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变形金刚G1:补全录
说起来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G1最开始的三话是单独做出来做广告宣传的,播完后发现大受好评才继续往下做。实际上根据美籍韩国制片人申能均的证言,是申能均深谙日式机械人动画的套路,和孩之宝以及格里芬巴卡尔(孩之宝的广告公司)的制片人探讨时担忧日式机械人能否在美国儿童观众圈子里获得成功,于是先行于1984年9月17日-19日播放三话完结的迷你剧系列(在日方设计图里面,这三话的标题为特别篇,个人推断极有可能是和第一季度分开制作的)。之后再于10月6日正式开播,和日本一样均为周更。另外在试播前三话之前,东映已经收到委托完成了第一季度13话的剧集(第二季则是从1985 年 9 月 23 日开始播放的)。
而这位申能均也大有来头,他出生于朝鲜,十三岁时因为朝鲜战争而移民韩国。1971年赴美,1973年-1979年以动画师进入电影业界,参与了动画《粉红豹》的制作,并一手操办了《星球大战》当中光剑的光学效果,一跃成为圈内红人,之后申能均受斯坦李的邀请加入漫威动画部。在变形金刚企划期间,申能均在漫威担任动画师和设计师。申在这十年当中的商业电影制作实绩被漫威所认可,并被授予动画制作总指挥和总导演这一要职。

谈到动画制作的诀窍,申能均表示:“动画在每个场景中都应该有幽默感,这与真人电影不同,幽默来自角色的动作。动画动作应该夸张,但场景中的每个动作都应该根据故事情节最有效地表达出来。事实上,我试图减少场景中的刺激成分,例如不向角色发射激光或让机械人像人一样行动。我没有放像日式动画那样多的爆炸,也没有杀死机械人。我试图在电视剧和电影中保持这种方式,我认为美国观众可能会喜欢不那么暴力的美式机械人。美国动画尽量不激起情绪,也不会给孩子们带来冲击。他们通过愉快地讲述故事来鼓励做正确的事情。而我也试图这样做。”
倒不如说,正是典型的日式机械人运用了美式的叙事手法才造就了变形金刚在亚洲和欧美的成功。
之后还得谈到我们的老朋友吉恩.贝克先生,他和东映有着很深的渊源,并且和石森章太郎还有手冢治虫都有过会面交流。也是东映和漫威展开数年合作的“中间人”,更是东映蜘蛛侠和战斗狂热J诞生的契机。他在之前看过东映制作的《特种部队》动画广告片,觉得如果让美方负责剧本和分镜,再由东映负责动画制作,这片子一定能火。于是继续采用特种部队的美日联机形式,贝克通过孩之宝和漫威与东映争取到了合作机会。东映则派出该广告片的演出负责人森下孝三担任日本侧总指挥前去美国与制作组进行洽谈。
但实际上森下并不会说几句英语,和漫威方面进行交流时,漫威代表询问特种部队广告的制作相关,森下只能用蹩脚的英语回答,但森下表示漫威的人很亲切的包容了他蹩脚的英语。在动画制作方面,由美方负责基础人物设计以及分镜和剧本,而东映方面在创作方面则负责进一步对人物设计的细化和变形过程设计,追求的则是“自然地变形”。
而根据近年进一步的资料发掘得知,日方也参与了大部分的人物设计。而完全还原玩具细节的初期设定画稿则由动画师小原涉平创作。其中初期稿,改订稿的大部分角色的整体设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决定稿的造型,只是部分细节与后来的决定稿有所区别。譬如擎天柱小腿部的车轮,威震天的面部造型仍然保留着微星小超人里面枪机械人的模样等。而依据小原起草的初期设定,美方请当地的动画工作室.桑波制作公司完成了样片。而样片的片段也用在了早期美版变形金刚玩具的广告片当中。其中很明显能看出威震天的面部仍然是枪机械人的样子。而在初期设定稿改订稿的角色署名里,擎天柱仍为戴亚克隆原版玩具的“battle convoy(战斗擎天柱)”,威震天的名字仍为微星小超人原版玩具的“Gun robo(枪机械人)”,因为枪机械人原本是正派角色,所以改自原版玩具的初期设定当中,威震天仍然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

除了人物设计方面,作画方面(包括原画,色彩设计,着色,背景,摄影等)也基本都由东映和外包工作室studio No.1完成。No.1所负责的剧集则更进一步追求“变形时的逻辑”。但由于80年代的跨国交流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快捷,本质上日本仅仅负责动画制作,并没有参与进一步的创作。再加上换色人物居多,临时加入的玩具形象也很多,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作画错误。而这一点在2010(也就是第三季)时期更加显著。

在作画和演出上充斥着浓郁的美式风格,但有一点仍然有强烈的日式风格。那就是合体金刚以“领队带头其他成员紧跟其后展开依次合体”的形式仍然有着强烈的日式机械人风格。
而在1985年,总导演申能均在韩国开设了自己的动画公司AKOM,成为了一切的万恶之源。AKOM从美版第二季度开始参与动画制作。1986年,作为孩之宝“伟大计划”的一环,《变形金刚大电影》的制作提上了日程。先尝试编写剧本的是弗林特·迪勒,他曾担任电视动画的副制片人和编剧,但遗憾的是他的剧本没有被使用,而且剧本也丢失了,连迪勒本人也不知道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个名为《变形金刚:塞伯坦的秘密》的剧本首次提出了“赛博特恩是宇宙大帝的兄弟,也是巨大变形金刚”的设定,后期也被其他作品所沿用。之后该剧本的一系列设定被引入了2010。
罗恩.弗里德曼接过了迪勒的接力棒,在废案的基础上创作了两版本的新剧本。而迪勒则负责剧本监修。根据他的证言,他并未参考迪勒的剧本,甚至没有看过。他声称自己设计了宇宙大帝和昆泰沙星人(五面怪),而迪勒则认为宇宙大帝这些点子都是乔.巴卡尔创作的。但就在这时,由于前两季度的多数玩具都已经停产,孩之宝上层命令两名剧本家杀死擎天柱,威震天等前两个季度的知名角色。这令二人无所适从。
即便剧本家和申能均尽全力阻止,并在企划会议当中多次建议他们三思,不要去除擎天柱等角色。但孩之宝仍然决定让这些角色在电影中退场。出于无奈,弗里德曼在剧本中杀死了擎天柱。迪勒之后对剧本进一步润色和调整,原本的剧本基调更加黑暗,尤其体现在角色的死亡方式。在准备稿当中,侵入汽车人飞船之后,大汉先是被炮火撕裂成两半,而其余成员均被炸的稀巴烂,甚至溶解到了一起,死状非常凄惨。而惊破天处刑通天晓的时候,更是有着“他支离破碎,身体部分融化,四处散落,他的躯干和头部连着一只挥舞的手臂下沉并坠落,溅起的火花四溅”这样的描写。

迪勒极力控制了这样的残忍描写,并且消除了剧本当中的脏话(例如“shit”),因为申能均和迪勒都不希望电影里出现脏话,这样会教坏小孩。但是弗里德曼对此表示不满。除此之外弗里德曼极力要求引入一位女性汽车人,也就是之后的阿尔茜,他认为这个角色一定会受到欢迎。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阿尔茜一直到现在都是人气角色,但在当时和宇宙大帝一样虽然只做了玩具雏形,但并未引入生产线。
这部电影选用了大量知名演员配音,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奥森.威尔斯,申能均非常中意他的声音,因为他希望为宇宙大帝选用一种声线低沉的感觉。并表示“当威尔斯同意的时候,大家全都高兴的跳了起来”。1985年8月,威尔斯进入录音棚参与录音,此时他已经七十岁并身患恶疾。申能均回忆到,他当时坐着轮椅和助手走近录音棚,大家都觉得他状态不佳。因为虚弱甚至需要语音合成设备将其虚弱的声音转换为更大的声音。威尔斯结束后对媒体表示自己参与了日本人赞助的机械人动画,他为玩具角色配音,对这次工作非常满意。
迪勒后来表示,知名演员当时非常热衷于参与动画作品的配音,尤其是面向儿童的,因为他们都有儿孙,意思是可以对自己家的晚辈炫耀。录音两个月后,10月15日威尔斯去世,宇宙大帝成了他的遗作。

大电影在美国上映后由于伤害到了不少小孩子,受到了不少投诉,上映时间也很短。虽然最后斩获了约为585 万美元的总票房,但是面对高昂的制作经费,很难说是一次完美的胜利。并且在同期其他卖座电影面前,本作也如临大敌。最后只得在负面评价面前草草收尾。日本制作完配音版原打算在1987年同时上映,也因为该片在美国的滑铁卢而打了退堂鼓。后来在1989年才发行LD和VHS,而这部作品有着“赛璐璐动画史上最大杰作”之称的作品得到再评价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时第三季度已经开始制作,才发现杀死擎天柱会带来多大影响的孩之宝高层决定及时止损,并为了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临时追加了一集擎天柱复活的剧集,也就是第八话(制作顺08)《擎天柱的影子(Dark Awakening)》。大电影的分镜由美方和部分韩国画师创作,而之余的原画,摄影,作画导演,演出,背景,特殊效果都由日方负责,原本第三季度仍然打算让东映在大电影之后继续承包动画制作,但由于日元汇率上升,制作费用也会随之增加。考虑到以上要素,申能均选择让自己的动画公司AKOM独挑大梁。而东映仅参与了13话,由于负责的部分太少了,制作进行(场务)都锐减到了两人。

AKOM负责的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比例以及巨大的作画崩坏问题,日本的变形金刚制作人员对此也非常不满。之后在头领战士和目标战士的产品线上,美日出现了分歧,并最后在动画上也制作了不同的系列,故事的世界观和时间线也产生了极大的区别,从而美系和日系变形金刚的概念正式浮现。而美系第四季《重生》迷你剧也由AKOM全权制作,其作画质量仍然饱受诟病。但由于申能均的人脉,AKOM仍然负责了多数知名动画,譬如《X战警》《迷你乐一通》《狂欢三宝》《蝙蝠侠》《机械战警》等。
虽然2010的作画问题繁多,但也有为数不多的作画精良的剧集,譬如第二十六话(制作顺26)《至尊太君(日版.美版《原始的呼唤》》一话就被众多日本粉丝称之为“超绝作画”,“可媲美大电影的精美作画”。其中人物尽显80年代日本机械人的作画美学,虽然部分作画细节和设定稿不同,但是人物绘制很美型。作画由为杂志创作变形金刚版权绘的studio OX关系人士组成的studio Look负责。作画导演为菅沼荣治,著名的“巨狰狞立”则由松尾慎负责原画。

除此之外作画精良的回数还有第十八话(制作顺22)《赛博特恩星的吸血鬼(The Dweller in the Depths)》和第二十话(制作顺19)《究极武器(The Ultimate Weapon)》。而臭名昭著的反例则有第十四话(制作顺17)《音乐行星的挑战(Carnage in C-Minor)》。(括号内为美版标题,书名号内为日版标题)。
2010的人物设计基本由美日双方均摊,均可找到同样角色的美方和日方人物设计稿,而日方的则更加精细。而变形过程同样是由东映方面负责设计的。和前作基本都沿用TAKARA在七十年代生产的“微星小超人”和“戴亚克隆”系列的模具,只是在既有玩具造型上完善的情况不同,本次新人物的商品设计是由孩之宝方面重新起稿。可是孩之宝只提供给了日方人形和车型的设计,也没有考虑变形过程就直接丢给TAKARA,撂下一句“变形过程就交给你们了”。也因此出于美方对于交接并不积极,提供的资料量也不多,“热破和补天士是一个人”,“惊破天是威震天进化后的产物”,这些具体设定TAKARA并不知情,于是后面诞生了一堆和动画以及具体设定完全不同的玩具。包括颜色完全不同的要塞参谋惊破天,惊破天是通天晓的劲敌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由于日方对于美方在电影上的设定并不知悉,只是知道2010里面擎天柱战死,威震天不知去向。而2010修改了美版的时间线,从2006年调整到了2010年(当然间隔多年也更加合理了,此外日版一二季的时间线为1985年,美版则是1984年)。因为中间缺失了大电影这一重要的衔接,日本在杂志上只能尽量圆了这个设定。早期宣传多以“擎天柱死了!跨越空白的二十年,战斗仍将继续,新的英雄是谁?!”为主,之后在开播前夕杂志仍然对“擎天柱之死”模糊其辞,甚至还有“擎天柱司令官呢?擎天柱司令官不见了,好像是在战争中战死了,被谁打死的就不清楚了”“擎天柱死因不明”这样含糊的解释,不亚于六七十年代各自矛盾的奥特曼情报,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根据studio OX画师们的证言,拿不到设计图和设定,摸着黑过河已经是常态。根据后来日系变形金刚动画的角色设计师真神蛮表示,很多情况下由于情报不足甚至只能拿着玩具去想象着做设计,在当时推进确实是比较艰难。
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全是如此,部分杂志和书籍对擎天柱和威震天的去向故作不知,但实际上根据某动画情报志的12月号(发行日期为11月10日)的2010特辑当中对大电影故事的简要概括可得出在杂志编辑的十月份,早在2010于日本播映之前编辑们便已经知悉了大电影的剧情。可推断在2010于美国播映后(美国播映时间为9月15日)日方便组织相关人士内部试映了大电影。而根据日本玩家的证言,在当时玩具店的电视里播放用的2010宣传录像带,其实就是大电影。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在日本如期上映,但大部分观众和内部人员都已经看过片段或全片了。
而日后在《TV magazine》1987年三月号附录的变形金刚2010大图鉴当中,用两页简短的向儿童读者介绍了“擎天柱确实是在宇宙大帝战争当中被杀害的,是怎样的战斗和怎样的死法不得而知”,“宇宙大帝战争是变形金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疑似与迷样的敌人宇宙大帝有关,最后由汽车人获得了胜利”,“领导模块是只有汽车人战士有权拥有的司令官的证明,由历代的勇者所持有,现在存放于补天士的胸腔之中”,在儿童群体之间虽仍然卖了关子,但随着2010开播,也解决了无印到2010之间设定背景空缺的疑问。

也因此,在2010登陆日本之前流传的“擎天柱去哪儿了”只不过是takara联合杂志社们编排的一个营销策略。而这场营销策略只写着四个大字:吃汽车人。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takara一手策划的“擎天柱之死”营销活动。而游戏《擎天柱之谜》的贩售更是让擎天柱之死变成了更大的话题。这款日后被称为“垃圾游戏的典范”的游戏,在游戏当中会引领玩家进入一个隐藏房间,里面摆放着威震天的头像,暗示是威震天杀死了擎天柱。这便解决了擎天柱之死当中的第一个迷题:谁杀死了擎天柱?
而游戏当中,玩家会收集七个英文字母,最后会组成一个单词:RODIMUS,并在最后表明汽车人的新任领袖是补天士(Rodimus convoy)。而这两个问题,便是擎天柱之谜。购买游戏并购买公式书成功通关,得知全部字母的玩家,可以在“擎天柱之死”的官方传单背面填上“マス(mus)”的空缺参与抽奖活动,中奖者可获得共150份的变形金刚变声器,500份的变形金刚玩具,50份的擎天柱vs威震天名场面集录像带。

而将“擎天柱之死”推到高潮的,则是2010开播前的日本独占电视广告片。和后来日系变形金刚常有的特摄式玩具广告一样,本预告并没有使用动画片段,而是采用了模拟特摄的方式制作。在广告中,深夜的大都市,由直升飞机吊着机能停止的擎天柱残骸在空中盘旋,美国小孩呼唤着死去的“Convoy”。这是段阴间效果不亚于《爱迪奥特曼》开播前早期预告“地球在哭泣”的新作宣传。而值得一提的是,负责美术设计的正是爱迪的美术设计师山口修。该广告片在调布的大映摄影棚拍摄。而广告片当中的擎天柱则是采用胶合板(薄木板)做成,长达一米。吊着擎天柱的直升机,根据参与广告场景组建的模型场景造型师山本高树的证言,是由现成的拼装模型改造而成的。夜晚的大都会也特地搭建了布景,而特摄操演则由关山和昭负责。
而该预告当中使用的擎天柱残骸,事后去哪儿了呢?
该尸体的模型在广告完成后,还挂在有乐町的百货商场里做擎天柱之死的玩具宣传活动。只要你向该活动留言,写下住址,官方还会向孩子们邮寄写有擎天柱的“遗书”的明信片。全文如下:
感谢你的留言!
为了向你表达感谢,我最后有些话想赠与你。
那就是…… 只要是你坚信正确的路,
那就请你贯彻始终。
这句话请不要忘记,请以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的伙伴们。
永别了。
变形金刚.汽车人总司令官 擎天柱。
最后在明信片下方不忘继续为2010打广告:
新节目《变形金刚2010》即将开播!代替擎天柱的新英雄大活跃!
虽然日方这一系列关于“擎天柱之死”的营销手段略显魔幻,但确实达成了预想之中的效果。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更是缔造了一定的话题性。如果这套营销路数放在美国,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擎天柱之死对于美国而言是不亚于前几年钢铁侠之死的国民性话题,对于当时的美国小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到了生与死的可贵。而在日本,早在1963年手冢治虫就已经通过“阿童木撞向太阳”达到了这个效果。在那之后,小孩子们更是见识到了各式各样重要角色的生死离别,对于擎天柱之死和后来变形金刚的更新换代已经有所麻木。
之后虽然直接就把一批新角色和新玩具端上来,也没有什么过多的解释,但是毕竟时间线发生在遥远的二十年后,主要角色缺失也在情理之中。可能是日本的小孩子接受能力本来也比美国孩子要强,日本孩子们很快就接受了AKOM迫害的一脸老相的补天士和惊破天,并且2010也获得了较强的人气,OX笔下帅气的补天士也屡次成为学年杂志的封面人物。比起美国在大电影后变形金刚动画如同遭遇灭顶之灾,迎来阶段完结的结局,日方还进一步开发出了自己的本土变形金刚系列,可见并没有因为擎天柱的死亡而停滞不前。
最后说说音乐。
G1的配乐主要由罗伯特·约瑟夫·沃尔什和约翰尼·道格拉斯创作。沃尔什在此同时还负责了《特种部队 真正的美国英雄》的动画配乐。他的代表作有《兔八哥》系列电影,《粉红豹和孩子们》《达菲鸭的梦幻岛》等。他从 1979 年开始在华纳兄弟动画公司担任音乐指挥和导演,并与漫威保持合作关系,在1986年因《吉姆汉森的布偶宝宝》的配乐而获得日间时段艾美奖。在那之后致力于无版权音乐库的创作。
道格拉斯是一位英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导演、指挥和弦乐编曲,主要与电影配乐和管弦乐队合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为Decca唱片录制了超过 500 首曲目,为RCA 唱片录制了 80 多张专辑,并为 36 部电影提供了音乐。代表性的动画配乐有《蜘蛛侠和他的惊奇朋友》《龙与地下城》《绿巨人》,他还和沃尔什合作了《特种部队》和《变形金刚》的配乐。
而在大电影当中,出于整体风格和世界观的巨变,制片人选用了音乐人文斯·迪科拉,此时的迪科拉刚结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主演的《 洛奇四世》的配乐创作。迪科拉表示他根本看不到成片,最开始给他看的都是分镜稿,他很难从分镜当中把握电影是什么样子。除此之外,迪科拉没有参加前面动画的配乐,对于玩具和故事更是一窍不通。但是迪科拉还是尽量完成了电影的配乐。迪科拉在擎天柱之死的部分创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配乐,他回忆:“虽然我对以前的电视节目和角色一无所知,但我很快就发现擎天柱是一个主要角色,他的死将成为电影中最重要和最难忘的部分之一。”

而面对迪科拉的配乐,申能均并不是很满意,他认为迪科拉虽然才华横溢,制作的配乐也很出彩,但并不适合这部电影,并且他认为迪科拉仅仅是出于完成工作了事,并没有对电影做进一步的了解。另一点是他认为迪科拉创作的曲目太多了,比起质量的问题他觉得数量上的问题更大,于是他删去了很多配乐,并且要求音响导演把配乐的音量调低。迪科拉在电影院发现这一点时有些不满,他表示“由于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的时间很短,当时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正面的关注,所以没过多久,我就觉得它“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罢了。但这并不是说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把 150% 的精力放在这个项目上。我曾经并且仍然为我为这部电影创作的音乐感到非常自豪。”
由于大电影开辟了变形金刚的新纪元,世界观也更加宏大。前两季度较传统的交响乐已经无法满足故事上的需求,于是重新回归配乐的道格拉斯和沃尔什参考迪科拉的电子音乐风格,为第三季重新制作了很多电子风的配乐,以达到和大电影的风格统一。
而在日本,仍然秉持着入乡随俗的准则创作了日本版主题歌,OP『TRANSFORMER 〜变形金刚〜』和ED『Peace Again 〜还我和平〜』则由下成佐登子演唱,大津彰作词,作曲则是流行音乐的大御所筒美京平 ,两首均由鹭巢诗郎编曲。除此之外还由鹭巢诗郎创作了15首配乐,原计划在日本配音版当中使用全新的配乐,并和日本版OP和ED一同由维克托唱片发行了黑胶唱片《变形金刚 音乐篇(JBX-25076)》。并在侧封条上标明为“日本电视台系列电视动画 战斗吧!超机械人生命体变形金刚 动画原声带”,由此可见该14首配乐确实是作为原声带而创作的。该配乐和大电影以及日版OPED的曲风保持一致,均为电子音乐居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估计是因为日语版制作时间紧凑的原因,最终并没有全部用上这套配乐,基本还是使用的原版配乐。

但在该LP发行后,还是使用了部分该专辑内的配乐。譬如第三十二话《天神》,第三十三话《战士轮胎》以及第三十五话《大力金刚的秘密》均使用了该专辑内的配乐。而尤其是第三十五话在夕阳下擎天柱和大力金刚对话的场景,使用了该专辑当中的《Peace of mind(我心净土)》,可谓神来之笔。
而2010的OP『变形金刚2010 〜TRANSFORMER 2010〜』和ED『想要你 〜WHAT'S YOU〜』,均由松本一起作词, 小森田実作曲 ,编曲仍为鹭巢诗郎 ,由广濑翔演唱。其中最大的区别则是每集中盘转场时使用的转场音乐为日版OP,动画也由日方重新制作,由旁白喊出“变形金刚 2010”(而不是熟悉的英文“现在我们回到《变形金刚》”)。而在最终话(制作顺30,日本播放顺序32,因为前面有两集总集篇)《擎天柱的复活(The Return of Optimus Prime Part 2)》当中结尾时,擎天柱开启领导模块释放能量时美版直接使用the touch放到结束,而日版则是直接播放2010 OP纯音乐播到结束,最后还有当时日本动画完结常用的各个主角大头贴走马灯。顺带一提因为在日本G1属于贩卖节目的形式,没有制作局,所以可以自由的贩卖给其他电视台,不用考虑电视台的限制,可以在日本电视台范围以外播放。
而我们熟悉的“超越视觉”的主题歌并不是由沃尔什和道格拉斯创作,他的词曲创作者是佛德.金德尔和安.布莱安特。在大电影当中,加入了摇滚歌手卡尔.施旺和道格.阿特里奇进一步填词和编曲,由雄狮乐队演唱了完整版。在电视版当中使用的简短版主题歌在剧场版重新编曲演唱成完整版,这点和后来的《超凡战队》如出一辙。
而在大电影当中为热破和擎天柱提供了经典曲目《勇气(dare)》和《动力(the touch)》的则是摇滚歌手斯坦.布什。布什曾为爱丽丝.库博等歌手创作,他曾为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电影《浴血擒魔(cobra)》创作了一首名为“The Touch”的曲子,但最终被制片人拒绝。“然后唱片公司把它放在了变形金刚大电影当中,”布什回忆道:“所以我们说,‘好吧,这是一部关于机械人的动画电影。我有一个侄子,他也有变形金刚玩具,他操纵它的速度非常快,我觉得这很酷。” 于是布什和迪科拉携手创作了同样令人振奋的曲目“Dare”。并一直传唱至今。
在2005年,迈克尔贝确认指导新的变形金刚真人系列电影。而布什很积极的参与其中,甚至为此重新为《the touch》编曲,创作了新的版本。他觉得或许迈克尔贝会将其用在电影里,他说:“或许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由大黄蜂用车载音响播放一遍,粉丝们一定会觉得这很酷”。但迈克尔贝并没有使用这首曲子。在续作《堕落者的复仇》时,布什再度创作了一版《the touch》并更名为“Sam's Theme”,但这次仍然被迈克尔贝驳回了,取而代之则是选用了乐队林肯公园。布什则对迈克尔贝这种极力规避原作要素的行为深感不解,很多老粉丝也对此表示不满。而迪科拉则表示:“迈克尔·贝从一开始就在媒体上明确表示,他制作真人电影的意图是让它与动画电影完全不同……他可能担心像“The Touch”和“Dare”这样的歌曲会给这部新的真人电影带来太多“过时”的感觉。我认为是因为这个才(驳回了布什的曲子)”。
事后布什和迪科拉多次参与Bot con,并得到了粉丝们的狂热欢迎。“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斯坦·布什是谁,但每个人都知道 The Touch,”布什这样总结道。
在美国,变形金刚系列动画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少了擎天柱仍然能再度创造新的商业奇迹。2010极力挽回仍然没有奏效,动画系列元气大伤,宣传玩具的主要媒介再度回到了漫画期刊上,1987年变形金刚第四季度《重生》仅仅以三集完结的迷你剧形式登场,由AKOM制作。短短三集当中硬是塞了大量新玩具形象,故事和作画也差强人意。
变形金刚的动画在短期间内就这样结束了,没人想到之后还会不会继续。从三集迷你剧试播,再到三集迷你剧结束。变形金刚动画的传奇迎来了一个阶段性的终点。迪勒回忆道。“我认为‘玩具展’的时代即将结束,但我觉得他们也赚得足够多了。那时,孩之宝的董事长斯蒂芬·哈森菲尔德快死了,我认为他是个天才,我仍然记得他。这只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奇怪的是,我并未对此感到惊讶。而是感到难过。那确实是一段有趣的时光。”

特别感谢好搭档 @小孙的黑历史博物馆 在2010开播前日本方面资料方面的大力支持。