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费你的每一段恋爱!关系中我们需要修完的6大课题

在恋爱中成长的6大课题
此笔记主要为视频内容的文案整理,便于看完视频后回顾。次要说明部分为灰色,重点内容为黑色。
内容框架
前言:为什么可以通过亲密关系获得成长?
课题1: 提升自我觉察
课题2: 将重心放在自身
课题3:处理独处与亲密的关系
课题4:提升感知爱的灵敏度
课题5: 为自己的情绪和期待负责
课题6:学会爱一个具体的人
前言:
我们如何从一段亲密关系中修炼和疗愈自己,让自己的内核更稳,意识层次更高?

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是一面高清的镜子。
不管你目前是在暧昧期,天天的热恋期,还是互相纠缠损耗的倦怠钱,那都可以从当下这段关系中收获颇丰,谈个超值的恋爱,将所有看似糟糕的亲密关系转化成照见你、帮助你、滋养你和修炼你的宝贵机会。
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是一面高清的镜子,所有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内在瑕疵、阴影创伤,还有心理禁区,限制性信念,都会在关系中被照见和放大。
李安妮呢,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他说我们的潜意识就像一个水杯最底部的沙子,而我们的潜意识呢,就像水杯里面的水,大多数情况下,这杯水是静止的,沙子和水清晰的分为两层,我们的潜意识老老实实的待在杯底,而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中,就像拿着一把勺子在水杯里面搅动,这个时候沙子和水就会混杂在一起,那潜意识就得以浮现水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看见即疗愈,一旦我们有机会去看见自己的潜意识,旧有的限制性信念以及被藏在记忆深处的创伤和模式,疗愈和改变已经发生了。
所以在关系中千万不要回避任何可以深入彼此内心的机会,我们要敢于呈现最真实的自己,驶入彼此的禁区。
这是一次心理上的大冒险,也是一趟自我完善的旅程。
课题1:功课就是自我觉察。
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是很开心。嘻嘻哈哈的,但是一旦到了亲密关系中,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敏感。这说明你的情绪开关被触动的。
每一次情绪的升起,都是一次和内在共同建立连结的绝佳机会。
当我们对伴侣感到失望愤怒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挖掘这种情绪背后藏着怎样的模式和信念。
例子说明:
以前博主谈恋爱的时候,会因为对方不及是回微信而生气,那后来我就意识到这种情绪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把不提时回复我微信这件事儿等同于对方不在乎我,不爱我。
当我提升自我觉察之后呢,就意识到,好像又是内在的那个小女孩冒出来索要无条件的关注和爱了。
于是呢,就像剥洋葱一样,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和对方互动,产生的情绪得以一层又一层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
笔记up主感悟:后面在亲密关系中,觉察到自己生气或者出现矛盾的时候,可以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抽丝剥茧的了解自己,以便更好的处理跟伴侣的关系问题。
课题2: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把重心放到对方身上,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猜测对方的想法,习惯性的围着对方转,时时刻刻都想和对方腻在一起。放弃原本计划的旅行,拒绝朋友的邀请,耽误工作的进度,甚至丢失自我,那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你的世界里只剩对方,而你不过是对方生活中不起眼的一隅,尤其是恋爱脑的同学,更需要修炼如何将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
解决办法:
当对方不在你身边,不回你微信,因为工作忙而疏忽你时,你要学着刻意训练自己,将注意力拉回来,放到自己身上,去学习,去社交,去旅行,去拓宽边界,这样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能够享受恋爱的快乐,那不在一起的时候呢,你也能够从自己身上获得一样多的快乐。
课题3:处理独处与亲密的关系
平衡独处与陪伴的比例
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有的时候就像两个圆相交,我们因为对方的存在感到边界被拓宽了,但是当两个人因为太过亲密而没有各自独自的空间时,就像两个圆重合在了一起,你会感到自我被吞噬,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是要学会去平衡一个人待会儿和想被陪伴着两个冲突的需求。
例子说明:
比如我就是一个很需要独处的人,在之前的关系中,就是长时间和对方待在一块儿,那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窒息,没有活力,因为我忽视了自己想要一个人待会儿的需求,而去迁就对方想要长时间陪伴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关系中要学会了解彼此对于亲密独立的调配比例,并且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那这样的关系才是充满活力、探索欲和新鲜感的。
课题4:提升感知爱的敏锐度
很多时候我们在关系中容易对对方的爱、关怀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对于如何爱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只有按照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表达的爱才叫爱。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感知不到对方的爱和关心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爱的感知维度太单一和固化了,不是只有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付出的爱才叫爱,不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出现的爱同样也叫爱。
以博主为例:
就比如说在我以前的观念里,爱就应该在微信上每天嘘寒问暖,如果没有及时回复微信,那就是不爱我。
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感知爱的方式,对方只是没有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那样表达爱和关心,我们就粗暴的认定对方不爱自己。
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放下那一套关于如何爱的标准,打开感知爱的维度和敏锐度,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其实爱和关心无处不在。
那个人也许不会直接表达我想你,但他会在外地出差的时候发给你他看到的夜景,他也许不会给你花钱买很贵的包包,但是他会想方设法把你空荡荡的冰箱填满,他也许不会时时刻刻黏在你身边,但是他总想着帮你解决你的烦恼和困扰。
这些都是爱,但只有我们打开了感知爱的主角,我们才会发现爱无处不在。
笔记up主感悟:在之前的亲密关系中,有一任需要每天都陪在身边,微信秒回。
后面我们尝试沟通,发现是他缺乏安全感,后面我手机开通知提醒(之前是静音,不想被经常打断)。后面都可以及时回他的消息,他觉得很舒服。
我生活方面会相对ta弱一些,ta会做菜,家里冰箱会填满我喜欢喝的饮料。
我们俩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其实有需求同理心沟通一般没啥问题。
课题5:为自己的情绪期待和需求负责
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应该来取悦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但你想想就知道了这不是一个成年人的恋爱,这是一种巨婴式的逻辑。
恋人不是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期待的,而是和我们一起分享爱和快乐的伙伴。
所以,我们不要任由自己在关系中退化成一个巨婴,任由内在匮乏的小女孩随心所欲,那样我们是不会成长的。
我们要学着以成年人的姿态谈恋爱,为自己的情绪、期待和需求负责。
你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但同时也要记住,对方有拒绝和不回应的权利。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在另一半不愿或者没有能力满足的时候去自我满足。
例子:
如果你想和对方去某个地方看日落,但对方可能很忙,没有这个时间,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意识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是自己的责任。
我们可以选择等到对方有空的时候一起去,但如果等不及,我们同样也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去,或者独自一个人去。
所以,学会自我满足是一段健康关系的前提。这样别人给到我们的都是惊喜,别人没法满足的,我们也不会心生怨气。
课题6:学会去爱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头脑中的投射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其实喜欢的不是真实的他,而是我们头脑中理想化的他。
那随着深入接触,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成熟风趣,光鲜亮丽。
这个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去了解,去爱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还是试图去改造对方,以符合我们的期待。
前者呢会引领我们进入一段真实的关系,而后者则会让我们进入一段假性亲密关系。
对方其实是感知得到的,他是被你真实的看见和触碰的,还是不被接纳的。
而这也决定了对方下一步的行为,是袒露更为真实的自己,还是升起防御产生对抗。
而我们在这里面修炼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预设,放下头脑中的期待和幻想,去看见一个不那么完美但更为真实和独一无二的他。
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是不是一个我可以在对方面前写下所有防备、伪装,完全接纳我们,不仅爱我们的优点,也爱我们的缺点,爱我们的阴暗面,爱我们的脆弱的另一半。
所有的关系原点都是你自己。
如果你期待一个爱你真实样子的伴侣,那你首先你得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伴侣。
其实每段恋爱都是一次重要的修行,关系中那些你逃避的、不可能去面对的、没有做完的功课,你在这段关系逃掉了,在下一段关系中还会继续遇到。
这些功课就是你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模式和限制性信念。
但幸运的是,你都有机会通过亲密关系去打破和重塑,这就是亲密关系对于我们的意义。
所以没有糟糕的伴侣和亲密关系,那些创伤、执念、痛苦纠缠不是对方带给你的,而是你内在本来就有的,他们只不过是将你内在的一切原原本本照见给你看了。
你要做的,就是往里走,向内看,要知道,所有的解药都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