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予批评和鼓吹,唯独留下深沉的非理想感——一周沉淀后再看京紫剧场版
首先摆明态度,我不完全认同京阿尼给出的结局。但是我也十分信任他们对这部作品上心程度,无论结局是长怎么样,这一定是制作组最想表达的,这我给予尊重。
在现在环境下,很难再看到这种细腻而唯美的艺术作品了,也实在是找不到如此具有纯粹美学特征的角色塑造了。
先说说我对薇尔莉特这个人物的理解。
在古希腊对美的划分主要成两派说法,一派是以柏拉图为首的美以形式自居,美就是形式的张扬,是形式的发展。主张的是视觉和精神协作的美。而另一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逻辑主义,他们对美的理解是数理上的对称,是在自然中寻求普遍规律中所暗藏的关系。主张通过符号和理论推导出来的常项是自然之美的明表。
显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薇尔莉特从属于前者。外表上,她所具备的美感是难以言说的,卑微的我除了一句美再也道不出一句堆彻辞藻的话。精神上,古典主义的恬淡无不流露,剥掉浮华的表像,只能看到绝对的纯粹,纯洁,忠贞。这是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少女形象的普遍向往,它综合了人们对于虚幻一切构想,是向往美好的产物。人们总是需要幻想,不停的做梦,妄想绝美的恋爱何时可以向其投出怀抱,于是这个时候以这种特征为首的角色便被建立起来,她们就像是古典之美的践行者,你似乎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出她们有哪点丑恶,只是纯粹的感受着,在美学中永恒的存在着,映照了一切的美好。
剧伴evan call给剧场版的最后一首曲子的曲名为“Her Spirit Lives On”大概位置在接近影片结尾,即六十年之后。我想主创们设计六十年后这条线应该是意在歌颂薇尔莉特作为自动手机人偶时期的工作让很多人都体会了“爱”的本征。这无可厚非,从一开始,作品的本质就在不断的试探这一点,把“爱”的角度逐步从薇尔莉特个人上升到被她帮助的所有人,把所有人的悲欢喜悦,生死离合放在前面。最后聚焦剧场版收缩视点,重新回到薇尔莉特身上。
不过在我这一周里面,翻了很多的mad和解说,视频内容我没有细看主要的视点我放在了评论上。我发现多数人都发表出了如此的看法“我觉得看完后心里空落落的,总感觉像是陪伴多年的好友离开了自己一般”“既哭不出来,却如鲠在喉”这之类的评论,似乎也并不在少数。我想我也是同他们一般吧。
那么为什么呢?我尝试用我上面对于薇尔莉特所具备的美学进行设想,我只能给出我的现在的认知所能表达的极限。
我想这是一种怜悯,对美好之物的惋惜。上面我所提到的六十年后应该就是这种感觉的诞生伊始。在看剧场版之前多数人的记忆都只停留在一两年前的外传和四年前的tv版,我们先验的认为在这次的剧场版会如之前一般为所追求的“爱”奔波,最后薇尔莉特一定会和我们一切感受完这一段凄美的故事然后重新回到岗位,重新去寻求自己的纯粹。而少佐这个角色的安排为薇尔莉特的旅途似乎是画上了一个句号,她18岁辞职了,按自动人偶的角度来看她应该是的回到了爱岛,同少佐继续安稳的度过剩下的生活。这一定是美好的是美学的,我同时看到很多人对于少佐和薇尔莉特的这条感情线是表示赞同态度的,但仅是如此的话。
动画之后加入了六十年后的时间线,这里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让自动人偶和邮政都被淘汰了,以及随着主角登上爱岛,我们再次看到了那根飘摇的红丝带。不过这个时候以不再是挂在某个少女的头上,而是一颗树苗。我想这里制作组应该是明示了,薇尔莉特在和少佐回到爱岛后幸福安稳的活到了去世,然后众人都开始传颂这位伟大的人偶。这个结局真的合理吗?当然合理,契合剧情,还能顺便拔高一下人物。可是这真的理想吗?薇尔莉特作为一个给予被给予了古典美感的毫无现实性的人物却落得那么骨感的一个结局,这不是败笔,而是非理想,我认为此时一个角色的逝去并不是只是存在表观的,这是象征古典之美的沦陷,而使其死亡。可是,美不应该是永恒的吗?难道为了烘托“爱”这个主题最后却需要主角的自然死亡来升华吗?我想更多人应该还是想,像往常那样,即使薇尔莉特完成了这“人生中的一段旅途“(这里取自监督原话)这时她理应出现了更多感情值得去感受,我们更多的是想要了解,她在经历了“爱”的终点后究竟是怎么样的,而不是用六十年后的现实告诉我们“纵使她死了,她曾经的所作所为都是存在的,她是幸福的”这道理难道需要制作组来教给观众吗?人类始终是趋利避害的,何况是对于一种美学的陨落呢?
(ps:这里是第一次修改,在尝试深入理解京阿尼对于这部作品的结局的处理后,我认为原片的结局应属有意为之,因此这段脑补大可不必理会)(这里是第二次修改,即使是有意为之的结局,可这依旧不能成为借口,如果可以的话保留六十年后,但是应该把暗示的那段情节删掉,或者用其他的描写代替)
总结下来,我想我应该是看入脑了,这篇显然是郁闷了一周写出来发气的。
如果可以的话,虽然太子说了这是当作终章来做的,但我仍然保留一丝丝念想能在未来再会这部动画。谢谢京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