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矿泉水,可能是假的。不管多贵的水,消费者都不是为水买单。
虽然我们习惯将无色无味的饮用水统称为矿泉水,但不是所有的瓶装水都能被称为“矿泉水”。
天然矿泉水属于国家矿产资源,来源、矿物质含量都有明确规定。
天然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钻井采集,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

按照水源的不同,我国的瓶装水一般分为天然矿泉水和包装饮用水两种,包装饮用水中又包含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水和其它饮用水。
品牌定位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其它饮用水、纯净水和天然水、天然矿泉水。
其它饮用水中以矿物质水为主,例如1元/瓶的康师傅、冰露等,这些主要是将矿物质人工添加到水中,撑起了2010年以前瓶装水的主要市场。

再高一档次的主流产品是包装饮用水中相对高端的部分——天然水和纯净水,价格大约在1-3元/瓶左右。
“有点甜”的农夫山泉(天然水),“心纯净,行至美”的华润怡宝(纯净水),都是这阶段这档次的产品, 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一个由自来水过滤净化而来。
虽然水源、生产工艺不同,但成品的安全标准是一样的。这两种产品加起来占据了瓶装水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高达47.8%。

再往上是 比较大众的天然矿泉水产品,价格区间控制在3-5元/瓶左右,如百岁山、农夫山泉运动盖的矿泉水等。
如果从市场定价来看,更高端的产品也有,大多也是天然矿泉水,如大家熟知的依云(evian)、不少高端酒店都会配备的北欧矿泉水品牌芙丝(VOSS)等。

不像可乐、果汁等饮料带来的不同味觉刺激,不管是矿泉水、纯净水还是天然水,再怎么分区分档,喝起来都是没味道。
一瓶无色无味的水而已,凭什么卖我那么贵?

具体细节可能有出入,例如时代变迁带来终端渠道的变革,例如不同生产厂家成本、利润分配规划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瓶水里最贵的部分不是水。
农夫山泉上市时的招股书数据也能佐证,渠道成本、营销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占了大头,水几乎是一瓶水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此次农夫山泉桶装水上调价格,就与上游PET的价格波动有关系,而PET是生产瓶身的重要材料。
因此,不管1元的还是1500元的水,消费者都不是为水买单。
要问贵有没有贵的道理,只能说玻璃瓶装的确实比2元塑料瓶装的看上去有质感,垃圾分类的时候能感受到2元瓶又的确比1元瓶结实。
上世纪90年代,娃哈哈推出“娃哈哈纯净水”笑傲市场,一直到现在,还有哇哈哈纯净到被实验室包圆用来做实验的传说。
后来喝水也要和营养挂钩,康师傅们主动往水里加“矿物质”。
十几年前,3元一瓶的百岁山已经是“水中贵族”。再过几年后高级超市货架争相摆上十几元的巴黎水和依云,让2元时代的怡宝和农夫山泉彻底“沦为平民”。
到今天,某天逛超市的你会突然发现,怎么一瓶330ml的依云已经跌入5元以下了,高端矿泉水的故事不好讲了吗?

对于瓶装水企业来说,虽然水的边际成本被摊薄到几乎不值钱,但水源仍然是瓶装水的金字招牌。
《2022-2027年中国饮用水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中就显示,“高端水强调水源优势,注重水质、健康及口味,愈发成为消费者品质生活的选择 。”
水源就是底气。
依云刚进军内陆市场时,被描绘成欧洲精英人士的标配,许多国人趋之若鹜,时间差信息差红利散去后,有人吐槽依云在法国的价格也不过是介于冰露和怡宝之间。
以前,人们对水的处理手段很有限,“加热煮沸”“煮熟”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如今,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水的杀菌和净化,如氯的化合物、臭氧、紫外线、活性炭、反渗透等。
市面上涉及的碱性水、小分子备孕水、母婴用水等也都是一种“概念”水,对调节体质没有任何作用。
想靠瓶装水补充钙、镁、钾、钠、锶、锂以及偏硅酸等营养物质,还不如吃两粒花生米。
至于口感,矿泉水测评千千万,能准确品尝出矿泉水和纯净水的区别的人都很少,在盲测下能准确指出偏爱哪款产品的就更少了,很多人会被包装、口碑等外在因素影响。
有没有营养的问题,不止一个专家在说了,但要是消费者非要说20块的水比2 块钱的好喝,谁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