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几率有多大?如何避免下一代遗传?
记得之前有部电视剧《欢乐颂》,主角安迪对亲密关系有严重的抗拒,根据介绍,她的母亲疯了,弟弟也有精神障碍,她认为自己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安迪认为自己精神疾病发病率是46.3%,真的是这样吗?那么究竟精神疾病是否会遗传?
今天我给大家科普一下,
遗传性疾病分三类,精神病遗传数据

在实际案例中,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主要有“染色体病”、“多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
据统计,在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生预期患病率为0.80%,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终生预期患病率则远较一般人群为高,双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终生患病率为46.3%,双亲之一患病时子女终生患病率为16.7%,精神分裂症患者兄弟姐妹之预期危险度为10.1%。
虽然当下研究发现精神病存在家族链情况,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父母有精神疾病,子女将来就一定会产生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是如何遗传呢?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搞明白与精神健康有关的遗传学。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身上,会有 108 个基因发生改变。
现阶段研究发现,我们最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抑郁症 9 个基因发生改变。
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研究,但也已经跨出了很大一步,这项研究 2014 年 7 月在最顶尖的《自然》杂志上刊出[2],研究一共包括了 36989 个病例,对照组的案例则超过了 11 万个。同一个月,时代杂志以《精分与108个基因有关》为题,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报道[3],并称赞这篇论文是“历史性的(historic)”。
不过关于这一点来说,在《赫芬顿邮报》2018 年 5 月的一篇名为《精神疾病会遗传吗》(Is Mental Illness Hereditary?)的文章中[4],艾希丽·戴维森博士提出:
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办法锁定某一个特定的与精神障碍发病有必然联系的基因,我们只能认为,有家族史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所以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除了基因遗传,精神疾病还有这种“遗传”方式

其实除了基因遗传外,精神疾病出现家族链形式还有这样一种可能——行为言语模式的传递。
伯特·海灵格曾说:我们会继承或重现家族创伤……
前面讲过,精神分裂症通常不是突然出现的,会经历临床前期-前驱期-精神疾病期-慢性功能残疾期四个阶段。当发展到精神疾病期时,就意味着你已成为一名真正的精神病人了。如果在这之前能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疾病的发展,那就有可能远离精神分裂症。
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根据疾病所处阶段来采取不同的措施。
临床前期:

这个阶段通常指<12岁的儿童发育阶段,它是遗传易感及环境暴露阶段,同时也是可以觉察的缺陷出现之前的时期。
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尽量规避诱发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
那么,哪些因素会诱发精神分裂症呢?
搞清楚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那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了。比如说男性要尽量在45岁前生育宝宝,女性在孕期要避免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
另外,对于有家族史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遗传学检测来判断是否有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潜质。
前驱期:
前驱期是认知、行为及社会功能缺陷阶段,主要指12~18周岁,即精神病发作之前的时期。
精神病前驱期或临床高危个体可以表现出轻微的症状,比如睡眠障碍、焦虑、激惹性增高、抑郁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并可持续1~5 年。

有数据显示,80%~9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存在前驱期。我们可以通过前驱期症状筛查、认知评估和脑影像检查等手段来识别此类个体 。一旦发现苗头不对,要尽快接受治疗。如需帮助,欢迎咨询好心情精神心理科医生。理与社会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干预、支持治疗、认知矫正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