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上位是多方博弈下的优解,想立个傀儡,结果被逆袭了
汉文帝的时候外戚哪有后世那么风光,在刘恒眼里功臣集团才是可怕,连皇帝都敢杀。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不废,功臣集团就能天然掌握兵权,这才是最可怕的,打倒功臣集团不是要把他们干掉,而是要剥夺他们手里的兵权,第一步就是卖爵位,最高都能买到五大夫,把中低级军功爵位给废了,然后又给无军功的外戚薄氏和窦氏封侯,才是彻底破坏掉军功勋爵名田宅的秦制。

功臣集团没有新鲜血液,再想染指兵权就没那么容易了,而功臣集团手里没兵权,就对皇权没那么大威胁了。汉文帝上位是多方博弈下的最优解,都想立个傀儡,结果被逆袭了。
人常说:文景之治开创了汉朝初年繁盛的,一般说的是经济上,特别是为武帝征伐四夷奠定物质基础,但是物质基础只是充分条件,应该还缺少稳固的稳定条件。

假如在诸侯王势大滔天的时候,功臣事事掣肘的时候,征伐闽粤,匈奴,南越能让整个国家机器转入战时运转吗,恐怕卫青还没出雁门,淮南王就可能造反了,霍去病还没上马,周亚夫代表功臣集团就把出征搅黄了 ,所以没有一个能把诸侯王肢解,把功臣集团替换的文景之治,就没有一个武功卓著的汉王朝。文景绝对不仅是大家印象中慈爱亲祥的长者,更是一个手眼通天,权谋诈术的高手。

正是因为这样,在诸吕作乱后,平稳地从三方平衡,过度到中央集权,更是达成了赢秦想实现而未实现的目的,武帝至死也会感怀他爷爷和他爹为他留下这片产业。汉武帝打击的是权臣,稳定了内部势力(至少我手底下的人都听话),景帝比起老爹还是缺点耐性,七王之乱要不是周亚夫和亲弟弟梁王内外夹击,可能又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后路了。刘恒的整个背景弱,都是原因。比如代国地方官僚势力,代国国力,刘恒与中央官场的勾连和交集,等等。

实则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而且刘恒为帝系辈分最高的,从宗法方面来说,可以不给诸侯强藩以口实,这点也很重要。另外就是,二十年就经历了刘邦、刘盈、吕后三次折腾的功臣集团,也无法做到架空皇权,国有长君贤君,其实对他们的利益保障也是最大程度的。他们对刘恒的考察,刘恒本身就具有贤能的特点,也是他们需要的。从宫城换防来看,双方是已经达成协定的。不仅是外戚这一方面。

其实功臣集团本身选项就不多,如果真是宗室任他们挑,那庶出的没有母系背景的年轻宗亲一大把。事实上,吕后的威望,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家族和她自己,在刘邦创业时的直接参与,而不仅仅是太后这一名分,不然刘盈都死了,他也压不住那么多宗亲势力,中央各派也不会围绕她身边。太后再强,至多窦漪房。吕后能那么逆天,是因为她参与了刘邦创业,和丰沛也是旧识。

功臣集团后来以母系不强,不出吕后为由,是给自己合法说辞,也是给刘恒下的一个外戚紧箍咒。汉文帝被后世无数官员,文人长期奉为心中第一明主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是生活在农耕时代的普通百姓,最想生活的就是文景,贞观这样的年景吧,对于后世来说,汉武帝拓土开疆固然心潮澎湃,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大部分是斗升小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