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电影27:《何以为家》

2020-09-21 11:59 作者:热咖呀  | 我要投稿


从孩子的视角去诠释什么叫爱,一种不可抗拒的伟大。

 

电影开头的两个全景镜头,两个关于贫民窟的拍摄,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废轮胎竟也能成为贫穷的象征。虽然电影直接挑明了问题的根源——无能的父母,但因为我们对故事及问题的不了解,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怪怪的,无论是台词还是人物。但如果选择第二次重温细节的时候,一切就正常了。面对贫穷、懒惰、无能的父母所造就的一切,我们只会愈发地厌恶他们。一个连孩子的出生年月日都不能肯定的父母,怎不叫人心寒!孩子的心智在不断成长,可以这样说,在大部分的时刻,我觉得‘扎因’的心智已经超越了两个成年人,他像神一样生存在那个家庭,他是美的化身,他是善的使者,恶魔般的父母企图摧毁他,玷污他的纯洁,但他用别样的方式实现了他的羽化,可能过程很狰狞,但结果,是大家都想看到的。孩子在需要保护的年纪而家庭不能承担这样的职能,反而需要选择牺牲孩子去换取所谓的生活,这样的父母,不要也罢。

 


‘扎因’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渴望父母的爱,但他知道,那是妄想,因为‘他们’足够愚蠢。他敏感周围的一切,他可以忍受生活的卑微,如果需要,他会选择牺牲自己去换取每一个兄弟姐妹的未来,但此时的他,他没得选,就像渴望上学但却无法触及一样。他渴望着自由,在命运的捉弄下,他选择了逃离。此次逃离,他遇到了‘泰格斯’,‘泰格斯’是母爱的象征,但因为国家的支离破碎,个人的无可奈何成为了国家的悲哀。

 

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们能看到‘扎因’是一个敢爱敢恨的男孩子,即使生活在贫民窟,他身上的情感是那样的鲜明,可也被迫的提前迈向另一种程度成熟,这是那种生活对孩子童年最大的破坏。

 

回归电影主题,‘家’是最大的主线。‘扎因’有三个‘家’,三个风格迥异的‘家’。第一个是生他的那个‘家’,这个家,被贫穷磨灭了希望,虚伪成了活下去最好的理由,我不认为离开是愚蠢的,但电影中最大的无奈就是‘扎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没得选。第二个‘家’是泰格斯的暂时的家,在那个家中,‘扎因’看到了他渴求的东西——爱,他想进入这个‘家’,但这个‘家’也是在支离破碎的边缘摇摇欲坠,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只是这种悲剧以一种更加悲剧化的方式加速结束。第三个‘家’是未成年监狱,这个不用说,面对冰冷的围墙和铁栏,没有人会认为那是属于一个孩子的‘家’,幸运的是,‘扎因’用他的冷静,成熟和智慧创造了另一种生活。既然这三个‘家’都不是归宿,那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呢?电影的影名早已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是最后还没得出答案,那整部电影岂不是成了一出闹剧吗?其实这个问题在电影的最后时刻已经得出了答案,真正的家是由社会的‘爱’组成的,那里也许还是会面临贫穷,饥饿,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扎因’身上的执著,勇敢、智慧以及充满善意的心灵。‘扎因’有了在那个国家生存的证明,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工作,去选择自己的未来,正如我们常夸夸其谈的那样,“韶华初显,未来可期”。

 

韩版宣传海报


电影中最大的导火索莫过于‘扎因’的妹妹的死亡,贩卖孩子已经是人神愤怒,但后面的故事这让人不可饶恕,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及来源于无知,也来自于贪婪。之前闹到沸沸扬扬的‘某高官性情养女案’一直被罗翔老师高度关注,当时我还无法理解罗老师的愤怒,如今挺能理解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的,前几天刚公布最新的调查结果,虽然其中的发展很魔幻,但还是希望未成年人的保护应被大力关注。


关于电影27:《何以为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