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杜林论》 恩格斯 (一)

2020-07-25 17:12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作者恩格斯,不多介绍了。本书出版于1878年,内容是1877年到1878年在《前进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杜林,柏林大学讲师,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兼改革家”自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猛烈攻击。本书就是对杜林的回应和反击。


第一编 哲学

一 分类。先验主义


1.什么是哲学


恩格斯说,“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那些形式的原则,这些原则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因而自然界和人类都应当适应这些原则。

但是,思维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原则呢?从自身中吗?不。逻辑模式只能同思维形式有关系;但是这里所谈的只是存在的形式,外部世界的形式,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


这样一来,全部关系都颠倒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哲学是什么?最通俗的解释,哲学就是“让人生幸福的方式”。而这句话隐含的另一个意思则是,我们经常会遭遇不幸。不过,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些,只问在这里的“幸福和不幸”是什么呢?

它首先是人的自我感受。同样的环境变化,人的感受也会不同,有“帘外雨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甚至在同一件事中,当事双方的感受也会不同,胜者欢喜,败者失落。

那么,人的这些特殊的自我感受从哪来呢?正是从外部世界得来。

因此,哲学就变成了“研究自我感受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学问,也就是探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恩格斯说,“如果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思维”当做某种现成的东西,当做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那么结果总是如此。如果这样,那么意识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此密切地相适应,就非常奇怪了。

可是,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在另一本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这样来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


仍然用最通俗的解释,“相信某个理论绝对正确,因而要求别人必须按照这个理论改造自己”,就是“唯心主义”。例如,“你不成功,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这就是唯心主义。


“接触某个理论,从自身经历验证了理论的正确,再根据理论指导,确立自己的目标,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理论”,就是“唯物主义”。


或者这样说,认为某个理论是“绝对真理”,这就是“唯心主义”。只承认某个理论是“相对真理”,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的,这就是“唯心主义”。


3   主观局限性


恩格斯说,“这样人们就碰到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


但是,这个矛盾不仅存在于世界和人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中,而且还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它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这正像某些数学课题在无穷级数或连分数中得到解答一样。


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


通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来看现实生活,就会发现,唯心主义的影响要广泛得多。我们经常会轻信某个消息,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这种状况统称为“主观意识的局限性”,它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因此,我们更应该谨慎考虑,慎重决定,并且事先设定预案,以便于应对偏离理论的突发状况。


4    存在是本原的一些例证


恩格斯说,“在纯数学中知性决不是只处理自己的创造物和想象物。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用来学习计数即做第一次算术运算的十个指头,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但总不是知性的自由创造物。

为了计数,不仅要有可以计数的对象,而且还要有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开它们的数以外的其他一切特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

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种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但是,为了对这些形式和关系能够从它们的纯粹状态来进行研究,必须使它们完全脱离自己的内容,把内容作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放在一边;这样就得到没有长宽高的点,没有厚度和宽度的线,a和b与x和y,常数和变数;只是在最后才得到知性自身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即虚数。

甚至数学上各种数量的表面上的相互导出,也并不证明它们的先验的来源,而只是证明它们的合理的联系。

矩形绕自己的一边旋转而得到圆柱形,在产生这样的观念以前,一定先研究了一些现实的矩形和圆柱形,即使它们在形状上还很不完全。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如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计算时间和制造器械。

但是,正像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而同现实世界相对立。

社会和国家方面的情形是这样,纯数学也正是这样,它在以后被应用于世界,虽然它是从这个世界得出来的,并且只表现世界的构成形式的一部分——正是仅仅因为这样,它才是可以应用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已经诞生一百多年了,它也会被某些人把它“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而同现实世界相对立。”


当我们在宣讲马克思主义原理时,必须警惕这个滑向“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深入到现实世界中,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再次得出和验证马克思主义原理,然后再用这个已经与现实世界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这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实现。


恩格斯说,“为了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引入真实的关系,来自现实物体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线、面、角、多角形、立方体、球体等等观念都是从现实中得来的,只有陷入幼稚意识形态的人,才会相信数学家的话:第一条线是由点在空间的运动产生的,第一个面是由线的运动产生的,第一个立体是由面的运动产生的,如此等等。

这种说法甚至也遭到语言的反驳。一个具有三维的数学图形叫做立体,corpus solidum,就是说在拉丁文中这个词甚至是指可以触摸到的物体,所以这个名称决不是从知性的自由想象中得来的,而是从确凿的现实中得来的。”


克服主观意识的局限性,避免“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就必须敢于“质疑权威”。这种质疑,不同于“无知者无畏”,更不能是单纯地不相信,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提取客观事实,与权威思想相互对照。我们只是拒绝不假思索地接受权威,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自创新说。



二 世界模式论


1    存在


恩格斯说,“企图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这正是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所说的话。”


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特殊的意义。黑格尔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前一代人,并且正是当时哲学的主流。黑格尔试图用“辩证思维方法”证明,精神是第一位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精神的“外化”。


但是,同样由他所运动的“辩证思维方法”必然得出的是,“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因此,“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


2    世界的统一性


恩格斯说,“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都是存在的、实有的。它们被综合在这种存在的统一性中,而不在任何别的统一性中;说它们都是存在的这个一般性论断,不仅不能赋予它们其他共同的或非共同的特性,而且暂时排除了对所有这些特性的考虑。


因为只要我们离开存在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共同点这一简单的基本事实,哪怕离开一毫米,这些事物的差别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


至于这些差别是否在于一些是白的,另一些是黑的,一些是有生命的,另一些是无生命的,一些是所谓此岸的,另一些是所谓彼岸的,那我们是不能根据把单纯的存在同样地加给一切事物这一点来作出判断的。”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世界“包罗万象”。世界因它的多样性而精彩,却给人类认识世界制造了巨大的难题。为了认识世界,人们不得不把世界压缩,例如,水在任何地方都还是水,这样我们就有了“世界的统一”。


但是,仅仅将“世界的统一”归为“存在”本身,我们只得到了一个空泛的概念。如果我们满足于“水在任何地方都还是水”,也就无从发现水的各种属性。“存在”必须也只能从它的“物质性”来认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也是“唯物主义”理论的根基所在。

《反杜林论》 恩格斯 (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