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黑豹”中型坦克

历史背景
1938年,德国军方开始策划用于代替三号、四号坦克的新型坦克设计方案。由于四号的初期型号都没有超过二十吨,所以代替产品被设置为20吨级坦克——VK2001。该计划由MAN和戴勒姆 奔驰两个公司进行竞标。然而,正当研发工作持续推进的时候,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开战的头几天,尽管德军在整体上达成了奇袭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德军的装甲部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苏联的T-34/76中型坦克在与德军坦克的交战中占尽上风,T-34的主炮可以在远距离击穿德制坦克的垂直装甲,而在同等距离下,德军坦克拥有的42倍径50mm反坦克炮(三号坦克)和短管75mm火炮都难以对T-34进行有效毁伤。元首对这种憋屈的现象恼怒至极,他下令加快新型坦克的研发,并且提出必须解决T-34坦克的巨大威胁。尽管改装长炮管的四号坦克可以与T-34相抗衡,但是装甲缺陷使其没什么优势可言。德国军方需要的是一种由于T-34的新型坦克。这么一看,20吨级的坦克就很难满足较高的技术要求了。于是,VK3001计划取代了原本的20吨级坦克计划,这也就是“黑豹”坦克计划的诞生。
研制历程
VK3001计划的初衷是压制T-34中型坦克。经过对缴获的T-34坦克进行的测试,德国人开始意识到倾斜装甲在防护能力方面比起同厚度垂直钢板大大提高,便决定改变一直以来垂直布置的装甲布局,于是,从一号到四号的方盒型的设计便被打入另册。戴勒姆 奔驰和MAN两家公司都决定采取正面倾斜装甲的设计。1942年2月,奔驰和MAN都推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代号分别为VK3002(DB)和VK3001(M)。
VK3002(DB)为奔驰公司的样车,从外形上看该型坦克具有相当明显的苏制坦克特征,其蓝本正是T-34中型坦克。采用了前置炮塔,炮塔外形也与T-34有几分神似。考虑到战场上的辨识问题,这种设计从一开始就导致样车在德国军方心目中减分严重。同时按照奔驰公司方面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国军方要求使用的扭杆式悬挂挤占了过多车内空间,反对扭杆式悬挂的设计。然而事实证明沿用至今的扭杆式悬挂有其独到之处,至少技术成熟,可靠耐用。而战争中无必要的标新立异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毕竟某位德高望重的德国老元帅曾经说过:“在战争中,只有简明易行的东西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在测试中,奔驰公司的样车在适应性、灵活性方面都落于下风。

与奔驰公司的样车相比,VK3001(M)就没有上述缺点,采用中置炮塔,扭杆式悬挂和交错布置的路轮使其拥有较强的越野能力,中置炮塔也使它可能换装更强的主炮。(虽然有过计划但最终还是没有换过)同时,VK3001(M)也拥有更为优秀的潜渡能力。
虽然陆军军械局方面较为偏向MAN公司的设计,但是元首似乎更青睐戴勒姆 奔驰公司的设计,为了说服元首,陆军军械局主张进行各方面测试来决定最终的选择。经过测试,高下立判的结果也使得元首不得不同意。于是,“黑豹”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终于尘埃落定。
性能评价
(PS:以下关于性能对比的叙述主要是是围绕“黑豹”G型展开的)
“黑豹”中型坦克的研制计划在开始时尽管晚于“虎”式坦克,但是由于计划中途变动,加之元首与军方意见不和,导致“黑豹”最终开始生产,时间已经到了1943年1月,这时正值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尾声,实际上“黑豹”成建制装备时,战役已经结束。所以“黑豹”中型坦克的处女秀就推迟到了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十分有趣的是,“黑豹”坦克研发工作的迟缓间接导致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提出了亚速海围歼战和“堡垒”作战两个方案,前者需要德军利用大踏步的后撤来围歼苏军,而后者也就是库尔斯克会战的方案。尽管曼帅本人对前者较为看重,但是元首这时已经无法忍受再丢失地盘了,所以他拍板决定使用“堡垒”作战方案。(这只是个开始,元首不愿放弃土地的死守政策政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944年德军的全线崩溃)尽管选择了心中的次等方案,但是曼施坦因依然对成功抱有希望,但是后来元首做出的决定彻底打乱了他的想法。这里就要回到之前讲到的、第一辆“黑豹”出厂的微妙时间,也就是1943年1月。原本的计划中,“堡垒”作战将在5月份发动,此时苏军立足未稳,对元气大伤的德军估计不足,如果发动进攻确实大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元首执意要让“黑豹”坦克参与作战,于是便下令推迟计划。这个变更可以说是毁灭性的。随着时间到达7月,苏联已经完全理解了德军的意图,布置了由大量反坦克壕和战防炮组成了防御阵地,兵力方面,光是一个库尔斯克突出部中集中的集团军数量就大致等于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下属集团军数。再加上南线英美联军的西西里岛登陆,牵制了可能的援军,(实际上东线还要倒贴部队去控制局势。。。)“堡垒”作战其实还未开始就已失败。“黑豹”在战役中表现一般,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初战中这也见怪不怪了。
“黑豹”中型坦克装备一门KwK42型70倍径75mm反坦克炮。这门反坦克炮超越了四号后期型的48倍径75mm主炮,具有相当高的穿透力,APCBC(风帽被帽穿甲弹)在1.5km上可以击穿130mm左右的垂直装甲,这个穿深足以保证远距离正面击毁T-34/85(车体正面等效约为90mm),而在同距离上85mm炮对“黑豹”的正面装甲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美制的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也难以与“黑豹”相抗衡。且不说前期的M4,其主炮几乎没有正面击毁“黑豹”的可能性,哪怕是后期防御力惊人的M4A3E2,“黑豹”使用钨芯穿甲弹仍然可以在1km距离上击穿其正面,不过出于钨矿对于德国来说相当稀有,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黑豹”的主要弹种只能是APCBC,这样就只能在距离600m左右的情况下才能正面击穿。重型坦克方面,丘吉尔这种比较犯规的存在在正面确实需要较近距离才能做到击毁,(除非使用钨芯弹)IS-2早期型的正面“黑豹”使用APCBC也可以在800m左右距离上击穿。相对于重型坦克,“黑豹”具有一定的机动性优势,所以作为一辆中型坦克这个火力是相当恐怖的。
防护性方面,“黑豹”的车体正面装甲采用了与此前德系坦克截然不同的大倾角装甲,厚度为80mm,等效厚度甚至超过了虎式坦克的正面。当然,尽管如此,“黑豹”的正面在17磅炮等高穿深炮面前也有可能遭到贯穿。装甲的绝对厚度不大是无法弥补的,也正是这样,具有只差5度倾角正装甲的虎王重型坦克,(首上厚度150mm)在二战中从来没有过车体正面被击穿的记录。后来的“黑豹”替换计划E-50实际上也达到了与虎王相同的防护能力。不过战场上的颓势并无法依靠这种不断翻新的技术装备来弥补,随着局势的恶化,E-50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就算厚度较薄,“黑豹”的正面厚度跟T-34的45mm装甲相比也有着莫大的优势。以1944年年底为时间界限,此时在西线盟军中服役的,可以正面击毁“黑豹”的坦克炮主要也就只有英制的17磅炮、77mm高速反坦克炮(炮闩改短的17磅)以及美制的M1反坦克炮。理论上讲,这三种炮中穿深最高的是17磅炮的脱壳穿甲弹。该弹种在1500码距离上可以击穿176mm的均质轧制装甲,(30度法线角)理论上只要入射角不要太大在远距离上就可以击毁“黑豹”,不过脱壳穿甲弹质量过轻,在远距离上弹道飘忽不定,实战中基本上超过1000码就没有命中率可言了。但是17磅炮最常用的风帽被帽穿甲弹在1500码也达到了120mm的穿深,(同样是30度法线角)这也足以击穿“黑豹”的正面装甲了。美制M1坦克炮使用高速穿甲弹在1000码距离上也能够击穿“黑豹”的首下。不过基本上17磅炮和M1主炮的搭载车基本上也可以在同距离上被“黑豹”击穿。与此同时,“黑豹”还会面对一个不太起眼的威胁,英制的57mm6磅炮可以在500码的短距上正面击穿“黑豹”,这种反坦克炮常常采用伏击的方式袭击德国重装甲的坦克。在东线战场,IS-2后期使用新弹种可以在1200-1500m左右正面击穿“黑豹”,而“黑豹”如果不使用钨芯弹则往往会落于下风。但是对于T-34/85中型坦克,“黑豹”可以在超远距离上击穿其车体正装甲,而T-34/85的主炮只有抵近到500m左右才能对“黑豹”造成威胁。当然,除去以上以常规方式击穿“黑豹”的对比,“黑豹”G型之前炮塔上有个十分致命的弱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炮盾窝弹区。如果穿甲弹命中“黑豹”弧形炮盾的下部极有可能导致跳弹,但是炮弹会向下从车体顶甲钻进去,导致“黑豹”损毁。从“黑豹”G型之后弧形炮盾的形状做了改动,这个问题才得到改善。除此之外,“黑豹”拥有的德系祖传的薄弱侧后装甲。炮塔侧面装甲厚度为45mm,车体侧面为40mm,倾角分别为20度和30度,比起虎式的80mm侧后装甲可以说是相当脆弱。这点装甲上述几款反坦克炮基本上可以超远距离击穿。甚至本来被“黑豹”正面完全免疫的美制M3型75mm火炮都有机会贯穿其侧面。

“黑豹”装有一台迈巴赫HL230P30发动机,在3000转每分的情况下输出功率为700马力,推重比在15左右,公路最大时速为46km/h。整体而言,由于45吨的“黑豹”与58吨的虎式甚至70吨的“虎王”使用的是同款或类似的发动机,所以“黑豹”发动机发生的故障相较于上述两种沉重的庞然大物要少很多,机动性整体上较好,速度甚至略快于谢尔曼这种轻于它的中型坦克。
发展型号
1943年1月,“黑豹”的第一种试生产型号“黑豹”D型开始生产。D型重44.8吨,相较于原型车,车体上增加了一个无线电员用于手枪射击的小孔,炮塔左侧增加了一个联络用舱口,车体后部增加了逃生用舱口。由于研制工作较为仓促,所以生产期间D型又应战争需要进行了若干改动。包括取消了车体左侧的探照灯和烟雾弹发射器,出于装甲强度考虑在后期又取消了炮塔侧面的联络舱口等。D型实际共生产842辆。

与D型相比,第2种型号A型在炮塔上做了一定改进,增加了高射机枪架,在指挥塔上增设了周视潜望镜。同时也加强了炮塔装甲和正面装甲。1943年9月起,所有的A型坦克都涂上了防磁涂层,不过由于在战场上一直没有遇到过这类武器的攻击,所以1944年9月该种涂层被取消。为了降低发动机的故障率,发动机的最高转速由3000转降到了2500转每分钟。A型坦克增加了反步兵高爆弹来应对轻装甲目标。A型的生产量约为2200辆。
1944年2月,“黑豹”G型开始投产,G型在装甲上也做了强化,侧面装甲由40mm增加到50mm,也增加了倾斜角度,不太容易遭到攻击的侧下部装甲削弱到30mm。与此同时,G型的炮塔护盾也做出了改进,把炮塔护盾下部的装甲改为垂直以避免跳弹击穿车体顶部的装甲。同时,部分“黑豹”增加了夜视装置,不过数量比较有限,但是战果不俗。G型生产总量为3126辆。


总结
“黑豹”作为一种性能较为均衡的中型坦克,较四号坦克各方面性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可靠性和故障率也比虎式要优秀,总产量达到了6000辆以上,这是德国其他重型装甲车辆都绝对无法想象的数量,怪不得会有人评价,纵观二战所有的德国坦克,如果只有“黑豹”一款的话,也许德国的装甲部队会拥有强得多的战斗力。尽管这个评价并无法实现而且过于绝对,但是“黑豹”的性价比和实用性比起虎式和“虎王”都要高得多。“黑豹”面对同期的敌军中型坦克都具有优势,而且也具备了较好的机动性,甚至可以做到与一部分重型坦克正面抗衡,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坦克。不过它生不逢时,“黑豹”诞生于1943年,大规模应用于1944年。这时候,德国的问题其实比起所谓的兵力劣势更多出现在指挥上。元首命令下不顾一切的严防死守以及被束缚住手脚无法施展才能的指挥官们,还有元首对重型装甲部队寄予的不切实际的厚望,导致了一个颇为讽刺的局面,一边,在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和军工部长施佩尔的努力改革之下,生产有了较大改善,另一边,战场上一溃千里。诚然,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整体局势已经偏向苏军,但是如此迅速的溃败决不是战场态势不利这么一个客观因素所能解释的。究其根源,武器终究只是武器,能发挥出什么样的水平,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武器背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