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报刊会消失,算一算报刊的损益账——有感《国家地理》杂志因削减成本停办纸质版

2023-07-16 08:18 作者:路边小石杜辉  | 我要投稿

 

/杜辉

 

         一条新闻。创刊于1888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全球知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进一步削减成本,将于2024年停止在美国报刊亭出售纸质版期刊。杂志解雇了最后一批专职撰稿人,今后杂志的内容将外包给自由撰稿人或由编辑组完成。《国家地理》拥有40种文字版本,月发行量约为650万册,全球读者高达3000万人,它的没落也是传统纸媒时代衰败的一个标志。

         曾经的纸媒时代正在全球落下帷幕,以前随处可见的书店、报刊亭、书报摊都消失了。那些耳熟能详全球知名的图书馆、实体书店也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就不再借阅、销售纸媒图书,而是作为纸媒图书这一历史事物的博物馆、纪念馆而存在。当然图书的阅读仍会存在,但绝大部分将转为电子阅读的形式。

         《国家地理》杂志看似发行量巨大,但为什么仍会以缩减成本为由而停办纸媒呢?我个人曾做过几年报刊的发行,对报刊社的运营有一点了解,那就来算一算国内报刊的成本账,让大家有个概念,看看一般报刊亏损倒闭的成本原因何在。报刊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我这里以期刊为例,但报纸情况也大体类似,问题相同,只是细账不同。

         现在的纸媒已经少有读者看了,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僵尸媒体。现在就是有人免费送报刊给人,我相信除了一部分老年人外,其他读者是不会再浪费时间和精力翻阅了。其内容水分太大,阅读效率太低,但阅读成本则不低,所以被新媒体所淘汰是趋势必然。

         在纸媒最繁荣的阶段,国内绝大部分的报刊靠发行仍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以那时火爆的头部《瑞丽》《时尚》这些杂志为例,期刊定价15-25元,但期刊的印制成本就在10-15元左右,甚至更高(当时的印刷、纸张还都很便宜)。期刊零售价是卖给读者的价格,你发给邮政系统、中盘发行商、零售端是要给折扣的。这类一线大牛杂志折扣极高,最好的时候发行折扣在70-75%左右。那批发价格就接近或者低于了印制成本。此外还有物流费用(当时还较低,一本刊几毛钱成本),还有编辑、发行、后勤人员的工资,还有房租、管理、财务、税费等等成本。

         报刊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广告。但按当时规定广告版面不能超过报刊总版面的10-20%(记得有明确规定,但没搜到。估计是后面报刊经营太差就取消了,反正你也不可能超标了)。报刊发行的越多,其亏损的越多,所以报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益有一个平衡点。当发行量过大,而广告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时候报刊就会亏损。所以那时候很多报刊都限量发行,在那个新媒体还没崛起的年代,这种现象反而造成了一种饥饿营销的效果。让报刊在需求端更加抢手,更加供不应求。但也正是这种悖论,造成了行业对趋势看不透彻,埋下了报刊对市场预期过热、经营浮躁的祸根。

         我们可以具体来估算一下损益。以某月刊印刷量(头部大刊在短暂的巅峰期,可以做到印刷量等同发行量)20万册,定价25元为例。巅峰时期是现款不退货,发行折扣50-75%,按平均折扣65%计算(邮政等渠道折扣压得低)。每期能收到发行销售款为325万元。以每册印刷加物理成本13元计算,就要260万元。这都是最最理想化的数字了。毛利只有65万元。但你还要覆盖发行、编辑、财务、办公室这些员工的工资,你需要租用办公场地,你需要日常的水电办公设备购置这些成本,你有差旅、采编、管理、财务成本,这一切之外你还需要纳税吧,显然这65万毛利是不够的。

         再以杂志版面16开本12印张,192页计算。广告页码按15%计算,广告版面为28页(非头部大刊根本卖不满)。封面广告可以卖到10-20万(巅峰期还能更高),封底、封三、封四的广告逐步减价,算一共50万。其余24版按5万一般,计算是120万元。但广告报价一般都有折扣,且对长期、投放量大的客户,折扣幅度还不低,按实际70%(实际非头部大刊,还做不到)计算,当期收入119万元。

         每期盈利为发行毛利65万加广告毛利119万元,合计184万毛利。这就是头部大刊在期刊最巅峰时期的收益(那时新媒体还没起来,所以可以忽略电子版的收入。当然一些大刊、名刊也许会有一些会务等其他收益,但那个是极少刊物)。也正因为盈利的天花板很低,所以后面期刊为了增加盈利,除了常规的加增刊(还有用书号出副刊的,当时管理送,虽然违规,但常见),季刊的改月刊,月刊的改半月刊,半月刊各别的都改了旬刊,要不是实在忙不过来了,我觉得大家都恨不得改周报了。缩短刊期,在开始阶段确实是增加了盈利,但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造成了内容注水,读者消费力透支的恶果。在短暂的市场高潮后,基本都会步入发行量萎缩的境地(然后新媒体崛起给了这种注水行为致命一击)。当然发行量的萎缩,也就意味着广告收益的同步萎缩。

         每期14余万的毛利,要支持15-20人的团队薪金(按最低人员算了)。那时工资水平低点,但一线报刊员工的工资加绩效怎么也要有一两万+,所以月薪资成本按60万计算,其他房租、管理、运营、财务、税费成本按40万计算,每月能有80万左右的净利润。年净利润在千万左右。但报刊都有主管上属单位的,要给刊号的管理费或者上缴利润。最后能留下的净利润也就800-900万(最最好的,一两千万是天花板了)。这一切还都是头部大刊在巅峰期的盈利状况。

         这个巅峰时期并没有维持几年就因为新媒体的崛起,消费者阅读途径、习惯的改变,市场开始直线下坠。所以,报刊在浮躁的虚火之后,难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境况下,就进入了地狱模式(其实因为多种因素,也不会有报刊去积累利润,去主动转型)。

         在那个纸媒最繁荣的年代,除了《读者》《故事会》等少量报刊是能靠发行盈利,其他绝大部分报刊的盈利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就在那时,虽然各类报刊有上万种,但其中纯市场化运作还能盈利的并不占多数。报刊不同于图书,时效性极强。过期没发出卖掉的报刊只能当废纸处理,个别期刊也只能以几毛钱到一两块钱一本处理。你能想象曾经很抢手的时尚杂志,几个月后就会以一两块钱,甚至是几毛钱的价格当废品处理吗?所以,过报刊处理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的成本测算看似有尚可的盈利,但大家要清楚,能做到这种盈利状况的只是极少品种的头部大刊,而头部大刊能达到这样良性盈利的时间段也只有短短数年时间。在头部之下,很多报刊早就亏损,只能靠主管单位的补贴、补助,或者硬性订阅才得以维持经营。

         在这种单一盈利模式下,盈利公式十分脆弱。每个环节的成本或价格变动,都会造成盈利的巨幅下降,或者干脆跌入亏损状态。印制发行太多了赔钱,但印制发行不足量,市场影响力不足,广告又卖不上价格。广告卖上了价格,但还不能太多太水,不然会影响内容品质,也会造成收益下降。小品牌想在大刊做广告,曾几何时也是很有难度的事情(人脉、关系那时很重要,给个面子呗),但短短数年后便风光不再,由天堂跌到了地狱(这时候求人做广告,给折扣,陪吃陪玩陪X都不一定能抢到广告订单)。

         期刊发行从预付款、不退货、高折扣,变成了现款、有退货率、降折扣。然后就发展到了后付款、可以随意退货、低折扣(个别的还有白送的,但再往后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了)。就是如此也阻挡不了报刊市场的快速萎缩,因为不管你发行、营销做得如何好,但需求端没有了。没有了发行,没有了读者,那你广告卖给谁?更不要说相比互联网广告来说,传统纸媒广告的性价比很低(转化率不可检测、不可控,大部分时候凭运气,广告投放只是形象展示)。白送广告给大品牌,对方还要考虑自己的企业形象(在小报刊做广告,品牌跌份)。所以一切的繁荣,看似会有的更好明天,在社会变化及技术变革的夹击下,结果戛然而止。然后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不断有报刊欠薪,不断有报刊停刊的新闻。直到我们连这些都不再关注,好像报刊从未在我们的生活里占据过重要的位置。

         以上测算说明报刊的最大成本在印制成本,其次是人力资源成本。把最大头实体纸媒印制成本砍掉,而改为制作电子版、网络版、移动版。把专职的采编发行人员裁撤,改为外包的团队。经过这些技术处理,很多有较丰厚底蕴的传统媒体还是有继续生存的机会的。

         这种媒体载体的脱实向虚,不一定就降低了内容品质(只要策划得当、管理到位,内容品质还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终究有限编辑团队的内容风格、认知局限在那里。)看似停发纸媒后营业额减少,但经过成本大幅度削减,整体利润并不一定减少,或者说无效的营收总额减少,但有效的净利润也许会大幅增加。这不就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图存的通道嘛?图书出版业的今天是报刊的昨天,报刊的今天,是图书出版业的明天,何去何从自己看呗。变你可能会死,不变你百分百会死,而且死相很难看,死期不会很远。





为什么报刊会消失,算一算报刊的损益账——有感《国家地理》杂志因削减成本停办纸质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