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战略决定命运,春秋吴国的扩张逻辑,与华夏共同体进一步南拓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书接上文,我们继续探讨百越文明演进史。
上个视频讲到,春秋吴国的崛起,本质上是先秦儒家组织技术向百越扩散的结果。

断发纹身的吴人,在与中原接触后,迅速认识到了分封、宗法和礼乐在国家动员方面的意义。
然后就是变法图强,学习周礼制度,吴国也因此逐渐成为华夏共同体的一部分。
一、战略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知道,吴国和中原诸国碰撞,开眼看世界时,已是春秋中期。
这时候周天子的号召力已经很弱了,各诸侯间兼并战争不断,属于竞争高度激烈的大争之世。
很多地方,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偏安一隅的下场只能是灭亡。
所以,吴人应该制定怎样的战略方针?
从地缘上看,吴国的基本盘为南方的太湖平原,往西是江淮地区,再西面是江汉平原,即楚国的统治核心区。
这种地理格局带来的问题,就是两国只能进行零和博弈。
无论哪一方控制江淮平原,国力大幅增加不说,军事上更是可以给对方带来致命的、压倒性的威胁!

所以无论是《左传》、《吴越春秋》或者是《越绝书》等典籍,谈到吴楚关系,战争基本都是主线。
为了国防安全,双方只能一代一代地投入海量资源,竭尽全力试图打到对手。
当然了,吴国是分封制国家,楚国也一样,这就代表他们的组织动员能力不会有代差。
所以从结果看,虽然你不能说吴国在江淮地区一无所获。
毕竟有许多小邦国成为了大国争霸的牺牲品,例如巢国,最终就是被吴军消灭的。
但是战略大方向上讲,就是谁也压不倒谁,大家都很难取得关键性突破。
西面是强敌,是不得不长期砸钱的战争泥潭,那吴国还能往哪里扩张?
太湖平原北面是已经高度开发,人口众多,诸侯林立的华北平原,也就是中原。
南面是百越各部落杂居,十分落后,且农耕条件相对更差的浙闽丘陵。
北进还是南进?鲁成公七年,吴王寿梦登基还不到2年。

他本人周游列国,学习宗法礼乐归来,凳子没坐热,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了一次军事试探。根据《春秋》记载:
“七年春,吴伐郯,郯成。”
郯国大概在今天的山东临沂,当时是鲁国的附庸,正好挡住吴国北进的道路上。
吴军发起了进攻,郯国不敌,双方随后进行了谈判。
这件事在中原引起了极大震撼!鲁国反应尤为激烈。
根据《左传》记载,季文子大声疾呼:
“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
我在上个视频里曾提过,吴国主动引入周礼,进行分封制改革后,不断与各诸侯联姻。
随后逐渐获得认同,慢慢成为了华夏共同体的一员,甚至最后吴王夫差还被周天子尊称为“伯父”。

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改革才刚开始,吴人暂时还是被排斥在“诸夏”之外的。
于是鲁成公八年,晋国在派人与吴王交涉无果后,与齐、鲁、邾三国组件联军南征郯国。
战争结果史料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此后吴国战略方针有了明显转变。
首先是结盟,晋国在战后第二年就邀请寿梦到卫国参加会盟。
可能因为双方刚刚有过摩擦的缘故,吴王并未响应。
又过了6年,晋楚争霸日益激烈。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理念,寿梦参加了钟离会盟!《左传》曰:
“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
此次事件后,吴国基本融入了中原各邦主导下的天下秩序。又过了11年,寿梦再次派遣大臣参加了戚邑会盟。
寿梦有四个儿子,他死后,吴王继承权按照兄终弟及原则传承。
大儿子诸樊在位期间,根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三年,与晋国、齐国联姻。

诸樊过世后,二儿子余祭登基,并派遣最小的弟弟季扎访问中原。
这是一场十分盛大的出访,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录了相关过程和细节。
在鲁国,季札欣赏周礼音乐,从武王伐纣,聊到了周室东迁,畅谈古代兴亡。
在齐国,季札与晏子交往,剖析时局,劝其交出封邑官职,躲避祸患。
在郑国,季札又和子产一见如故,并预言国家大政很快会落到他的手里。
到了晋国,季札聊到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不禁感叹道:
“晋国其萃于三家乎!”
在徐国,他又将宝剑赠与徐君,留下了一段佳话。
这场出访最大的意义,是进一步加深了中原各国对吴人的文化认同感。
后人有“南季北孔”之说,意思是儒家两圣人,南季札,北孔子。

据传后来孔子参加完季札的葬礼后,还亲自手书碑文,后由唐代殷仲荣摹刻,现存于丹阳延陵季子庙。
如果传言不虚,那么这就是孔圣人留存至今的唯一墨宝。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吴王寿梦在短暂的试探后,彻底放弃了北进战略。
此后数代吴王也是如此,他们积极与中原各诸侯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努力融入“诸夏”圈子。
二、弱者抽刀
西面是强楚,北面是睦邻友好,且同样强大的中原诸侯,吴国开拓的方向就只有一个了。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讽刺的话,怯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如果把这句话换个环境,春秋时期,对于各诸侯来说,这不失为一种理智的策略。
吴国南方是一盘散沙的百越部落,具体来说,就是于越部落。

百越不是一个整体,其内部千差万别,包含众多部落,相互攻杀兼并当然也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早在寿梦继位之前,吴人尚未正式进入中原诸侯视野之时,吴国就开始兼并相对更弱小的百越部落了。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邗越,其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扬州一带,铸造技术高度发达。
大概在春秋初年的时候,吴人以武力将其兼并,由于文献资料高度缺乏,具体过程现在已无从知晓。
只有《管子·小问》篇中,婢女向管仲举例时,提到过一句:
“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擿其齿,遂入,为干国多。”
意思是面对吴人的进攻,邗越进行了殊死抵抗,本来按照规定,乳牙没掉的小孩子是不能参军的。
结果有个叫国子的小孩,把自己的牙齿给拔了,冒充成年人上前线,还立了功。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而且打得非常惨烈。

寿梦继位后,吴国迅速以宗法礼乐为基础,建立了分封制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大幅上升。
南方的于越部落完全不是对手,这一点文献记载同样较少。
不过我查阅了相关考古资料,现代一般认为,吴人墓葬为土墩墓,于越墓葬为石室土墩墓。
早期太湖流域挖掘出来的都是石室土墩墓,春秋中期以后为土墩墓所代替。
按照叶文宪先生的看法,这说明吴人在太湖地区,不断压缩于越部落的生存空间。
到了大儿子诸樊继位时,《史记正义》记载:
“诸樊南徙吴。”
相当于吴国的统治重心更加靠南了,于越部落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儿子、三儿子余祭、余昧登基后,开始有文字记载了,例如《春秋》提到:
“吴人伐越,获俘焉。”
双方冲突激烈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史料显示,吴国大量掠夺奴役于越人口。

以至于出现了一个越人,被抓到吴国弄成残废后,负责看守船只。
余祭出来视察,此人突然冲上去就把吴王给捅了的情况。所谓:
“阍以刀弑之。”
这个阶段,不断溃败的于越部落也开始效仿吴国变法图强。
三、援助
如果说吴国变法的奠基人是寿梦,那么越国强大的关键人物则是允常。
只不过越国早期历史比吴国更加模糊,更缺乏史料,例如《史记正义》里只是模糊提到:
“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
如此重要的君主,如今连在位的具体时间都已经搞不清了。
总之,他送过宝剑给吴王僚,也与吴王阖闾交过手。
大概是吴国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四代君主之后才开始活跃的人物。
这个阶段越国迅速强大起来,其原因,可能和楚国的持续援助有关。

同样是百越,吴人何以强国?不就是学习中原分封、宗法、礼乐,将部落改组为国家吗?
于越人当然也能这么做,而且他们很快等来了机遇。《左传》记载:
“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
吴国太难打了,换个思路,在敌人的后方,再扶持一个分封制国家行不行?
于是从允常开始,楚越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例如联姻,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参看下《列女传》。
越王勾践的女儿嫁给楚昭王,在楚国很受尊敬,还留下了越姬信心的典故。
越国每年向楚国输送大量物资,《吴越春秋》曰:
“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
作为回报,楚国则派遣官员,手把手教导于越人如何组建国家,怎样打仗。

勾践的著名大臣范蠡和文种都是楚人,更有甚者,《吴越春秋》还提到:
“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
什么意思呢?勾践伐吴,军队中有成建制的楚人武装,看这意思,楚人还很可能是骨干。
此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也一直以分封制国家的面貌出现在史书中。
如《越绝书》里提到过越人分封的爵位名称,这套制度大概率也是从楚国学的。
渐渐的,吴国发现于越人不再是随便拿捏的软柿子了,阖闾南征,甚至被越军打伤致死。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阶段,以分封、宗法和礼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进一步向南扩散,华夏共同体的范围更广了。
那么接下来,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左传》
《春秋》
《管子》
《越绝书》
《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