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老去的工厂里,工人永远年轻
在尚且有据可循的记忆里,我突然翻出了这么一条信息:社科院曾经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在工业区打工的农民工达到了2.7个亿。
在想到这个数字之后,我上网查阅了一下近期的相关数据,果不其然,数据似乎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但与此同时渐渐变得清晰的是,我看到了一些昔日辉煌的打工厂,正在悄然落下帷幕。
这几年,打工潮这个词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似乎也就几年时间,进厂打工这个选择,从曾经的出路,变为如今的退路。

抱着对这个话题的执着态度,我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些数据和图片,从震惊到坦然,我心态上的快速转变,是对这个时代的无声叹言。
在2010年到2019年这段期间,打工潮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的出现,是对于那些大多数学历不高,生活技能不强的人来说,进厂打工恐怕是唯一的出路。
这不到十年的光景里,人们从农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入城市,走近工厂,参与面试,站在流水线上进行作业,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与和他们一样的人群“相拥入睡”。
这不到十年的光景里,人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在模式化极强的工作需求面前变得沉默,当然他们赚了一些小钱,而有些行业,似乎也赚了一些“小钱”。
然后呢?
20出头的人们步入30大关,性格变得更加沉稳,多少增添了几分世故,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悄然离开了工厂,有些是受不了工作的压力,而更多的人,则是被“工厂模式”下的管理逻辑所淘汰。
“岁数大的干活慢,也滑,不好管。”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采访过一个小工厂主,对于这种管理逻辑,他用一种骄傲的语调来教育我这个老实人看清现实,
“干过好几年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东西了,不好管是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得利太少,就会有怨气,再加上干的时间越长,对一些生产上的要求非常清楚,就容易偷懒,更容易带坏年轻人,你说这种人我能留吗?”
我曾经试探性的问过对方,这些老员工觉得自己得利太少这件事是否属实,他们偷懒是否破坏了日常生产的进度要求,我所得到的答案内容是模糊的,而得到的态度则是清晰的轻蔑:
“你要是我,你比我做的更过分,懂了吗?”
我想来想去,还是不懂,我不懂为什么给工厂干了这么多年,工厂效益也很不错,给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涨点工资究竟有多难,我也不懂为什么要淘汰掉了解“规则”的人 ,规则不就是让人了解的么,当时的我隐隐觉得,这里面恐怕还藏着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寓意。
后来我懂了,但是生活所迫,我选择了懂装不懂。

懂了,但是装作不懂,不仅仅是人的生存之道,也是时代的“淘汰法则”。
懂,就是知道他们很辛苦,受了很多得罪,为了工厂的运转,为了工厂获得更多的荣誉,他们日夜操劳,尽管他们有很多不满的地方,尽管工厂为了“控制成本”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尽管他们也没有赚到很多的钱,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工厂走到今天,走到一个“举世瞩目”的位置,他们的功劳,确实功不可没。
懂,但是装作不懂,就是忽略他们的功不可没,因为他们太熟悉工厂了,他们见过了阳光,但也了解黑暗的模样,这样的人是不能留的,因为看到了黑暗,就会意识到里面的东西正在做什么,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工厂的秘密,不仅不能让外人知道,自己人也要防着。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力衰退,抱怨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他们要的太多(绝口不提工厂给的太少)所以这样的人怎么留呢?于是乎,编造一些规则,给他们一点点小钱(良心工厂的良心?)让他们走吧。
懂,但是要装作不懂,只要装作不懂,就会忘记一些看起来很重要,但不利于工厂发展的事情,如果记忆太好,就会被“懂”所裹胁,工厂主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因为他们要经营,要发展,口袋更要鼓鼓的,
这样他们才能踏实,才能心安理得的招来新人,“送别”旧人。

我找了一下这几年的相关报道,有些工厂倒闭了,有些工厂依然还在,上了年纪的面庞少见了,年轻人的脸上似乎也找不到朝气蓬勃的模样。
尚且健在的厂房里,正在老去的轰鸣声竭尽嘶吼着,好像声音若是变小了几分,便会被无情的淘汰,此时的机器如同人一样,就像那些消失在厂区门口的老员工,他们各奔东西,拖着的行囊里装着残破不堪的记忆,他们也曾努力过,或者说不得不努力着,为了活着,为了留下。
他们忐忑不安的来,忐忑不安的走,
他们担忧着未来,失业之后身为工人的他们,
真的“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