于载玻片上,先脱蜡,在进行染色4、封片。 (名解)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技术,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 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 中 性:对于酸性、碱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性质 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常用的单位是μm,光镜的分辨率一般可达2μm. 2、电镜技术 ·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 ·两种电镜技术:投射电镜术和扫描电镜术,常用的单位是μm。透色电镜分辨率:0.1nm 第二章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 1、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 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 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6、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二)分类与功能(大题) 1、被覆上皮(详细写出具体名称)-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 2、腺上皮   3、感觉上皮 二、被覆上皮(根据细胞层数和表层细胞形状分类)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 形态:侧面扁平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表面光滑细胞边缘呈锯齿状    分布: 内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等液体流动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减少器官间磨擦 其它:肺泡、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细胞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侧面观),呈六边形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形,居中 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 功能:分泌和吸收的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 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六或多角形(表面观),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功能:吸收和分泌功能 肠壁的上皮细胞之间有许多散在的杯状细胞胞核成三角形,染色深,近细胞基底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名解)  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柱状细胞游离面面有大量纤毛,锥形细胞有分化潜能。上皮细胞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排列貌似多层,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 功能:保护作用  分布:咽、喉、气管、支气管等腔面 5、 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为上皮中的干细胞;基底面凹凸不平 作用:保证上皮细胞的营养供应,使连接更加紧密 分布: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表层的上皮细胞已无核,变移上皮大量角蛋白,细胞干硬且可脱落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腔面的浅层细胞是有核的活细胞,作用:很强的机械保护作用和较强的修护能力 6、复层柱状上皮 特点:浅层为一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深层为一层或数层多边形细胞。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7、变移上皮又称移行上皮 特点:分为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层细胞,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第二节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游离面—微绒毛、纤毛 侧 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1、微绒毛:上皮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起机械性连接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组止组织液的流失。 4、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具有细胞间粘着,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等作用。 5、桥粒:又称黏着斑,最牢固的细胞连接。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 6、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细胞间隙为2-3nm,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 功能:小分子物质可通过,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  连接复合体:细胞侧面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7、基膜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 EM:由基板和网板组成. 功能:支持和固着; 半透膜(可选择性地使某些物质通过), 利于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8、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转运 第三节 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或淋巴中,如甲状腺 第三章结缔组织 一、概述 1、结缔组织的特点(重点) (1)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外基质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2)细胞无极性地分散在细胞外基质中。 (3)广泛分布于机体内部,形态多样,构成内环境。  (4)来源于间充质, (5)功能:连接、支持、保护防御、运输和营养等功能。 2、分类:(1)固有结缔组织 (2) 软骨组织、骨组织 (3) 血液、淋巴 第一节 固有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 网状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细胞种类较多而数量少,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基质含量较多,又称蜂窝组织。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和创伤修复等。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是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最常见,扁平不规则多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碱性,胞核较大,长卵圆形,核仁明显 功能:具有蛋白质合成功能  纤维细胞: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广泛分布,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变化,圆形或椭圆形,功能活跃时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核小圆形或肾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小呈卵圆形着色较深,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 功能: ①吞噬作用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黏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非特异性吞噬-直接黏附被吞噬物(粉尘,衰老、死亡的自体细胞等) ②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  ③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3、浆细胞 LM: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消化、呼吸道)及慢性炎症部位。 功能:a、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b、参与体液免疫 4、肥大细胞 LM:大,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 沿小血管分布,于皮肤、消化管、呼吸道较多,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肝素:抗凝血;组胺和白三烯有引起过敏反应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对抗过敏反应。   5、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分布:小血管周围 形态:似纤维细胞 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伤修复 (二)纤维 1、胶原纤维2、弹性纤维3、网状纤维 (三)基质: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1、蛋白多糖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组成 有硫酸化和非硫酸化,硫酸化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肝素等。非硫酸化包括透明质酸 功能: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 分子筛:大量蛋白质多糖聚合物形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分子筛 2、糖蛋白  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及蛋白多糖结合的化学基团 3、组织液:(名解)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部分血浆成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血管回流到血循环中,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第三节 血液 一、概述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45%)、血浆( 55% ) 血浆(plasma) :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实验研究方法:用瑞特或吉母萨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血细胞         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 L Hb:120-150g/L             女:(3.5~5.0)×1012/ L Hb:110-130g/L 白细胞      (4.0~1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5%~30% 血小板       (100~300)×109/ L  二、红细胞 (一)形态结构 1、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 µm;中央浅染、较薄,厚约1 µm ;周缘较厚,约2 µm  2、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且易于酸性染料结合而染成红色。  (二)血红蛋白Hb Hb结合与运输O2和CO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2 Hb与CO 结合更牢固,可导致煤气中毒 (三)红细胞形态可变性: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四)血型 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抗原系统 血型: A型、 B型、 AB型和 O型。 临床输血意义:避免溶血(病理情况下,红细胞破裂的现象)。 (五)寿命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0 天 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六)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正常值: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评价 三、白细胞 分类依据: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50 ~ 70%) (1)形态结构:①直径10~12 µm, ②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         嗜天青颗粒:浅紫色,20%,为溶酶体.         特殊颗粒: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③核:呈杆状或分叶(2 ~ 5叶),以2-3叶居多 (2)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0 ~ 1%)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10~12 µm , ②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成蓝紫色 ③核分叶或“S”形或不规则; 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⑵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类似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10~15 µm ; ②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四种阳离子蛋白; ③核多2 叶 ⑵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 4、单核细胞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14~20µm ;占白细胞总数3%-8% ②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③核呈肾形、圆形 ⑵功能:在血中停留12~48小时后进入结缔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具有趋化性、活跃的吞噬和杀菌功能 5、淋巴细胞 主要为小淋巴细胞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6-8μm; ②胞质少,强嗜碱性,染成蔚蓝色 ③核常为圆形,一侧常有凹陷,着色深 ⑵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中淋巴细胞9-12um  大淋巴细胞13—20um血液中几乎不存在 四、血小板 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无核,但有完整的包膜 LM:双凸圆盘状,直径2~4 µm ;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 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寿命:7—14天。 第四章  肌组织 一、概述 肌组织构成: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和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构成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  (一)分类 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肌和心肌为横纹肌;骨骼肌为随意肌,心肌、平滑肌为不随意肌 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1、骨骼肌 ①骨骼肌纤维LM:形态:长圆柱状 结构:胞核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位于肌膜下。肌浆中(肌细胞质)充满肌原纤维,有周期性横纹。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相邻2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明带(I带)中央有Z线;暗带(A带)中央有H带,H带中央有M线 ②EM: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横小管(T小管transverse tubule) 概念: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肌原纤维 分布: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肌浆网 概念: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结构:肌浆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形成的扁囊称终池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膜中有钙泵和钙通道,贮存和释放Ca2+ (4)骨骼肌收缩的结果: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H带变窄或消失,暗带长度不变。 ·骨骼肌收缩原理 ·肌丝滑动原理 2、心肌 收缩具自动节律性、缓慢、持久、不易疲劳 心肌纤维LM:①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②核1~2 个,卵圆形,居中 ③有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   ④细胞间以闰盘连接 EM:①肌原纤维粗细不等,其间线粒体丰富 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 线水平 ③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而少,多形成二联体 ④闰盘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闰盘:(名解)①相邻心肌细胞的连接处染色较深的部位    ②光镜下呈横纹或阶梯状;电镜下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    ③功能:便于心肌的同步舒张和收缩 3、平滑肌: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血管等空腔性器官的管壁内,属不随意肌 LM:A、长梭形、无横纹 B、单核,杆状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第五章  神经组织 一、概述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组织成分 二、神经元 (一)形态结构和功能 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突起:树突、轴突 1 、胞体 (1)细胞膜:可兴奋膜,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产生和传导冲动 膜蛋白:含受体及离子通道 (2)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仁大而圆。 (3)细胞质: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①尼氏体 LM:HE染色切片中,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  EM: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功能:合成蛋白质。 ②神经原纤维 LM: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EM:由神经丝、微管构成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①粗短; 一至多个;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棘状的短小突起,称树突棘. ②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胞质相似 ③功能:接受刺激,树突和树突棘扩展了神经元的表面积 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的结构:树突和树突棘、微绒毛、质膜内褶 3、轴突 ①细长;一条;轴突末端形成轴突终末 ②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 ③胞质无尼氏体,含神经原纤维 ④功能:传导冲动,参与物质运输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分三类: ①多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假单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为三类: ①感觉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 三、突触 (一)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二)分类: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缝隙连接,传递生物电流 (三)化学突触 突触前成分: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即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前膜较厚,含钙离子通道 突触间隙:含有神经递质的水解酶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以及离子通道 四、神经胶质细胞(重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 分类 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重点) 起支持和绝缘作用,参与形成血脑屏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脑和脊髓受损伤时,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填补缺损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 小胶质细胞 来源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参与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 分类 作用 施万细胞 参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 卫星细胞 营养、保护神经节内的神经元 第四节 神经纤维 (一)概念: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长树突构成 (二)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五)神经纤维的功能 1.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 2.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 3.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 第六章神经系统 (名解)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组成: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质膜构成 功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七章循环系统 一、心脏  包括心腔、心壁、心的传导系统 心壁的结构(大题) 从内向外分三层: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1.心内膜 (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2)内皮下层:内层为薄层结缔组织 (3)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蒲肯野纤维 2.心肌膜 厚,心肌组织,呈螺旋形排列,心肌纤维(内纵、中环、外斜)。心房肌纤维短而细,可分泌心房钠尿肽,有利尿、排钠等作用。 3.心外膜 为心包脏层,为浆膜(间皮+结缔组织) 3.蒲肯野纤维(名解) 位置: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光镜结构:纤维短而粗, 形状不规则,染色浅,1-2的细胞核,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 功能:与心室肌纤维相连,能快速传导冲动,引发心室肌同步收缩  (二)中动脉(肌性动脉)(大题) 1. 内膜: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和内弹性膜(内膜、中膜的交界处)组成 2. 中膜: 较厚, 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3. 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外弹性膜(外膜、中膜的交界处) 功能:调节分配各器官的血流量,又称分配动脉 三、毛细血管  连接动、静脉。管径最细,分布最广,分支相互交织成网。是血液与周围组织内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一)一般结构 管径最细(一般为6-8µm)、分布最广的血管。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有周细胞,其功能:机械性支持作用和收缩功能 (二)毛细血管分类(大题)   结构特征 物质交换 分布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基膜完整 主要是吞饮小泡 中枢神经系统、肺、肌组织、结缔组织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窗孔,基膜完整、周细胞少,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少 主要是窗孔 胃肠黏膜、肾血管球、某些内分泌腺 血窦 内皮细胞管腔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有窗孔,无隔膜,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细胞间隙和窗孔 肝、脾、骨髓、一些内分泌腺 第八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1、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 2、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3、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防御:识别和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分子) 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稳定: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第一节 免疫细胞 主要的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抗原提呈细胞 (一)淋巴细胞 主要类型:①T细胞 ②B细胞 ③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及其分化而来的吞噬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了解)包括:单核细胞(血液)、  巨噬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破骨细胞(骨组织)、 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肝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 功能: 吞噬、参与免疫应答、分泌 (三)抗原提呈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 细胞,并激发T 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二节 淋巴细胞 淋巴组织(重点):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的组织,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一、弥散淋巴组织 无明确界限;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 二.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呈球形或椭圆形小体, 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含大量B细胞,一定量的T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生发中心: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体积增大,在小结的中央部出现一个浅染区,又称次级淋巴小结    无生发中心者的淋巴小结, 称初级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了解) 暗区:位于生发中心的深部,由许多大而幼稚的B细胞和T细胞构成。 明区:位于淋巴小结中央,着色浅,主要由中等 大小的B细胞和部分T细胞构成,还有较多的网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小结帽:主要在生发中心顶部,为密集的小淋巴细胞 第三节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和骨髓。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形成初始T 细胞,在骨髓形成初始B细胞,培育淋巴细胞的场所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初始淋巴细胞在此遭遇抗原或接受抗原提呈,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二、淋巴结     被膜:薄层结缔组织,凸侧有输入淋巴管穿越,门部含输出淋巴管(了解) 小梁:粗网架(了解)  淋巴结       浅层皮质:含大量淋巴小结,以B细胞为主    实质 皮质 副皮质区:弥散淋巴组织,以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含重要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皮质淋巴窦:包含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髓质 髓索:B细胞为主           髓窦:同皮窦,巨噬细胞更丰富 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 巨噬细胞清除淋巴中的抗原物质(细菌、病毒、毒素等) 2.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B 细胞);细胞免疫应答(T 细胞) 三 脾   被膜:厚,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覆间皮。(了解)   小梁: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有小梁动静脉等。(了解) 脾       脾小体:(淋巴小结)B细胞构成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弥散淋巴组织,以T细胞为主   实质 红髓 脾索:富含血细胞,大量巨噬细胞,能 滤过血液         脾血窦:窦壁内皮呈长杆状,和网状纤维一起形成多孔隙栅栏状结构      边缘区:有较多巨噬细胞,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脾的重要通道 (二) 脾的功能 1. 免疫应答:对血源性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 2.滤血:巨噬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亢进可致贫血 3. 造血:胚胎早期造血;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恢复造血 4. 储血   淋巴结 脾 被膜特点 薄,有输入淋巴管 厚,外包间皮,内含平滑肌 小 梁 薄 粗大,含小梁动、静脉,平滑肌 实质组成 分皮质和髓质 分红髓和白髓 淋巴小结 皮质浅层,单层排列 脾小体,散在 胸腺依赖区 副皮质区 动脉周围淋巴鞘 窦内液体 淋巴液 血液 功 能 淋巴滤过,免疫应答 滤血、造血、贮血、免疫应答 第九章 消化系统 (一)、组成 1.消化腺 2.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二)、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粪便          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咽、食管和肛门)保护功能、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功能 黏膜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胃腺、肠腺 消化管      粘膜基层:薄层平滑肌 一般结构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的粘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       肌层:内环外纵(胃为两层)、肌间神经丛       外膜:纤维膜(咽、食管、直肠)和浆膜(胃、小肠大部分与大肠) 五、胃    黏膜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分泌黏液,保护       固有层:胃底腺,(含主细胞、壁细胞)、贲门腺、幽门腺 胃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    肌层:厚,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外膜:浆膜 胃底腺(重点) ①主细胞(胃酶细胞) LM:位于腺的体、底部,柱状,核圆,,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EM: 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体,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②壁细胞 LM:在腺的颈、体部较多,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强嗜酸性 功能: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分泌内因子 ③颈粘液细胞 ④内分泌细胞 ⑤未分化细胞 六、小肠 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含杯状细胞),吸收细胞     黏膜  固有层: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淋巴小结,小肠腺,潘氏细胞        黏膜肌层:  小肠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     肌层:内环、外纵 两层平滑肌构成     外膜:部分十二指肠为纤维膜,其余为浆膜 表面积三级放大 ①环行皱襞  ②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具有扩大小肠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运送的作用   ③微绒毛 (1)吸收细胞  LM: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游离面有纹状缘 EM: 游离面:有大量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 微绒毛:使细胞游离面扩大30倍 细胞衣:糖蛋白,含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是消化吸收的部位              侧面:紧密连接阻止肠腔内的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 胞质: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将吸收的脂类形成乳糜微粒                  功能:1.参与消化吸收 2.分泌肠激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成为胰蛋白酶    3.参与sIgA的释放过程 (2).杯状细胞:散于吸收细胞之间,分泌黏液;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小肠腺内的细胞组成 1.吸收细胞 2.杯状细胞 3.内分泌细胞 4.潘氏细胞 小肠腺所特有,锥形,胞质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作用,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5.干细胞: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中央乳糜管:细密的结缔组织,中央有1-2条较粗的纵行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肠绒毛的顶端,向下穿过黏膜肌进入黏膜下层汇成淋巴管   胃 小肠 结肠 皱襞 纵行 环行 半环行 绒毛 无 有 无 黏膜 不含杯单柱 含杯单柱 含杯单柱 丰富胃腺 绒毛,肠腺 大量肠腺 内环外纵平滑肌 黏膜下层   十二指肠腺   肌层 厚,三层   结肠带结肠袋 外膜 浆膜 一般浆 大多浆          中央静脉:肝细胞中央有一条贯通其长轴的静脉        肝板:由单层肝细胞排列形成;切片上呈现为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并吻合成网                             肝小叶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 汇入中央静脉,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有大量 (肝脏结构     窗孔,无基膜,通透性高     和功能  窦周隙:位于血窦内皮细胞与肝板的肝细胞之间,充满血浆,分布有贮 基本单位 )    脂细胞(储存维生素A和产生细胞外基质) 多角棱柱状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围成,输送胆汁,胆汁从肝小叶中             中央流向周边  门管区(重点):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为门管区。                                              有三种伴行的管道: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小叶间动脉 肝动脉分支 管壁较厚,腔小而规则 小叶间静脉 肝门静脉分支 管壁薄,腔大而不规则 小叶间胆管 肝管分支 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管腔狭窄         第十章:呼吸系统 1.气管的组织结构:由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组成。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固有层:结缔组织)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含许多混合性气管腺。外膜:“c”型透明软骨环。 2.肺的导气部包括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支气管等。 3.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4.肺泡与肺泡之间少量的结缔组织称为肺泡管。吞噬了大量灰尘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 5.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连续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巨噬细胞。 6.肺泡: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为半球形的囊泡,直径约0.2nm,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部位。 7.I型肺泡细胞:覆盖95%肺泡表面,扁平宽大,不含核处薄且参与气体交换。 8.Ⅱ型肺泡细胞:覆盖5%的肺泡表面 ,圆或立方形,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磷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可增殖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 上皮 杯状细胞 腺体 软骨片 平滑肌   小支气管 假复层纤毛 有,逐渐较少 有,逐渐较少 有,逐渐较少 散在平滑肌束 终末细支气管 单层纤毛柱状 无 无 无 完整环形肌层 9.血气屏障: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与肌膜,连续毛细血管肌膜与内皮。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 1.滤过膜(滤过屏障):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构成;选择性通透血浆成分,形成原尿。 2.足细胞:脏层细胞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突起。 3.肾单位: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两种。 4.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曲部,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远端小管曲部五个段落。 5.肾脏皮质内的肾小叶由中间的髓放线和两侧的皮质迷路组成。 6.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小体是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是由近端小管(曲部和直部)和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和曲部)组成。 {书本131页}        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该激素的作用是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兴奋性,尤其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及神经系统有这显著的影响。 2.滤泡旁的细胞合成分泌降钙素,该激素的作用能够促进骨细胞活动,使骨盐沉着于类骨质,并抑制肾小管和胃肠道吸收钙离子,使血钙浓度降低。 3.肾上腺皮质包括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部分。各部分分泌的激素分别是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雄细胞,糖皮质激素及少量雌激素。其作用分别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及排出钾离子,同时刺激胃黏膜等吸收钠离子,使血钠离子的浓度升高,钾离子浓度降低,维持血容量;促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并转变为糖,且具有抑制免疫应答和抗炎症等作用;内含较多的脂褐素和少量脂滴。 4.肾上腺髓质细胞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两种,分泌的激素分别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分别是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促使小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 5.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6.腺垂体包括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 7.嗜酸性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是生长激素,催乳激素;其作用分别是促进机体代谢及生长,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从而使骨增长;可促进乳腺的发育和乳汁的分泌。 8.嗜碱性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雌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其作用分别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和释放;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卵泡雌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的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的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分泌雄激素。 9.下丘脑弓状核合成分泌的激素有两大类,分别为释放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10.垂体门脉系统由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和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 11.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的激素分别为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此两种激素在下丘脑释放出来,其功能分别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并促进乳腺的分泌。 12.肾上腺的光镜结构: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包括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髓质包括髓质细胞。 13。甲状腺的光镜结构:是由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甲状腺滤泡包括滤泡上皮细胞。                    第十五章:男性生殖系统 1.肾脏皮质内的肾小叶由中间的髓放线和两侧的皮质迷路组成。 2.生精上皮由一层支持细胞和多层生精细胞组成。 3.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4.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精子形成期。 5.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有支持营养生精细胞,产生睾丸液,吞噬精子细胞残余胞质和参与血-睾屏障构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等。 6.睾丸间质:生精小管之间富含血管和淋巴管的疏松结缔组织。 7.睾丸间质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成群分布,直径15~20nm,核圆,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胞质嗜酸性,电镜下有丰富的管状嵴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 8.精子发生: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连续增殖分化过程。 9.血-睾屏障:由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在生精小管与睾丸间质内生精小管中存在着的。 第十六章  女性生殖系统 本章重点 掌握:卵泡发育及成熟各阶段的形态,排卵,卵泡的内分泌功能;黄体的结构与功能;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熟悉:卵巢和子宫的一般结构 (一)卵泡的发育与成熟(四个阶段) * 卵泡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以后数量逐渐减少;青春期后,在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刺激下,每个月经周期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绝经期后,排卵停止。 卵泡呈球形,由一个卵母细胞和包绕在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构成。  卵泡的发育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1、原始卵泡  特点:体积小,数量多。位于皮质浅层由1个初级卵母细胞 + 1层扁平的卵泡细胞组成。 初级卵母细胞:    圆形,直径约40 µm,胞质嗜 酸性,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 , 长期停滞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 2、初级卵泡 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增大,核糖体、RER增多;出现皮质颗粒(溶酶体) 卵泡细胞:细胞增生;变为立方或柱状,多层; 透明带:位于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由三种蛋白构成:ZP1、ZP2、ZP3( ZP3为精子受体)。卵泡细胞的突起穿入透明带,与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或胞膜接触,并有缝隙连接,传递营养和信息分子 次级卵泡 卵泡细胞增至6-12层;卵泡腔形成;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  卵泡周围形成卵泡膜   内层: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具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特征;合成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转化成雌激素   外层:有平滑肌纤维 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 成熟卵泡 卵泡液急剧增多,卵泡增大,直径可超过2cm;卵泡壁变薄;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 初级卵母细胞直径可达125-150 µm,排卵前24小时内,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二)排卵  概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连同外面的透明带、放射冠与卵泡液一同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排卵时间: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排卵因素:与垂体分泌大量的LH有关 卵子的命运:在24小时内—— 未受精:退化、被吸收;受精: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和一 个第二极体。 (三)黄体的形成与退化  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在LH的作用下,演化成富含血管、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 黄体的构成: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都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征。 颗粒黄体细胞:颗粒细胞分化成;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中央,分泌孕激素。 膜黄体细胞:即原膜细胞;数量少,体积小,胞质和核染色深,主要位于黄体周边;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 月经黄体:卵未受精,黄体维持两周左右即退化 妊娠黄体:卵受精,黄体继续发育增大 *黄体的转归 月经黄体:小(1.5~2cm),存在时间短(仅14 天左右) 卵受精↓ 妊娠黄体:大(可达5cm),存在时间长(可达5~6个月)   卵未受精 ↓ 白体 黄体退化后被致密结缔组织取代,成为瘢痕样的白体 (四)闭锁卵泡 从胎儿时期 至出生后,整个生殖期,绝大多数卵泡在发育的各个阶段停止生长并退化,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 子 宫 厚壁的肌性器官,分底部、体部和颈部;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黏膜) (一)子宫壁的结构  外膜:大部为浆膜,子宫颈以下为纤维膜。 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分黏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    妊娠时肌纤维可分裂增殖,可显著增长,分娩后可恢复。  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单层柱状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  固有层:含子宫腺, 基质细胞,螺旋动脉和基底动脉。 子宫动脉的分支:在基底层形成短而直的基底动脉;在功能层螺旋走行,称螺旋动脉 可分为表浅的功能层和深部的基底层  功能层:较厚,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剥脱出血,即月经  基底层:较薄,不参与月经形成,在月经期后能增生,修复功能层 (二)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在卵巢雌激素、孕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功能层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和增生修复。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直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平均为28天,范围为20-40天,但每个女性自身的的周期相对稳定。 (1)月经期 时间:第1- 4天  原因: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大大减少   变化:螺旋动脉持续收缩,内膜缺血坏死,继而扩张、出血,内膜功能层块状脱落  (2)增生期(卵泡期) 卵巢内一批卵泡开始发育,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增生 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 晚期,内膜增厚至2-3mm,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增长、弯曲 3、分泌期(黄体期) 卵巢内黄体形成,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内膜增厚至5mm 子宫腺极度弯曲,膨胀,充满分泌物 螺旋动脉增长,更弯曲 固有层基质中含大量组织液而水肿,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 卵若受精,发育为蜕 膜,否则,进入月经期 第十七章胚胎学绪论 本章重点 掌握:胚胎学的概念、胚胎发育的分期 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 胚胎学概念:胚胎学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涉及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二)胚胎发育的分期  1.胚期:受精卵形成~第8周末,胚发育为初具雏形的胎儿  2.胎期:第9 周-出生, 胎儿生长,各系统继续发育并出现功能活动 第十八章胚胎发生总论 本章重点 掌握:生殖细胞和受精、胚泡形成和植入、胚层的形成、胎膜和胎盘 熟悉: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外形的建立、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双胎、多胎、联胎、先天性畸形 一、 生殖细胞和受精 (一)生殖细胞 1、精子的发生、成熟和获能 (1)精子发生:睾丸 (2)精子成熟:附睾 (3)精子获能:女性生殖道(子宫和输卵管) 精子的获能:精子在附睾成熟后,仍不能释放顶体酶。精子在穿越女性生殖管道的过程中,获得了释放顶体酶、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能力,因而能使卵子受精,该现象称获能。 2、卵子的发生和排卵 从卵巢排出的是卵冠丘复合体。是由放射冠和透明带包被的次级卵母细胞而非成熟的卵子。卵子成熟于受精过程。若未受精,卵冠丘复合体于排卵后12—24小时退化并随月经排出。 受精 1、概念: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精子的部位:大多在输卵管的壶腹部 时间:大多在排卵后12小时内 3、受精过程 (1)获能精子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内酶,解离放射冠的颗粒细胞 (2)另外一些获能的精子与透明带上精子受体结合后,释放顶体酶,溶蚀透明带,精子穿越透明带。 (3)精子头侧面的细胞膜与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膜融合,精子细胞核和细胞质进入卵子内。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速分裂,形成成熟的卵子,精子核与卵子核融合。 次级卵母细胞的相应变化:卵膜下的皮质颗粒释放至卵周间隙,与透明带结合,改变透明带的结构,使其不再让其它精子穿透,从而保证单精受精。透明带反应 次级卵母细胞迅速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4、受精的意义 ①恢复了二倍体特性  ②激活了卵的代谢  ③决定了遗传性别  5、受精的条件 ①生殖细胞发育成熟 ②生殖管道通畅 ③精卵适时相遇 ④精子有质有量 ⑤激素水平正常 二、胚泡形成和植入 ㈠ 卵裂和胚泡形成 受精卵  ↓卵裂:受精卵早期特殊的有丝分裂 桑椹胚 ↓     滋养层:一层扁平的细胞,构成胚泡壁 胚 泡  胚泡腔:胚泡中央的空隙     内细胞群:滋养层内面一侧的一群细胞 桑椹胚:12~16细胞期,受精后第三天 ㈡ 植入,又称着床 1、概念: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2、植入过程、时间 植入的过程:胚端滋养层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溶解子宫内膜,胚泡完全侵入功能层后,由周围内膜修复缺口 时间:开始于受精后第5-6天,完成于第11-12天。 3、植入部位:正常植入部位:子宫的体部和底部 4、植入过程中胚胎和母体的相应变化 ①滋养层的演变:滋养层细胞增生分化为两层: 合体滋养层——外层,较厚,细胞质融合,细胞界限消失 细胞滋养层——内层,一层细胞,细胞膜完整,界限清楚 ②子宫内膜的蜕膜反应:子宫内膜妊娠期改名蜕膜:充满糖原和脂滴,细胞转变为蜕膜细胞      变为蜕膜的结果:血液供应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更肥大;内膜进一步增厚。子宫的蜕膜反应:形成基蜕膜 、包蜕膜、壁蜕膜  三、 胚层的形成 (一)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第2周)  二胚层胚盘:上胚层:柱状细胞   下胚层:立方形细胞 内细胞群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圆形盘状的胚盘,由两个胚层组成,邻近滋养层的一层为柱状上皮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为立方细胞未下胚层。上胚层细胞增殖,其内出现小腔隙为羊膜腔,腔内液体为羊水,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延伸,形成由单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围成的卵黄囊,出现了胚外中胚层、胚外体腔和体蒂(发育为脐带)。 第2周小结(主要变化) ①完成植入②二胚层胚盘形成③羊膜腔和卵黄囊出现④滋养层分化为两层⑤蜕膜发应:子宫内膜改称蜕膜:基蜕膜,壁蜕膜和包蜕膜 (二) 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发生(第3周) 原条:第三周初,上胚层细胞增殖、迁移,形成一条纵向的细胞索,称原条。 原条的意义:1、形成脊索2、参与形成中、下胚层3、确定头、尾端 三胚层胚盘: 当内胚层和中胚层形成后,上胚层改名为外胚层。 *无中胚层的部位:胚体的头、尾端 第3周小结(主要变化) 出现中胚层,三胚层胚盘(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形成②中轴结构建立 ③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形成 四、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形成 (第4~8周) 1、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系统、皮肤的表皮 2、中胚层的分化:结缔组织、肌组织、血管和皮肤真皮 3、内胚层的分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上皮组织 原始消化管:① 两端封闭(口咽膜、泄殖腔膜);② 中部腹侧与卵黄囊相通;③ 从头端到尾端依次分为前、中、后肠三段;④ 分化为消化管与呼吸道的上皮、消化腺等。 4、胚体外形的建立 胚体外形的总体变化过程:平盘胚→圆柱胚 原因:各部分生长速度不同 中快于边 外快于内 纵快于横 头快于尾 结果:纵向上形成头褶、尾褶;横向上形成侧褶;平盘胚变成圆柱胚;至第八周末——头颈明显,颜面形成;躯干变直,四肢发生;外阴可见,性别不分;头大尾小,初具人形 第4~8周小结(主要变化) ① 三个胚层向各自的方向分化  ② 各器官系统的原基形成  ③ 胚体外形由平盘胚演变成圆柱胚 ④ 胚体初具人形、颜面初具人貌 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1、绒毛膜 基本构成:由绒毛膜板、各级绒毛干及绒毛组成。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绒毛膜板 发育过程:包蜕膜处绒毛退化、消失形成平滑绒毛膜;基蜕膜处绒毛反复分支,生长茂密形成丛密绒毛膜 2、羊膜 分泌羊水 羊水的意义: ①有利于胚胎发育:对称性生长,防止粘连; ②有利于发育环境稳定:缓冲作用,保温作用; ③有利于分娩:扩张宫颈,冲洗产道。 3、卵黄囊 意义:①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形成造血干细胞和原始血管;    ②囊壁的内胚层细胞生成原始生殖细胞。 4.尿囊 形成:卵黄囊尾侧伸向体蒂的盲囊,随原始消化管的形成而开口于原始消化管尾端的腹侧。 意义: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尿囊动脉和尿囊静脉各一对。 5.脐带 形成:以体蒂为原基内有脐血管(脐动脉2条,脐静脉1条,由尿囊血管演化而成) 作用:作为输送管道 (二)胎盘 定义: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状结构 1.胎盘的结构 (1)大体结构  外形:圆盘状,中厚边薄,重约500克。 胎儿面:光滑,羊膜覆盖,脐带位于中央或偏位。血管分支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 母体面:暗红、粗糙、15-30个胎盘小叶,叶间为浅沟。 (2)微细结构 组织构成:胎儿的丛密绒毛膜+母体的基蜕膜 丛密绒毛膜:绒毛膜发出40~60个绒毛干,绒毛干发出许多细小绒毛。绒毛干末端延伸至基蜕膜,形成细胞滋养层壳,借此固定于基蜕膜。 绒毛间隙:绒毛干之间的间隙,含母体血液。 基蜕膜:底部有螺旋动脉和子宫静脉开口,有胎盘隔分隔绒毛间隙。 胎盘隔:绒毛干之间为绒毛间隙,有基蜕膜构成的短隔深入其内而形成的结构 2.胎盘血循环和胎盘屏障 特点:两套,互不相混,但可进行物质交换 途径:① 胎血循环:脐A → 胎盘A → 毛细血管 → 胎盘V → 脐V    ② 母体循环:子宫A → 螺旋A → 绒毛间隙 → 子宫内膜V → 子宫V 胎盘膜,又称胎盘屏障,是胎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构成: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内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组成 功能:有利于物质交换 3.胎盘功能 ① 物质交换:既是胎儿的营养器官,又是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② 屏障作用:可防止母血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③ 内分泌功能:由合体滋养层细胞产生多种激素,是胎儿和母体共有的一个内分泌器官 分泌的激素主要有: 含氮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进黄体发育,维持妊娠 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HCS):促进乳腺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类固醇激素:人胎盘孕激素、人胎盘雌激素 六、 胚胎各期外型特征及胚胎龄的推算 1、胚胎龄的推算 (1)月经龄:临床上常采用 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胎儿成熟娩出,约280天 (2)受精龄:胚胎学采用 受精之日~胎儿成熟娩出,约266天 2、预产期的推算 年加1或不加、月+9或-3、日加7 七、先天性畸形 1、先天性畸形的环境因素 致畸因子:能引起先天畸形的环境因素。 五大类:生物性、物理性、药物、化学物质、其它致畸因子。 2、胚胎的致畸敏感期 定义:受到致畸作用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 时期:第3周至第8周 原因:此期细胞增生、分化活跃,胚体形态发生复杂,最易受到干扰而发生形态结构畸形。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