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春日》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追求圣贤之道的美好愿望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宁宗初,为焕章阁待制。庆元二年(1196),落职奉祠,卒谥文。生平从事著述和讲学,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亦能诗文。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词有《晦庵词》,存十九首。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实际上是写追慕孔子的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点明时间、地点与主题。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来到泗水之滨游览赏景,一个“寻”字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情趣。“胜日”点明天时,是万物复苏的春天;“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流经曲阜等地,既点明地点,也代指孔门;“寻芳”既表明赏春之意又点明主题:追慕孔子,探求圣人之道。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印象:无边无际的美好秀丽风光让人耳目一新。“无边”二字形容视野之广;“一时新”,既是实景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然景物焕然一新,又抒发了诗人郊游赏春喜悦的心情。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描绘光景之新:春风拂面,春光无限,无边光景,令人耳目一新。“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特征很容易辨认,“东风”借指春风,也暗喻教化的意思,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抒写寻芳所得:眼前百花齐放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可以从这万紫千红中感受到春天的无穷魅力。“万紫千红”,既表现出春天百花开放的秀美景色,又隐喻孔学之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全诗构思巧妙,言辞朴素,生动畅达,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蕴含深邃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