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伏羲与女娲

2020-04-03 15:13 作者:HoldenLW  | 我要投稿

伏羲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顾颉刚先生考究此书成书于周朝之初,《周易,系辞传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爰过, 黄帝所为。”

3.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4.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年)《管子》:自理国虙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

5. 成书约于先秦时期,具体年代待考《庄子》: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次生态的转变

1. 成书于西汉,收录战国时期屈原的辞赋,《楚辞,大招》: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2. 西汉,《礼记》:梦月之春……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3. 西汉,《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4. 晋代,《抱朴子,对俗》:作瑟,造《驾辩》之曲”

5. 唐代,《史记补》: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风之气,乃画八卦。

6. 唐代,《皇王本纪》:此皆犹人之伏羲。神之伏羲,则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

7. 宋代,《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

8. 宋代,《太平御览》引《王子年拾遗记》:师蜘蛛而结网。

9. 南宋,宋罗泌《路史,后记一》:取牺牲以冲庖厨。

10. 清代,《世本,帝系篇》:太昊伏羲氏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伏羲作为帝王之一,史料涉及广泛,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摘录了一些稍具代表性的资料进行罗列。同前文一样,先秦典籍作为原生资料。其他后世资料作为次生态演变资料。

 

第一阶段:伏羲之名虽出现在先秦诸多典籍里,但是伏羲之名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殊性,那就是“出现晚,成名早”的特点。他的名号比“尧舜禹、黄帝、炎帝”出现的都要晚,直至战国时期《庄子》才第一次出现。出现“伏羲”这一帝王名号的的最初原因还要归咎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为了支持自己的学说,甚至在《封禅》中,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帝王系统,就此伏羲的帝王之名逐渐被普及(刘慧萍老师观点简单整合)。这也正好切合了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系统,伏羲也就在这“神话历史化”的作用下,伏羲也就正式加入了“三皇五帝”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既然伏羲成为帝王级别的神格,自然需要一定的社会贡献先能“服众”,这也符合神话政治化的趋势,人的观念难免会影响神话的传播,于是伏羲的社会文化属性也被放大如八卦、结网记事、婚礼等。其中就包含了《山海经》中记载的“爬建木”等事迹,不仅为帝王的形象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让伏羲作为“大神”的神格与人类拉进了距离。由此可见,古代初级社会的一系列进步,几乎都归到了伏羲的名号之下,这样,伏羲“帝王”的名号才逐步稳定下来(刘慧萍老师,《伏羲神话传说禹信仰研究》简单归纳得出)。在这一阶段,因为五行思想的影响,伏羲的帝王形象因为受众范围并不如“黄帝”广泛,受到了一定的边缘化的影响,这也就出现一些“伏羲”、“大皞”等名号的结合,伏羲变成了东方天帝,司掌春天(结合李炳海老师观点,归纳得出)。

 

第三阶段:伏羲在成为“圣王”后,进入汉代,伏羲的神格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首先在形象上,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人首蛇身”的形象,如南阳汉画馆一些伏羲、女娲的图片。从一些古籍中可以看出,作为神力的象征,“耳蛇”、“操蛇”等特征都与蛇离不开关系,这也与古代蛇图腾的崇拜有关系,所以伏羲的形象也就与“人首蛇身”有了联系。除此之外,伏羲又进一步加上了“雷神”的属性(刘慧萍老师,《伏羲神话传说禹信仰研究》简单归纳得出)。在远古时代,“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效果,人对这种巨大的力量产生恐惧与敬畏。所以,在神话“政治化”的作用下,雷神与伏羲的神格属性也挂上了钩。

 

第四阶段:在后汉代的神话典籍进程中,神话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化”的效果。首先,伏羲神话在一定的传播与演化过程中,与“女娲”神话发生了联系,特别是苗族、傣族等广泛流传的洪水兄妹神话,都与伏羲扯上了联系,这也符合神话“伉俪化”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一些道教思想的影响,还有出现了另外一种“雌雄同体”的形象(闻一多先生,“伏羲考”简单归纳)。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阶段:在近现代研究中,伏羲的学术理论研究以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为基础,衍生出了很多流派,但其帝王形象已然确定,其对于社会的贡献属性,也因为多年的流传,让人无法反驳。目前伏羲的研究多从墓葬、民俗方向入手,期待能有新的发现。


女娲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2. 成书于西汉,收录战国时期屈原的辞赋,《楚辞》:“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次生态的转变

1. 西汉,《淮南子》: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

2. 西汉,《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褴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3. 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4. 西汉,《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5. 东汉,《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6. 三国时期,《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7. 宋代,《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诉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与泥中,举以为人。”

8. 清代,《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9. 近代,《帝王世纪辑存》:女娲风姓,承伏羲制度,亦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女娲的资料与伏羲一样,涉及范围广,史料记载庞杂,所以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能选择一些稍具代表性的资料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大母神。在女娲的先秦资料中,无一不显示着“孕育”、化生等神格。这与远古时期“氏族”部落都是女性掌权的有关系。正如屈原在《天问》中的问题相同,人对于自己最初的来历都存在着疑问,所以女娲的“神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无限的放大,如“一日七十化”等等。另外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大地”的崇拜,女娲身上“大地”的属性,也随着其神话的流传得以推广(杨利惠,《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简单归纳)。

 

第二阶段:文化英雄。女娲大母神形象树立的同时,因为“造人说”的广泛流行,这也就间接推动了其文化英雄的属性。因为作为人类初祖之一,若是只有一项“丰功伟绩”既然难以与其他帝王并肩。虽然女娲的形象“父系社会”中并没有得到推广,但在汉代时期,女娲“补天”神话通过《淮南子》得以推广。作为女性英雄,女娲斩黑龙、治洪水、定姻缘、立法度、造乐器等一系列功绩也得以传播,因此“神格”得以被赋予,这也让女娲的神位瞬间提升,也得以进入“三皇五帝”的讨论行列(杨利惠,《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简单归纳)。在这一阶段,女娲的文化英雄属性虽然被放大,但仍无法逃脱“神话人说”的历史趋势,她与伏羲的“伉俪化”也就此出现,此论证在伏羲篇章已经简单说明,在此不做赘述。女娲甚至在此阶段有了“风氏”这种人类的姓,还多了一些后代。虽说女娲的“神性”因为这些学说的兴起有些降低,但这也无疑拉进了“神”与“人”的距离(结合李炳海老师学说分析得出)。

 

图片来网络


第三阶段:造人说的政治化。因为在上一阶段,女娲的“人首蛇身”的“大神”形象得以在民众心中确立,这也让女娲的“女帝”形象顺理成章的形成,于是,其最本真的“造人说”就被古代帝王与政治家利用。比如《风俗通义》中的黄土造人,这就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人增加了一种“阶级”意识,方便统治者的统治(结合李炳海老师学说分析得出)。

 

第四阶段:现阶段女娲的研究与伏羲类似,在广泛流传的史料中逐渐成型,一些既定的故事也很难在深挖或者推翻。只能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文化的研究,或者一些文化延伸型的研究,如叶舒宪教授提出的女娲与“蛙”的形象类比,或者是对比其他神话派系的“大母神”的对比研究。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伏羲与女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