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禅与香”之“因香入禅”

2023-06-30 15:56 作者:晒秋香堂老板娘  | 我要投稿

禅,是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再说得通俗点儿,就是针对某件事情由于高度的专注力而达到的心无旁骛的“境界”,是通过专业的锻炼或长期的实践而养成的习惯,也可以理解成“定力”,所以又称之为“禅定”,从而与佛教文化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后来随着禅宗的“农禅并举”、“禅武合一”、“茶禅一味”等概念的确立,又赋予了“禅”更广泛的含义。

现如今,凡是与“专注”、“简朴”、“写意”,甚至很多说不清、看不懂的事物统统用“禅”来概括了,使得“禅”又多了一层神秘。禅书禅画、禅琴禅舞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就按传统文化回归的某种表现形式来接受吧在没接触佛教之前,我非常佩服运动员和演员。比如射击、跳水、台球运动员,他们都有高度的“静中生定”的本事,可以排除各种干扰,旁若无人;再比如影视剧演员,他们随时可以进入角色,表现不同的喜怒哀乐并且收放自如。可见,生活中培养专注力的渠道还是挺多的。

既然如此,调香、制香、品香等过程当然也可以修成禅定功夫。


首先是调香,调香的重点是设计配方,它需要在充分了解香药特性的基础上,针对某种需求,精心配伍而成。这个过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蹴而就,既需要系统的思维方法,又必须有“制心一处”的功夫。

然后是制香。传统的制香工艺都是手工完成,无论是手工搓香还是手工挤香,都需要心、眼、手的完美配合,说出来是“熟能生巧”,实际上就是“制心一处”的锻炼结果再说品香。在我国唐代,出现了两种“因香入禅”的品香方式,一是“印香”,二是“隔火熏香”,并且广泛地流行在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中间

“印香”出现较早,是利用范模来约束香粉的形状,既能传情达意,又可以使香粉持续地均匀熏燃。而整个过程,需要操作者“制心一处”,不能在任何环节分心。目前有很多香文化爱好者喜欢“印香”,也叫“打香篆”,只是我们使用的大部分“香篆”都有封闭的边墙,以防止香粉外泄,好像是提高了成功率,方便了用户,实则降低了难度,不需要高度专注也做得好,不经意怎能修出“定”?

“隔火熏香”是完全脱离了祭祀诉求的品香方式,在理灰、入碳等过程中,同样需要“制心一处”,是“因香入禅”的绝佳手段,所以在传到日本之后,成为了日本香道最重要的环节。


总之,“因香入禅”离我们很近。



“禅与香”之“因香入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