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民告官,越来越多了吗?
行政诉讼,按照百科的说法,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这个解释太复杂,行政诉讼有一个更为简洁易懂的称呼:民告官。即老百姓(或民间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做法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向法院提起的官司。
在我国,按照诉讼对象分类,可以将民告官的案件,分为公安、交通运输、环保、税务、乡政府、土地、城建、工商和卫生等多种类型。具体哪个机构被诉讼的更多,我们将在另外一篇中介绍,欢迎关注。
今日的数据,提取1978年以来的、经人民法院一审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数据,并结合当年的全国人口数据,观察行政案件数量及占人口的比例,在过去的30年多间变化情况。
下图中,柱状图表示当年人民法院一审收案件数量,折线表示占当年全国人口的比例,单位件/十万人。

数据显示,民告官的案件数量,在部分年份曾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总体上来看,从1983上的527件,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32万件。
论比例,民告官的比例,则从1983年的每十万人0.05件,上升到2021年的每十万人22件。
显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政府承担的角色,也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而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这方面,有些地方就做得特别好,比如最近很火的贵州村超、淄博的烧烤,政府都完美地阐释了何为服务型政府。
从具体年份来看,在1995年到1996年间、2014年到2015年间以及2020年到2021年间,行政诉讼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增加。
2020年到2021年的情况好理解,前面两个年份,为何民告官的数量,会如此大幅度的增加呢?欢迎对这个问题有了解的网友,给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