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意孤行】科幻史 三:科幻分裂症

2020-07-22 23:24 作者:世恒晓荒  | 我要投稿

        在发端之后就进入双线的科幻,分界鲜明,就是现在所称软科幻与硬科幻。代表是威尔斯与凡尔纳。


        这并非一种割裂,就像理想与现实的角度,相互补充与探寻新的叙事方式,在科学的严肃理性与故事的抒情主题中找寻科幻存在方式的可能性。


         当然,人们更喜欢硬的,这从凡尔纳与威尔斯两人在人群心中接近科幻的距离之中就可以看的出。定义科幻,向左向右,如之何?


        软,可以有这样的调侃:下载小说txt文件,打开word,打开文件,选择替换,将“光 剑”修改为“宝剑”,将“行星”修改为“领地”,将“飞船”修改为“魔法飞艇”……然后,你就得到了一篇绝佳的奇幻小说。因为纯粹的软只是个皮而已啦。


          硬,那是另一码事,等效于论文引用器什么的,这里引用一下《龙蛋》的结尾:

参考文献:

1. S.K高桥,J.K.托马斯, P.C.尼文, 《中子星力学》,麦高山(2053)

2. R.拉马蒂等.“1979年3月5日伽马射线瞬变来源:振动的中子星”, 《自然》287,122 ( 1980年9月11日)

3. E.P.T. 梁,“反转及1979年3月伽马射线暴事件性质”《自然》 292,319 ( 1981年7月23日)

4. V.特林布尔,“成功故障检测” ,《自然》353,666 ( 1991年10月31日)

5. R.L.福沃德, “地球附近扁平时空”,《物理评论》D26,735 ( 1982 )

6. F.J.特里普勒, “旋转的圆柱体及违背全局因果律的可能性”《物理评论》 D9,2203 ( 1974)7. R.L.福沃德, “实验物理学家的广义相对论”《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论文集》( 现改名《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论文集》) 49,1442 ( 1961 )

8. R.L.福沃德, “斥重力指导方针”《美国物理期刊》31,166 ( 1963)

9. B.卡特, “爱因斯坦方程克尔解对称轴的全分析延伸”《 物理评论》141,1242 ( 1966 )

10. B.卡特,“克尔引力场系的全局结构” 《物理评论》174,1559 ( 1968 )

作者本人的论文在这里有三篇之多。

十分pro。


        嘛,其实来讲,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干的十分漂亮,在某种意义上为科幻扎稳了脚跟,使这种定义真正存在于世,且大受欢迎。


        硬科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预言性,因为科学的解释特质,使得合理的想象令人产生一种其为现实的错觉,譬如阿西莫夫对于恒星爆发的解释:新星的生成与宇宙碳原子流的催化有关。


下面看看《星空暗流》后记。

后记:

        《星空暗流》创作于一九五一年,于一九五二首度发表。在那个时代,有关新星形成的天体物理学相当粗浅,因而我对“碳原子流”的臆测还算合理。天文学现在已有长足的进步,似乎已能肯定太空原子流的本质与新星形成毫无瓜葛。(然而,事实上,如今星际气体尘埃云的分析变得更有趣,远超过我在一九五一年的想像。)这实在太糟了,因为我对太空原子流的臆测是如此巧妙(在我看来),我觉得它应该就是真理。话说回来,宇宙自有其行事方式,不会只为了对我的巧思致敬而改变心意。因此我只好请各位读者不要追究新星形成的真相,姑且依据本书的逻辑来欣赏(假设您的确欣赏)这个故事。

看看看看,这就是这种魅力,即使错误,也有足够的狂妄解释世界。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当初我不是很是认识他,他这人作为一个转折点和并列句,不知道为什么我无论怎么找书都没有随机找到他头上。


        《时间机器》《世界大战》《隐身人》,幻想得太过了一点,虽然感觉头头是道,但是有点不可相信的感觉,因此归于软好一点吧。


        软科幻的魅力,其解放了科学的绝对性,归于幻想,归于文学。


      《时间机器》讨论了阶级矛盾,进化,物种。发出警告。


       《世界大战》讲了外星入侵,科技差距带来的灭亡,科技发达的狂妄,是很多科幻作品的祖师爷。


       《隐身人》也是科学技术的异化性,先进的技术能够让人产生控制的愿望。


任何技术,只要足够高深,都无法与魔法区分开来.


硬与软,是科幻的分裂症,之后将一直伴随,双线并行,才不会一条道坐到底,然后停滞。


自此,科幻打开了局面,开始了路程。

【一意孤行】科幻史 三:科幻分裂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